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凡曆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民俗、文學、藝術、科技、建築等都可以從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廣義的拓片就是将宣紙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數量、内容之豐富可謂包羅萬象,如甲骨青銅、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錢币畫像等。狹義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因有拓片傳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風采,如漢《西嶽華山廟碑》,北魏《張玄墓志》,東吳《天發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權《宋拓神策軍碑》等皆為孤本。若沒有拓片,将難睹廬山真容,遂成“迷局”。
拓片(拓本、拓版)是指用染料将硬表面上的文字圖符複制到輕易、便于攜帶的紙張上的技藝。染料多采用墨汁,現代普遍以鉛筆代替。紙料常選擇高吸水性的宣紙和缣紙。
制作工具:
1.白芨水:中藥店有出售白芨,使用前熬煮至像膠水一樣即可,不要太稀了。一次購買二三兩白芨可制成一二瓶大瓶可口可樂塑料瓶裝的白芨水。白芨水當天或前一天準備即可,切勿提早儲存,以免失去黏性。
2.刷子:鬃刷,敲打宣紙,使文字凹入,字迹顯現用,毛質軟硬适中即可,以免勁力不足或損及宣紙;軟毛排刷兩把,上白芨水及壓平宣紙用;清潔刷一把,用于去除碑面塵埃污垢,毛質硬度務求不損傷碑面。
3.拓包:兩個。用綢布包棉花,紮緊成蒜形,上端綢布結成手把、下端形成扁圓狀,即成拓包,其質應略硬且富彈性者為佳。一個沾墨汁,拓印用;另一個用于調節拓印拓包上墨汁的幹濕濃淡程度,均勻墨色。使用多次以後,布面玷污或穿洞,即需清潔或重制;否則拓本上會墨點斑斑。
4.墨汁:着色用,可使用松煙墨或現在精制的書畫墨汁。在墨汁中加少許香料,可祛除拓片的腥臭味。
5.宣紙:纖維長的,厚薄适中,有韌性。紙比所要拓的碑上下左右稍大約一二厘米。
表演地點:中國科技館華夏之光展廳(每天有工作人員定時演示)
制作方法:
一、上紙
1、拓碑前必須先用水清潔碑面,将碑上苔痕土垢洗刷幹淨,以免玷污拓本,然後等碑面幹燥。如有油污泥封,可用小刀或清潔劑清除,但不可損壞文物。
2、先在碑上刷一層白芨水,必須塗均勻,使拓紙牢牢沾在碑上而不會移位。
3、上紙後用軟毛刷(油漆滾筒亦可)刷平,趕走空氣使紙與碑面密合,切忌出現褶皺。
二、敲打
1、用鬃刷敲打,使文字凹入,但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拓紙破裂。可在第一張紙上加墊一張幹淨白紙後敲打。
2、敲打時力量需均勻,不輕不重,每個字凹入,字迹清晰顯現即可,等字全部均勻凹入即完成。
三、上墨
1、在上墨之前,宣紙的幹濕程度必須适中,紙略呈泛白,方能上墨。過于幹燥,碑、紙間容易滲入空氣,造成送浮現象,字迹易位;太潮濕,墨漬易滲入碑文之中,拓本字迹模糊不清,失去傳真的效果。
2、上墨時左右手各執一拓包,(以慣用手為例)左手拓包沾墨汁,右手拓包均勻左手拓包的墨色,兩拓包相互捶打,左手拓包引墨汁至右手拓包,使之墨色均勻,可先在預備紙上試打,看色澤是否均勻。
3、拓紙七八成幹時迅速用拓包上下來回漸次密集捶打,不可左右斜打或過分用力,也不可專打一處或東打一下、西打一下,一般上三次墨直至全碑皆上色完畢即可。
4、第一次上墨時墨汁要幹且淺,以後逐次加濃,上墨不宜太濃太潮,以七成幹為佳。
四、取下拓片
1、取下拓片的最好時機是拓本八至九成幹時,因為此時拓片較不易破損且易于取下,若尚潮濕即急于取下,易破裂。
2、事先預備好報紙,平面放置,自然晾幹,若讓拓片曬太陽則拓片将出現凹凸不平及發硬的現象。
拓片
拓片種類:
【甲骨文拓片】甲骨文是商周二代以契刀刻劃的文字,又名“契文”“契刻”,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内容除極少數屬于記事外,大部分屬于當時王公問蔔的記載。
【秦漢瓦當拓片】瓦當是古代建築構件,為泥質,不能多拓,不像照片可以無限複制,因而增加了收藏分量。
【曆代磚拓】曆代墓葬風俗制度變遷,自秦磚至明磚,成為一個系列。朝代愈短,數量愈少,愈有價值,尤其是有文字、圖案者為佳。
【古币拓片】古錢一般體形較小,打拓工具要精緻、小巧,成為收藏新寵。
【硯銘拓片】硯台是文房四寶之一,硯銘屬派生物。硯銘内容記錄着刻硯者、硯主人、贈硯者、收藏者、鑒賞者對硯的描述、感慨和因硯及人、事而發的感慨。
【漢畫像拓片】漢畫是指漢代遺留下來的畫像石、畫像磚、墓室壁畫等,是繪畫與雕刻的結合。漢畫拓片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其中拓片分為朱拓和墨拓兩種,分别是用朱砂和墨汁作為顔料拓印,表現出不同的色彩效果,而且古代把剛出土的石刻常用朱拓。其拓印形式又分為蟬翼拓和烏金拓。
【碑拓】此乃拓片數量最多部分,涉及曆代名碑,是如今書法臨摹的主要參照。
【銅器拓片】銅器拓片,是指在銅鏡和青銅器的銘文與花紋,而拓印下來的拓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