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 MMR/MSI 狀态制定 M0 結直腸癌術前新輔助治療策略:所有早期非轉移性(M0)結直腸癌的新輔助治療,都基于微衛星不穩定的策略來開展。
2021版CSCO最新指南,針對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T4b的結腸癌,推薦使用新輔助免疫治療,基于 177和的标準化化療,MSI-H療效不佳。因此外科醫生認為,不可切除的T4b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的局部晚期結腸癌,應該考慮進行新輔助免疫治療。
NCCN指南在2019年就提出了T4b結腸癌患者應該做新輔助化療,2022版才提出做新輔助免疫,比我們晚推薦了一年。
1. MSI-H 結腸癌,新輔助 IO 正式寫進推薦表格:
2023 CSCO指南把推薦細化為Ⅱ級推薦,如果是T4b局部晚期結腸癌會優先檢測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狀态,采取新輔助免疫治療。NICHE-2是針對此類患者的最突出的研究。NICHE-2研究在2018年的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會議上首次探索了微衛星高度不穩定腸癌的術前新輔助免疫治療。去年在ESMO會議上公布了NICHE-2研究結果,研究對象全都是分期非常晚的高危Ⅲ期結腸癌患者,比如T4b和N2,也就是外科認為可切除的局部進展期患者,且全部為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患者。他們都接受了2個周期的PD-1納武利尤單抗,以及1個周期的伊匹木單抗的新輔助免疫治療,并在沒有進行任何影像學評估的情況下進行手術。 這項研究主要終點是希望95%的患者能夠安全地完成計劃内的外科手術,不會因為新輔助免疫治療而受到幹擾。這是史上第一次以3年PFS為主要生存終點,希望将PFS從80%提高到93%,獲益11%。結果證明這種治療方案非常安全,即使使用雙重免疫治療,也隻有2%的患者可能會幹擾手術計劃。從次要終點來看,有67%的患者達到了pCR,而95%的患者達到了MPR,也就是在顯微鏡下腫瘤細胞殘留不超過5%。因此,提示未來可能是以免疫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而不再是以外科為主。特别是對于沒有發生遠處轉移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結腸癌患者。
今年CSCO指南在直腸癌中的推薦考慮到了療效和功能的平衡。即使是非常早期的T1、T2病例,如果傳統外科手術可能影響患者功能,也應該首先檢測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狀态。因為對于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的病人,單純的免疫治療就能完全治愈疾病,而無需傳統的放療、化療和手術。
2.進展期結直腸癌以 MMR/MS 狀态進行分層,增加注釋:對于 dMMR 患者,可考慮新輔助免疫治療;對于 pMMR LARC 增加多個小樣本研究顯示聯合 IO 可提高 pCR 的注釋。
局部進展期的直腸癌,根據微衛星不穩定的狀态将疾病分為pMMR、MSS和dMMR三種類型。對于dMMR病例,應直接推薦術前新輔助免疫治療,以優先考慮功能和療效。盡管有許多小規模Ⅱ期臨床研究支持,在pMMR患者中是否聯合免疫進行術前新輔助治療仍存在争議。術前新輔助化療加免疫有可能提高治療效果,但是需要慎重推薦。需參考臨床研究或以多學科讨論和案例讨論來制定治療方案。要重點關注新輔助免疫治療在直腸癌中的應用情況。
2022年ASCO和NEJM同步發表的重要臨床研究,入組了18例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性進展期直腸癌患者,單獨應用PD-1單抗治療9個周期,14個病例全部達到cCR,因此提出了可以進行watch&wait",不需要化療、放療或手術治療。研究入組了17例dMMR的直腸癌患者,使用信迪利單抗單藥新輔助免疫治療,患者中cCR和pCR的總體達到了75%。
3.MSI-H 早期直腸癌 II 級推薦有保肛意願增加 IO 推薦的注釋: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入組的第8位病人是一位26歲的女研究生,剛畢業就發現患有局部進展期的直腸癌,距離肛門隻有10公分,當時醫生告訴她如果做手術就難以保住肛門,而做放化療則會影響她的卵巢、子宮和生育功能,是典型林奇綜合征。經過MSI-H篩查後,她被納入臨床研究中。經過4個周期的治療後,達到了完全緩解(cCR)。完成8個周期的治療後一直處于觀察中。迄今為止,她的腫瘤已經完全消失。因此,無論是早期結腸癌還是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策略未來都應做出重大調整,即基于微衛星不穩定的狀态進行治療。哪些患者需要進行新輔助治療,因人而異的,下面是一些策略。
NCCN 2023年版的結直腸癌指南将根據微衛星不穩定的狀态開始治療。
ctDNA可以用來檢測微小殘留病竈,未來會用于評估治療後的腫瘤是否已被完全清除。目前除了血液系統腫瘤,ctDNA檢測在所有的實體瘤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結腸癌更常見。
2022年版CSCO指南就已經提出了ctDNA檢測MRD。由于目前資料還不是很完善,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這個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
二、ctDNA 檢測 MRD 在結腸癌術後輔助化療決策的價值:
1.病理學診斷原則增加注釋 「s」,描述 ctDNA 檢測 MRD 的價值,重點介紹技術方法優缺點:
更新的病理學指南提示,當前檢測MRD非常需要技術。在檢測tumor 的技術方案中,有兩種主要方法:一是tumor-,即先從原發腫瘤組織中進行檢測,然後再制定定制化的panel;另一個是tumor-naive。這兩種方法的優劣尚未明确,未來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加以确定。但個人認為,越來越多的數據支持tumor-的這種ctDNA MRD檢測方法,這可能是腸癌MRD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術後輔助治療增加注釋 「i」 關于 研究 MRD 結果的描述:
今年的CSCO指南也提出了在制定Ⅱ期結腸癌化療決策時需要參考MRD檢測結果。主要證據來自于去年澳大利亞的 II研究。該研究入選的Ⅱ期結腸癌患者:1/3按照臨床慣例進行治療,2/3進行MRD檢測,陽性的進行治療,陰性的則不治療。
這項研究演示了MRD檢測的加法和減法。通過MRD檢測,需要化療的人數從28%減少到15%,這是“減法”。同時,在化療方案中進行了“加法”,MRD陽性的患者中,有90%使用奧沙利鉑方案,而MRD陰性的患者中隻有10%使用奧沙利鉑方案。最終的結果是,兩組患者的生存率完全相同。因此,從社會和國家的角度來看,基于MRD的更加精準的治療是完全可行的。
MRD仍然存在很多技術問題,但可以指引一部分個性化的輔助治療決策。臨床醫生應該甄别未來是使用ctDNA突變技術還是甲基化的技術。在ctDNA突變技術方面,需要考慮使用tumor-還是tumor-naive的方法。未來應該持續關注并開展更加前瞻性的臨床研究。總的來說,今年的指南更新不多,但有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根據微衛星不穩定狀态開展新輔助治療。建議将這些信息傳達給同行,促進更加精準的治療決策。
劉雲鵬教授、張豔橋教授,盛玮琪教授和王峰教授點評:1.指南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規範性而不是提高探索性。指南中的影像評估和腸癌術前的同步放化療非常值得關注,這兩個方面是國家的弱項,急需通過指南進一步加強。在基層醫院中,沒有腫瘤專科影像醫生,影像評估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腫瘤影像學相對于普通影像學的難度更大。希望通過指南,能夠不斷地提高基層醫院的規範性。2.影像學的專科和精細化對腸癌的診療模式的貢獻非常大.3.内科一直在讨論MSI-H,幾乎沒有MSS腸癌,期待大家在MSS型腸癌基礎研究領域或臨床研究領域去做貢獻,這些才是真正能改變腸癌未來5年生存率的關鍵。4.ctDNA等新型的病理分子檢測技術,離不開更多的能在實踐中運用的臨床研究數據的支撐。同時也需要病理實驗室,通過努力更快的讓這些檢測方法在臨床上标準化,獲得結果一次性評價,真正在臨床決策中體現其價值。所以在真正的臨床實踐中,提醒各位臨床專家,在運用這些檢測和使用這些數據時,一定要使用經過認證的平台,同時要做到質控,保證數據真實性,從而用于臨床實踐。5.對于dMMR,MSI-H腸癌的局限期或早中期的治療,存在一定難度的。新輔助已經有很多證據了,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患者是在手術之後來咨詢,比較缺乏輔助治療的證據。在臨床上會遇到到各種各樣的病例,建議CSCO可以牽頭做更多MSI-H輔助治療的臨床研究。對于精準治療,因為95%的晚期患者都是pMMR的狀态,這部分的患者是否可以有新的方案将免疫的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我們中心最近也即将啟動一項相關的Ⅲ期臨床研究,MRD檢測的局限是瘤種依賴性,結直腸癌的證據非常多,但其他瘤種目前還沒有太多的證據,在胃癌裡MRD就不是特别有預測效能的檢測方式,在未來也應做相關的探索。
采編:周天苗
歡迎點贊、在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