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少動手機,多動手

    少動手機,多動手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除了上班時間之外,業餘時間和周末,你接觸得更多的電子産品,是手機,還是電腦?

    (平闆也算手機)

    我想,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前者吧?

    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

    少動手機,多動手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在國内,很多人對手機和電腦的理解是這樣的:電腦是用來工作的,工作之外能不碰就不碰。平時有空的時候,還是盡量使用手機,手機才是一個人身體和思維的自然延伸。

    舉個例子:有時候,我向讀者推薦一些軟件,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拿起手機搜索應用商店,然後問:老師,在商店裡沒搜到呀?

    于是我告訴他們:這些是電腦軟件/網頁軟件,暫時沒有移動端,所以在手機上找不到。

    随後,下一個問題往往會是:那麼,手機上能用嗎?

    這種時候我會覺得很困惑:在手機上使用稍微複雜一點的軟件,你不覺得很不方便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國内,一說到「數碼産品」「電子産品」,大衆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手機,而不是電腦。

    比如:都是數碼圈,每年推出的手機,各種品牌、型号、功能,連完全不懂數碼的人也能說上幾句。但每年推出的電腦和配件呢?恐怕關注度還不如手機的一個零頭。

    同樣,國内的互聯網産品,首選的第一形态,一定是移動端 APP。有些産品會基于 APP,大發慈悲地開發一個電腦端、網頁端,但它們的功能一定是殘缺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你好好使用,而是「偶爾應急」。想要正常使用?請下載 APP。

    反之,國外的互聯網産品,大多數的首選模式,是先開發一個網頁版。後續賣得好了,再基于這個網頁版,套個殼,做一些适配,同步推出桌面版、移動端。

    當然,這背後的原因,我們都非常清楚:一方面,中國的 PC(個人電腦)時代非常短暫,黃金窗口期隻有 1999 - 2009 這十年的時間。2009 年以後,我國開始推行 3G,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創業開始在國内大量鋪開。

    另一方面,我國的發展存在地區不平衡,在農村和四五線城市鋪開互聯網,顯然手機比電腦方便太多。

    于是,2012 年中,根據 CNNIC 第 30 次報告:中國移動端網民首次超越電腦端網民。随後,這一趨勢如同烈火烹油,一發不可收。

    到了 2019 年,這個數據變成了什麼呢?

    根據中國社科院 2019 年的報告:中國的 PC 滲透率(亦即每100人中擁有個人電腦的比例)為 20%-25%。

    這是什麼概念呢?世界發達國家的 PC 滲透率在 70%左右,而美國更是高達 90%-100%。

    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

    少動手機,多動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究其根本:電腦始終是一種生産力工具,而手機始終是一種消費娛樂工具。

    你多用手機一分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意味着,你多消費了一分鐘,而少做了一分鐘有價值的事情。

    關鍵是:手機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有限了。

    想一想,你用手機,除了刷信息流和看視頻之外,還能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呢?寫文章?做筆記?分析問題?做數據報表?寫程序?剪視頻?

    就簡單拿「寫字」來說吧。在手機上,你想随便寫點東西,首先打字就很慢,其次,修改、定位、插入文字、剪切粘貼……各種操作都非常麻煩。同樣的文字量,在手機上可能要折騰半小時,電腦上可能5分鐘就搞定了。

    更别說其他更專業的領域了。基本上,在手機上能做的事情,除了「看」之外,其他操作都很繁瑣。

    所以,大體上可以說:用電腦,你可以主動去做很多事情;但是用手機,很多時候你隻能被動地接受别人推送給你的東西,而無法幹預跟控制它們。

    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養成一種習慣:習慣于被動接受、做伸手黨,慢慢失去主動探索外界、掌控信息的能力。

    許多人認為「有手機,就不需要電腦了」,實際上,隻是因為外在的世界給你構造了一個信息爆炸的環境,讓你沉溺在「有這麼多東西能看」的幻覺裡面而已。這跟「喂養」沒什麼區别。

    手機無法替代電腦,本質上在于三個原因:屏幕大小,交互方式和系統。這三者都是繞不過去的坎。因為如果一個移動設備,同時具備了這三點,那麼從定義上來說,它就是一台電腦,隻不過是一台非常輕薄的電腦。

    所以,像蘋果,雖然一直想把 iPad 打造成「生産力工具」,但隻要 iPad 上面運行的是 iOS(現在叫 iPad OS 了,但本質還是一樣),而不是 MacOS,哪怕它的屏幕很大,哪怕它可以外接鍵盤,它也隻是一個消費品。

    就連我開智識營,每天需要在群裡答疑和互動,我也是用電腦登錄微信,在電腦上操作的。無他,因為我要看信息-引用-打字-排版,這個流程用手機來做,簡直是無法想象……

    更何況,許多工具無法運行在手機端,隻能運行在桌面系統。所以,有段時間,我家裡是備着三台電腦的:台式機、筆記本和輕薄本,分别對應在家工作、長途出差和短途外出。

    少動手機,多動手

    好吧,我就不說「創造」了。問題在于:哪怕是消費娛樂、信息攝入,電腦的體驗,也比手機要好上一個數量級。

    舉個例子:看視頻。手機那麼小的屏幕,幾乎是看不到任何細節的,也就是看個劇情。用這麼小的屏幕看大片,所有的鏡頭語言和表現細節都被舍棄了,其實是一種浪費。

    再比如聊天。但凡稍微打字多一點的聊天,隻要不是純閑聊,我都會用電腦來操作。因為用兩個手指打字實在太費勁了。手機打3分鐘的字,用電腦可能隻需要20秒。

    再比如學習。舉個例子:用電腦聽課、看視頻,可以拉兩個窗口,左邊看視頻,右邊做筆記,不論截圖、畫圖,還是快速記錄要點,乃至于加上自己的思考,都非常方便;用手機的話,你就得不斷在 APP 之間切換,打字、定位、浏覽都不方便,費時費力。

    哪怕說遊戲吧,就算不提氪金手遊,電腦遊戲的遊戲性也比手機遊戲高出不知道多少……

    總而言之,對我來說,手機基本隻剩下一個作用,就是收集。

    比如:看到微信上面有一些問題要處理,我會設個任務,等坐到電腦前再處理;

    刷到值得一看的文章,我會分享到待讀工具裡,等坐到電腦前再好好閱讀;

    突然産生一個想法,我會最快速度記下簡略的關鍵詞,等手頭上有電腦了,再好好去構思、聯想、延伸……

    它隻适合收集,并不适合消化,更不應該占用你太多的時間。

    少動手機,多動手

    可能有朋友會問,那閱讀呢?難道你不看公衆号、不讀電子書、不看文章嗎?

    當然,也看,但這也是我想跟大家說的:閱讀時,能用電腦就用電腦,盡量别用手機。

    為什麼呢?除去前面說的,電腦操作更方便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電腦屏幕更大,能夠比手機容納更多的信息量。

    不要覺得這一點不重要,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更多的信息量,能夠更好地讓我們了解一段信息跟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和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反過來,用手機閱讀的話,由于屏幕小,我們在同一時間内能夠讀到的内容,局限在一段非常短小的信息裡(可能隻有兩三百字)。那麼,我們的注意力也會被局限在這麼一片小小的空間裡面,從而隻見局部、不見整體。

    排除掉其他因素,你可以這麼理解:

    用電腦閱讀,讀完之後,你會更容易記住整篇文章的結構和邏輯;

    用手機閱讀,你更容易記住的,可能是其中的一兩句「金句」。

    除非你習慣上下滑動屏幕,不斷回看上下文。但一來這樣很麻煩;二來,我想恐怕沒有太多人,有這樣的習慣吧?

    再者,閱讀的實質是什麼呢?是一種被動接受嗎?不是的。有效的閱讀,一定是一種主動的加工。

    你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主動地去篩選信息、理解信息、組織信息,最終把信息納入自己的知識網絡裡面,這才是有效的閱讀 —— 而不是停留在「接收」和「摘錄」。

    所以,我一直反對一種做法,就是簡單的劃線高亮,或是文字摘錄。如果你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隻是停留在:

    「這個觀點很不錯!我要選中它,分享,把它保存起來」

    那你的閱讀,其實是沒什麼意義的。

    你隻是在囤積,并沒有真正地把它吸收、内化,成為你的養分。

    它隻是一段被你收集起來的信息,并沒有真正成為你的知識。

    有效的閱讀是什麼呢?一定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去有意識地進行加工。比如:

    • 這個觀點的邏輯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

    • 這段信息表達了什麼?我能否用自己的話把它表述出來?

    • 這個知識點能夠跟我已知的哪些知識點聯系起來?把它們串連起來,我能夠得到什麼新的想法?

    諸如此類。

    退一萬步,哪怕你隻是簡單地把一段信息逐字打一遍,也好過簡單的「複制 - 粘貼」。因為前者好歹還過了一下腦子,後者是完全不過腦子。

    所以,我一直說:作者講了什麼,你讀到了什麼,其實并不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你動腦思考了什麼、動手做了什麼,才是閱讀能夠給你的最大收獲。

    但這些操作,在手機上,是幾乎沒辦法做到的。

    最關鍵的并不是操作和手感的差異,而是長期以來建立和培養的習慣,讓我們變得更不願意主動、更不願意動手。

    少動手機,多動手

    進一步,工具本身,會塑造人的行為和偏好。而人的行為和偏好,又會進一步強化工具。

    什麼意思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公衆号用「閱讀量」作為一篇文章的指标,那麼閱讀量是如何計算的?你點進去,就算一個閱讀量。

    那麼,久而久之,公衆号的作者會傾向于什麼呢?當然是在标題上下功夫,不遺餘力地當「标題黨」,提升你點進去的可能性。

    至于内容,誰在意?反正你點進去,馬上退出,也已經貢獻了一個閱讀量了。

    那麼,我們能不能修改一下,把閱讀量改成「滑動到文章末尾,才算一個閱讀」呢?當然可以。但這麼一來,就會催生出另一個結果:大家都不寫長文了,隻寫短文。因為短文「滑動到末尾」的難度,顯然比長文更低。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我們對手機的依賴,催生出了大量專攻移動端的産品。而這些産品的出現,又會進一步地把我們捆綁在手機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循環回路:

    我們越來越依賴手機,而一切内容和産品的形式,也會越來越「手機化」。

    舉個例子:手機短視頻平台的興起,産生了大量的豎屏視頻。但豎屏視頻适合人類嗎?其實是不适合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眼睛是橫着長的。人眼的視野整體是一個橢圓形,而中央成像清晰的部分是一個橫向的長方形。大體上,水平範圍約為200度,垂直範圍約為130-140度。

    所以,為什麼電影的畫面都是16:9?就是因為橫畫幅更符合人眼的自然狀态。

    因此,豎屏視頻本質上,它能傳達的信息量,能表現的細節,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先天不足」。可以說,它的質量天生就有一個上限,不可能比得上橫屏視頻。

    再比如:前面講過,用手機閱讀文章,會導緻我們的注意力被局限在極小的局部裡面,失去對整體的感知。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看到的内容會産生什麼樣的變化趨勢呢?

    一方面,變得更加短小、簡化,段落越來越精簡,文字越來越淺顯,用盡可能精簡的文字,來減少你思考上下文的成本;

    另一方面,變得更加沉浸,強化叙事和交互感,吸引你不斷下滑、不斷下滑,減少你「抽離出來」的可能性。

    它們的本質在于:盡可能讓你不用思考,無需動手,張嘴就好。

    而大腦又特别吃這一套。能不費力的,就不要費力。

    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來源。

    至于碎片化信息的危害,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講過很多次,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就是這麼幾點:讓你的思維變得更雜亂而不成體系;讓你滿足于「又學到東西」的幻覺而并沒有真正内化;讓你停留在咀嚼别人的觀點,而難以形成自己的思考。

    長此以往,不啻于讓大腦經曆「慢性自殺」。

    少動手機,多動手

    可能有朋友會問:你說了這麼多,那手機難道就一無是處嗎?它就沒有任何優勢嗎?

    是的,就是這樣。

    開個玩笑。實際上,我講了這麼多,聰明的你一定能看出來:我是在講手機和電腦嗎?是,但也不是。

    手機隻是一種載體而已,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我們大腦裡面貪圖安逸的天性,以及喜歡一切盡在掌握的掌控感。

    手機瞄準的就是這兩點。它滿足了我們大腦貪圖安逸的天性,告訴大腦「不用思考」,又給了我們虛假的掌控感,讓我們把它當成自己手和腦的延伸。

    但真正的生活,遠比手機屏幕裡的世界,來得鮮活,複雜,也來得精彩。

    如果你看到這裡,不妨試着,從明天開始,讓自己多放下手機 ——

    去陪陪身邊的家人,朋友,感受一起度過的時光,做一些面對面的社交;

    走出去,到戶外去呼吸新鮮空氣,曬曬太陽,讓自己活動起來;

    動手做一些東西,調酒,沖咖啡,做手工,烹饪,活動你的雙手;

    以及,做一些創造,攝影、拍視頻、寫作、畫圖、錄制播客……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多一些産出,去創造和感受跟這個世界的聯系。

    這是一種比起躲在手機屏幕後面,任由新鮮信息刺激大腦的獎賞回路,更鮮明、更豐富的快樂。

    人活着,總要跟世界産生聯系。

    去決定它。

    而不是被它決定。

    少動手機,多動手

    —— 閑聊時刻 ——

    1)這個标題是不是很有蘋果文案那種「傻乎乎的雙關」的感覺? 少動手機,多動手

    2)平時讀公衆号的文章,我的習慣是:看到好文章,先轉存到待讀工具(現在是 Notion。更簡單一點,直接在微信裡發給自己就好),再用電腦看。

    推薦大家養成這個習慣。這樣無論是精讀,還是做筆記,都很方便。

    當然,短小精悍的文章就不必了,這個習慣一般用于比較長、比較系統的文章。

    3)聊聊電子書吧。

    很多朋友問我:讀書是首選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我自己是首選電子書,原因很簡單,因為方便……

    像我平均每個月都會買好幾百塊的書,如果全是紙質書的話,不敢想……

    電子書的話,我一般會在 Kindle 商店、豆瓣、多看找書,然後在電腦上看;如果是出門在外,就用 iPad mini 看。

    以及一些國外的書和文獻,大多是 PDF 格式,也是在電腦或 iPad 上看。

    我自己是不用 Kindle 閱讀器的,因為翻頁慢,視野小,做筆記也不方便。

    4)也可以讀讀這些相關的文章:

    最後,剛巧國慶假期也結束了,來聊點開心的吧:

    歡迎參與讨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