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1+1》:
“獨居老人,不能孤獨離世”。
它講到兩個例子。
例一, 2015年7月6日 ,
河南省鄧州市劉集鎮劉集村80歲的老人劉孟先
在自家的大鐵門上自缢;
例二,北京市豐台區海戶西裡社區86歲的老人崔巍在家裡死去;
2015年7月4日 被發現時,去世多日,已腐爛屍體。
相同的是:高齡、獨居;
不同的是:劉孟先是農村的五保護,無兒無女;
崔老太是城市的離休幹部,有三男三女,六個孩子。
本來,老人的生活不應該與世隔絕,老人的房門不應該如此緊閉。
這兩位老人的不幸遭遇遠非個案,
應引起社會的關注,不能讓獨居老人再孤獨離世!
再舉兩個例子。
《泰州晚報》 2013年12月23日 報道:
泰州一獨居老人孤獨離世,被發現時已成幹屍。
離世的老人叫徐文耀,70歲,早年離異,一直獨居;
與前妻、女兒少有來往,性格孤僻。
2015年7月11日 ,網上報道:
《西安:4兄弟有16套房 81歲老父無家可歸租房住》。
崔師傅在西窯頭村租了一間簡陋的民房,十幾平方米;
說起自己的處境,老人幾欲哭泣。
因父親的存折和老房子的歸屬問題,
老大、老三、老四相互推诿,把父親遺棄;
老二去了四川,無法聯系。
養子防老,積谷防饑。
對于某些人來說,這句話語說得不夠實際。
有了子女,老人的晚年就好過嗎?未必。
崔老太雖然每月有九千多元的工資,有六個孩子,
但仍然獨居,死時,是那麼凄慘,無人打理。
做子女的為什麼不換位思考呢?
如果自己老去的時候也如此,自己如何考慮?
有時候,盡管父母有些不公或鬧些脾氣,
但做子女的畢竟要忍讓、大度,
不要锱铢必較、患得患失。
父母就是父母;父愛、母愛,恩重如山;
報答父母,就該趁父母在生之時。
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在父母進入暮年的時候,
最需要子女的關照、體恤。
老人成小孩,甚至成癡呆,做子女的别生氣;
舉頭三尺有神明;積善積德,會有好報;
人在做,天在看;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你的孩子在看着你、在學習你。
一句甜美的問候,一句溫馨的話語,
都會去除父母的寂寞,使父母樂陶陶、甜滋滋。
常回家看看父母,這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
也反映出子女道德水平的高低。
應該想辦法把父母留在身邊;
條件不允許的話,也應該想方設法多與父母保持聯系;
當地的政府、社區和相關職能部門,應該重視養老問題,
使獨居老人活得精彩;即使死,也應該有尊嚴、有面子。
現在,中國老人化速度在加快;
據統計:到 2014年年底,
我國六十歲老人占總人口的12%,達到了2.12億(人);
預計到2015年,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15%,達到了2.15億(人);
預計到2020年,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18%,達到了2.43億(人)。
到2012年底,我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已達到49.7%的比例;
在1.94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
農村老年人口約有1.2億,空巢老人九千萬人。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處理不好,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持續。
老人需要的不單單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東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釋義: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
不應忘記其他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
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
不應忘記其他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子。
當老有所養,人生才會覺得完美、有價值、有意義。
關愛孤獨老人,從我做起,從父母做起,
從現在做起,從鄰居做起……
作者:追夢1979
2015年7月14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