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運用加味二至丸治療皮膚病

禤國維教授運用加味二至丸治療皮膚病經驗舉隅

鄭毅春李紅毅範瑞強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皮膚科,廣州,)

禤國維教授是廣東省名老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皮膚性病醫、教、研工作近40年,治學嚴謹,臨床經驗豐富,療效卓著。其學術上常發前人之未發,臨床上則頗多見仁見智之舉,現将其運用加味二至丸治療皮膚病經驗介紹如下。

1.座瘡

吳某,女,20歲。2004年5月21日初診。主訴:顔面痤瘡5年。面部起皮疹,反複發作,時輕時重,此起彼伏,曾經中西醫治療,療效不佳。症見顔面部有20餘粒紅色丘疹和粉刺,伴有結節,胸部亦有散在丘疹、粉刺,部分丘疹融合,可見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伴口幹心煩、大便幹,小便短赤。診為肺風粉刺,辨證為陰虛内熱。治宜滋陰瀉火,清肺洩熱。用加味二至丸加減:女貞子20g,旱蓮草20g,知母12g,黃柏12g,丹皮15g,土茯苓20g,桑白皮15g,白花蛇舌草10g,連翹15g,生地15g,丹參(後下)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配合外搽三黃洗劑(院内制劑),服藥14劑後,皮疹逐漸減輕,顔色逐漸變淡。三診後前方去黃柏,加浙貝15g,繼服21劑,皮疹基本消退。

按:中醫認為該病是由肺胃血熱上熏頭面所緻。如《外科正宗》曰:“粉刺屬肺,總皆血熱郁滞不散所緻。”《醫宗金鑒》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清肺熱、瀉胃火、涼血解毒治療。禤教授經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痤瘡病人除有肺胃血熱和腸胃積熱外,多有腎陰不足、相火過旺症狀。故用滋陰瀉火、清肺涼血法治療可收到較好療效。上方以女貞子、旱蓮草平補肝腎之陰,知母、黃柏瀉相火,一補一瀉,調整腎之陰陽平衡;桑白皮、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連翹清肺解毒,散結消腫;生地、丹參涼血化瘀清熱;甘草解毒清熱并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滋陰清熱瀉火,藥證合拍,故獲良效。

2.脂溢性皮炎

甘某,男,32歲。2004年10月21日初診。患者初見面部起紅斑、丘疹、痰癢,曾自服維生素B6,外塗膚輕松軟膏1個月無效來診。檢查:前額、面頰,口周可見暗紅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界限不清楚,其上覆有細薄油膩性鱗屑,脫發明顯,伴口幹,心煩,失眠多夢,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數。予加味二至丸加減:桑椹子15g,女貞子20g,旱蓮草20g,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5g,丹參(後下)30g,土茯苓20g,魚腥草15g,白藓皮15g,合歡皮15g,茯神20g,白芍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l劑,分兩次服。配合三黃洗劑(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每日外洗1一2次。10劑後皮脂分泌明顯減少,瘙癢明顯減輕,脫發減少。二診去蒲公英、合歡皮改用丹皮、山英肉,更進15劑後,皮損基本恢複正常。

按:脂溢性皮炎,祖國醫學稱之為面遊風、白屑風。此病的發生與内分泌紊亂有關,要控制皮脂分泌過多,必須調整内環境及内分泌。中醫對脂溢性皮膚病多限于從風、濕、熱、血虛辨治,禤教授根據多年經驗認為,本病以腎陰虛證多見,采用養陰清熱之法常取良效,加味二至丸方中桑椹子、女貞子、旱蓮草、知母、黃柏、生地、白芍養陰清熱瀉火;丹參涼血活血去脂;土茯苓、魚腥草、白藓皮解毒除濕、清熱止癢;合歡皮、茯神安神解郁;生甘草解毒清熱并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滋腎陰而調整内環境,清血熱而去脂解毒,從而達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3.斑秃

韓某,女,32歲。2004年6月9日初診。主訴:發現頭頂部一指甲大小脫發區3天。現病史:近一個月來自覺眠差,多夢,有時甚至失眠,3天前晨起梳頭時發現左側頭頂部有一拇指甲大小脫發區,伴精神萎靡,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脈細數。證屬肝腎不足,治宜補腎養肝。藥用二至丸加味:蒲公英30g,丹參(後下)30g,桑椹子15g,女貞子20g,旱蓮草20g,益母草15g,牡蛎30g(先煎),生地15g,土茯苓20g,布渣葉10g,菟絲子20g,酸棗仁15g,夜交藤15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外搽烏發生發酊及脂溢洗液外洗,經1月半的治療而愈,1年後随訪,未見複發。

按:祖國醫學認為: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精足則血旺。發為血之餘、發為腎之外候說明發雖由血滋養,但其生則根源于腎氣,因此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均與腎的精氣盛衰有關,若腎精虧虛則發枯不榮甚至脫落。禤教授用加味二至丸平補肝腎、養血生發,方中女貞子、早蓮草、桑堪子、菟絲子補肝腎、填精血、養發生發;生地、丹參、益母草涼血活血;酸棗仁、夜交藤養血安神;牡蛎平潛肝陽;土茯苓、布渣葉清熱利濕;蒲公英據現代藥理研究,其内含肌醇有促進毛發生長的作用;生甘草清熱調和諸藥,使精血之源充足,毛發得以濡養,故腎精足而發生。

4.紅斑狼瘡

陳某,女,34歲,于2005年3月12日初診。患者4年前面頰出現紅斑,關節腫痛。曾在外院做病檢确診為SLE,每日服強的松30mg等,病情有所緩解,時輕時重,要求中醫治療。診見:時有低熱(37.6℃),心煩乏力,手足心熱,脫發較多;面色暗紅,神疲,顔面部可見邊界欠清楚的浸潤紅斑,雙側近、遠端指關節稍腫脹,舌紅,少苔,脈細數。實驗室檢查:抗核抗體(ANA)1︰640,尿蛋白(++)、有管型,血沉(ESR)42mm/h,血紅蛋白(Hb)76g /L。證屬肝腎陰虛,治宜滋陰補腎,方用二至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15g,淮山15g,茯苓15g,丹皮15g,旱蓮草15g,澤瀉15g,山茱萸15g,雞血藤15g,女貞子15g,知母10g,菟絲子15g,天麻15g,甘草5g。每日一劑,水煎服,分兩次服。同時口服強的松25mg /日,并逐漸減量。服上方一月後,症狀明顯減輕,低熱消退,上方加白術10g,強的松減為15mg /日。一月後病情好轉,複查ANA1:80,Hb90g /L,/L,不适症狀基本消失。囑口服強的松10mg /日,繼續服中藥1月,随訪半年未見複發。治療期間常服地黃棗仁粥(生地黃30g,酸棗仁30g,大米100g,将酸棗仁加水研碎,取汁100ml,生地黃加水煎取汁100ml,大米煮粥,待粥将熟時加入酸棗仁汁、生地黃汁,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次。

按:本病人久病不愈,反複發作,耗液傷陰,屬肝腎陰虛,故以滋陰補肝腎為法,方用二至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二至丸中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平補肝腎,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腎陰得充,上濟于心,虛火得降;知母清虛熱;徐長卿祛風解毒、活血止痛,助面部皮疹及四肢關節疼痛消退;白術健脾;雞血藤活血通絡;甘草補脾益氣調諸藥,恢複一身之機能。且地黃粥亦有養陰退熱之功。

5.體會

禤教授認為,腎乃先天之本,内藏元陰、元陽,系水火之源,陰陽之根。腎在内,皮膚在外,在生理上,腎陰腎陽通過髒腑經絡供給皮膚營養和能量,使皮膚溫暖、柔潤而富有光澤,發揮其生理功能。在病理上,因腎陰腎陽的虛衰而使皮膚變得冰涼、萎縮、硬化、幹燥、色素沉着等,而且影響其司開合的功能,易遭外邪長驅直入。《張聿青醫案》雲:“肺合皮毛,毫有空竅,風邪每易乘入,必将封固密,風邪不能侵犯。誰為之封,誰為之固哉?腎是也。”另一方面,皮膚久病不愈亦可影響到腎,稱為“久病及腎”。《素問-皮部論》謂:“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髒腑也。”可見,腎與皮膚一主内,一主外,共同維護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現代研究認為,中醫“腎”與人體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有關,其功能的異常必然導緻皮膚功能的失常。許多皮膚病,尤其是難治性的免疫性皮膚病常表現為中醫的腎虛證。在臨床治療中要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在辨證的基礎上恰當運用加味二至丸平補肝腎、益陰血,并适當加減用藥往往能使沉疴得愈。對于像“紅斑狼瘡”這種久病不愈的患者,在運用大劑量滋陰藥中亦可适當加入少量補陽藥,于陽中求陰,效果會更好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