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讀了7年《百年孤獨》,我忽然對人生恍然大悟:唯孤獨可超越生死

“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奧雷裡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飓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讀完《百年孤獨》的最後一個字,我忽然有大哭一場的沖動。

此刻,我身心疲憊,在漫長的百年歲月裡,經曆了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家族一個輪回,被家族中每個人的孤獨重重纏繞,縱然飓風卷走了一切,連痕迹都未曾留下,但那種無法自拔的孤獨以及擺脫不了的命運在我心中深深紮根。

一部作品對于一個人,從最初的素不相識到最後的相互聯結,這種生命的連接是一種極其奇妙的體驗。

我仿佛從未讀過這部作品。

與之前讀《百年孤獨》截然不同,時隔數年,在年齡陡然增長到我快要無法記清時再次品讀它,竟然感到書中的每一個字都那麼有味,以至于我用掉了整整4根自動鉛筆芯在幾乎每一頁書的空白處都寫滿了感悟。

當一本書與一個人這素未相識的二者産生生命的聯結之後,那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之網就别想再去掙脫。這是偉大作品的力量,它絕不輕易賜予一個不相關的人,更不會給沒有耐心了解它之人任何啟示。

一、深陷孤獨的泥沼

時隔七年,随着膠原蛋白的不斷流失,在已然看不見青春的影子時,我竟然意外讀懂了這本《百年孤獨》。

我有種莫名的感覺,好像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就是馬爾克斯投入在《百年孤獨》中的影子。這個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争,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在愛的荒漠中結識無數女人,把血脈播撒在整個沿海地區,卻不曾在他的情感中留下任何痕迹的人,在臨終之前,卻毀掉了在世上留下的一切痕迹。正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出版後,燒掉了寫作筆記和人物關系圖,燒掉了給妻子寫的情書,把孤獨留給自己,用這部作品為孤獨祭奠。

然而,這份孤獨并非是馬爾克斯一個人的專利,而是像傳染病在一片封閉、落後的土地上瘋狂蔓延,就像當初馬孔多被染上失眠症一樣。

在馬孔多這片神秘而孤獨的土地上,我追随着布恩迪亞家族的血脈,一直到最後一條生命被飓風卷走時,才知道,馬孔多是一個圈套,布恩迪亞家族漫長曆史上重複出現的名字是一個圈套,家族命中注定的悲劇色彩是一個圈套,就連他們深陷其中的孤獨也是一個圈套。

在絕大多數人記不清的周而複始的人物中,真正看清家族命運本質的,是見證馬孔多從創世至毀滅百年曆史的烏爾蘇拉和庇拉爾·特爾内拉這兩位女性——前者發現“世界好像在原地轉圈”;後者則預料到,“這個家族的曆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不可避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将永遠滾動下去。”

馬孔多猶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園,它原本悠然自得、原始而繁榮。然而,當科技與文明“侵略”了這片土地之後,它不但沒有蒸蒸日上,而是由盛而衰。最後,“文明”的罪惡被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雨水洗掉,馬孔多重新回到原始的模樣,并被一場飓風終結了這場持續百年的孤獨浩劫。

仿佛世界上從來沒有馬孔多。就像拉丁美洲那個孤獨而封閉、混雜着原始的神秘和現代文明暴力的所在是虛無一般。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魔幻與現實中不停折返,盛衰生死皆為徒勞。

馬孔多是虛無的。

馬爾克斯在描述這樣一個孤獨而虛無的世界的時候,摻雜了許多讓我記憶深刻的細節,例如布恩迪亞家族喝咖啡從來不加糖,而且糖在馬孔多這個地方是沒有甜味的。這就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刻意傾入其中的苦澀,好像是無法自拔的孤獨與無奈的味道。

馬孔多也是孤獨的。

它的東方是無法逾越的山脈,西方是廣袤無垠的水面,南方是沼澤,北方是大海。在這片被水環抱的土地上,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卻能夠進來。于是,馬孔多成了一個隻有文明輸入,而沒有文明輸出的所在。馬孔多的一切,都隻進不出,即便是真正出去的人最終也會回到這裡,除非他們根本不屬于馬孔多。

布恩迪亞家族就是在這樣一個孤獨的世界繁衍生息。

馬爾克斯在描寫每一個人的時候,都用了同樣一個形容詞——孤獨。

他在寫何塞·阿爾卡蒂奧時說:“他渴望孤獨,對整個世界的怨恨咬噬着他的心。”

在寫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時說:“每到一處,他總能見到那些少年用和他一模一樣的眼睛望着他,用和他一模一樣的聲音同他說話,向他緻意時的警惕神色和他回應時的神色一般無二,并且都自稱是他的兒子。他感覺自己被分裂,被重複,從未這般孤獨。”

在寫先知梅爾基亞德斯時說:“他的确一度死去,但難以忍受孤獨又重返人世。”

在寫阿瑪蘭妲時說:“八月的一個下午,阿瑪蘭妲在徹底拒絕了這位堅毅的追求者後,再也無法忍受執拗性情的重壓,鎖在房間裡為自己孤獨到死的命運痛哭起來。”

在寫奧雷裡亞諾·何塞時說:“他突如其來的孤獨,早熟的青春,都在散發着殘花味道的女人們身上得到了慰藉。”

在寫美人兒蕾梅黛絲時說:“美人兒蕾梅黛絲獨自留在孤獨的荒漠中,一無牽絆。”

……

不僅這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沒有擺脫孤獨的命運,連與他們有過情感糾纏的人,也都沒有逃掉孤獨的糾纏。

烏爾蘇拉這個參與“創世”的女人,看着子孫一一死去,才在孤獨中退化,她去世的時候就像一個剛出生的老妪;庇拉爾·特爾内拉在孤獨地等待中對愛情倦怠,于是她終其一生用自己的肉體與男人共享孤獨;赫裡内勒多·馬爾克斯上校為阿瑪蘭妲獻愛一生而不得,孤獨終老;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則因被阿瑪蘭妲拒絕而自殺;費爾南達·德拉·卡皮奧像女王一樣地來又像女王一樣地走,而她的一生隻有表面的優雅,卻過着活死人一樣孤獨的生活……

孤獨是馬孔多的宿命,也是馬孔多人的宿命。

二、人類與命運的無力對抗

這個如同被施了詛咒一樣的家族,到底有着怎樣的宿命?

他們都無疾而終,要麼死于非命,要麼在孤獨中退化。

這些男人中,所有叫奧雷裡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沖動,富于事業心,但命中注定帶有悲劇色彩。

家族中的女人,都對男人有極大的誘惑力,但她們身上仿佛都透露出死亡的氣息,深陷其中的男人大多死于非命。

對姑媽阿瑪蘭妲有不倫之戀的奧雷裡亞諾·何塞被槍擊斃;

愛阿瑪蘭妲的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自殺;

被美人兒蕾梅黛絲傾倒的男人有的被摔死,有的被馬踩死;

雷納塔·蕾梅黛絲(梅梅)的情人馬烏裡肖·巴比倫在被搶射傷後孤獨而死;

對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産生不倫之戀的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在最終毀滅馬孔多的飓風中與馬孔多一起消失,終結了家族的百年輪回……

在宿命的怪圈中,沒有人能擺脫。如同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不可抗拒的命運一樣,在命運面前,人無能為力。而這種以失敗告終的人類與命運的對抗,正是使人陷入孤獨的罪魁禍首。

三、在魔幻與現實中,唯孤獨永恒

在馬爾克斯之前,沒有人會這樣寫小說。

在文學的曆史長河中,文學作品要麼魔幻,要麼現實,但馬爾克斯卻打破了魔幻與現實的界限,讓我們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世界中迷離。

馬孔多創建伊始,新鮮的事物和神奇發明剛剛與這片神秘原始的土地産生交集的時候,我們就被這個神奇的世界所吸引:染成各種顔色的鹦鹉吟唱着意大利浪漫曲,母雞伴着手鼓的節奏下出一百個金蛋,訓練有素的猴子能猜出人的所思所想,多功能機器既能縫扣子又能退燒,還有用來忘卻不快回憶的儀器、用來浪費時間的藥膏以及其他上千種異想天開、聞所未聞的發明。

但最傳奇的還是布恩迪亞家族。

家族中有人擁有預知死亡的能力,如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成功逃過十四次暗殺、四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阿瑪蘭妲在死前見到了死神。

布恩迪亞家族的後代還可以看見死人,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終生都被他殺死的普魯鄧希頓·阿基拉爾糾纏;烏爾蘇拉經常與死去的丈夫聊天;如第一代、第二代、第四代、第六代的阿爾卡蒂奧或者奧雷裡亞諾都能看見梅爾基亞德斯。

還有喜歡吃土的麗貝卡;散發出死亡召喚氣息、死後連肉體帶靈魂一起升天的美人兒蕾梅黛絲;可以使牲畜染上多産症的奧雷裡亞諾第二及其情人佩特拉·科特斯……

在如此不真實的描述中,為什麼我們的情緒依然被作者操控,并深深地被布恩迪亞家族人的命運所牽動,甚至深陷孤獨中不能自拔?

我被這個問題嚴重困擾。但在一個無比安靜的淩晨,我被一絲靈感叫醒,在黑暗中忽然睜開眼睛——我找到了答案。

這個真實的世界,遠比馬爾克斯的描繪更虛幻。魔幻與現實原本就沒有分界線,當我讀到哥倫比亞在18世紀至19世紀這百年曆史的時候,發現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輪回幾乎就是這段曆史的縮影。32場失敗的内戰、虛僞的政客、殘暴的統治、愚昧的民衆……這些都不是馬爾克斯的創造,而是現實世界的真實演義。

《百年孤獨》誕生後,半個世紀過去了,我知道,馬孔多依然大雨滂沱。

《百年孤獨》人物圖譜/ by 越讀時間


後記:

在這個秋風蕭瑟的下午,我想起7年前在我住的第一個出租屋附近,一位理發師要送我一本他無論如何也讀不下去的《百年孤獨》。

在此之前,我剛剛克服記不清人物的重重阻力,讀過這本書。雖然我完全沒有記住書中的細節,更無心品味馬爾克斯的語言之美,但我卻略有些得意地告訴理發師,我讀過這本書了。

這是第一個要贈送我書的人,一部他雖然讀不懂,卻渴望為這本書找到一個對它感興趣并且珍愛它的人。

就像它真的是被贈予的一樣,我的《百年孤獨》在書架上沉默了數年,期間我多次拿起,已經不記得我浏覽過多少次,卻始終無法看清這部經典作品之美,隻是對書中的一些情節記憶尤深。

但是這個十一長假,我在短暫的旅行之前,将這本《百年孤獨》放在了背包裡,成為假期中唯一的陪伴,猶如2020年春節我隻帶着《霍亂時期的愛情》走上歸鄉之途一樣。

這時隔七年的兩次精讀,體驗完全不一樣。我第一次感到我讀懂了它,甚至讀懂了馬爾克斯的内心。我用了整整一周時間,品讀每一個字,即使讀完後想大哭一場,仍然渴望再讀一遍,甚至渴望無休無止地讀下去。

為什麼當初這部作品在我腦海中思緒如麻,擾得我萬般無奈,如今卻豁然開朗,猶如成了馬爾克斯肚子裡的蛔蟲?

深夜我一個人安靜地思考這個問題時,突然想到了當代書法家周持先生的一句話:“我二三十歲讀的書,都是一筆糊塗賬。”

是啊,最初接觸《百年孤獨》是在青春激昂的歲月,一個從未體驗孤獨、每天沉浸在喧嚣的都市裡、縱橫在感官快樂之中的人,如何能讀懂如此深沉的一部作品?但即将步入中年的我,幾乎在刹那間對孤獨茅塞頓開。

歲月蹉跎,留給每個人的是喧嚣的沉澱物——孤獨。這是時光剝奪我們生命的記錄,也是歲月饋贈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我忽然發覺,不知何時,我已沉浸在孤獨裡,這個世界所有喧嘩仿佛都在我耳邊開啟了靜音模式。不知不覺中我退去了青春的絢麗鮮活色彩,看到生命本身鏽迹斑斑的外表,以及孤獨寂寞的内心。

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孤獨的,除非你與它撞個滿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