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無欲壽自長

人到中老年,尤其年過花甲,衰老、病痛接踵而至。正像唐代詩人的《酬樂天詠志見示》詩中所言:“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随年。”因身體消瘦衣服逐漸緊縮,頭發稀疏帽子自動偏斜,為了愛惜眼睛而不讀書籍了,為了延年益壽經常請醫生調理、治療。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優勢,“經事還谙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老了經曆的事多,理解力也深刻透徹,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樣,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老年既然有好處,這樣一想,心情自然也就舒暢了,不要說日暮已是晚景了,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

人不管你尊卑貴賤,總逃不出盛、衰、生、死的規律,人對這條規律既無奈又有着主觀能動性,可以延長或縮短生命。“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的壽命最後總要有終結的一天,但壽命的長短卻有不同。不僅僅取決于天命,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既注意物質上的保養,又有适當的精神上的調劑,那就可以延長壽命。物質上的保養有時自己難于把握,這要取決于國家退休金和醫保政策的力度。但精神上的調劑,自己完全可以把握的。我國醫學經典《黃帝内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中國俗話說“仁厚寡欲者壽” ;“淡泊明志,甯靜緻遠”; “無我為大,有本不窮”,恬淡才能從容,虛心方可納物,也就是說不貪婪、少私欲可以防病健身。

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有一首《知福歌》:“人生盡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思量 離别苦,團圓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獄苦,自在就是福;思量無後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可惜世間人,幾個會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

蘇東波就是恬淡虛無的榜樣,林語堂形容蘇東坡的一生是“人生的盛宴”,“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诙諧愛開玩笑的人。”蘇東坡自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有此心态,蘇東坡過得快樂,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蘇東坡詩中寫道:“,毫光照;吹不動,端坐。”“”即: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稱頌贊美,名譽利祿,普通一般人都會陶醉的;譏嘲诋毀,人們常;逢,則憂戚于心,也是人之常情。居然這“八風”都吹不動的人,焉能不長壽?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去而潭不。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随空。”多少恩怨醉夢中,蓦然回首萬事空。所以應當抱有的态度,事情來了就應該盡心去做,事情過去後,心象要立刻恢複到原來的虛空平靜,這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真。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要做到 “四忘”:“忘年”-忘卻自己的年齡;“忘形”-忘記自己的身份、地位;“忘懷”-不追念往日的榮辱,不計較過去的恩怨;“忘機”-無心紛争,淡泊名利。做到這“四忘”就會恬淡适己,身心自在。就會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将自己置身于“世外桃源”。“情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及得其養,無物不長”,無欲壽自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