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清代官吏别稱(下)

清代官吏别稱(下)

六 釋武官

清代制度,凡掌宿衛之臣工,八固山、護軍、前鋒諸營之将校,皆武官也。今

分釋之。

1.蘇喇按班 原音為sula amban,華言閑散大臣也。滿語sul

a為閑散人,故在内府供役之白身人皆稱蘇喇(55)。sula amban初

意譯漢字為閑散大臣(56),嗣定名為散秩大臣,供事内府無專責之官也。

2.轄 一作蝦(57),亦作下(58),又作恰(59),原音為hiy

a,華言侍人也。漢字定為侍衛。皇帝侍衛有頭、二、三等及藍翎之别,其中有帶

特殊職銜者,如噶布什賢蝦,原音為gabsihiyn hiya,前鋒侍衛也

;下壯大,原音為hiya juwan i da,侍衛什長也。至墨爾根蝦,

原音為mergen hiya,意為聰明或善狂獵之侍衛(睿親王多爾衮滿語稱

墨爾根王),乃一種美号,無關職務矣。

3.固山額真 原音為gūsai ejen,華言旗主,即一軍之長也。雍

正元年,以額真字非臣下所得濫用,改為固山按班(60),滿字為gūsai

be kadalara amban(總管固山大臣),其時漢名定為都統已六

十年矣。

4.梅勒額真 原音為meireni ejen,華言副旗主;改稱梅勒章

京meiren i janggin,則為副旗官矣。滿語,meiren為兩

肩,為弓弝膀子,為佛肩(帽上中央玉飾兩旁之玉),為圍肩(狩獵時中心大旗兩

旁所植副旗之地位)。因而涵義近乎左右陪襯,故梅勒章京漢名定為副都統。

5.甲喇額真 原音為jalan i ejen,華言隊主;改稱甲喇章京

,原音為jalan ijanggin,則為隊官矣。jalan除音譯作甲喇

外,亦作家喇(61),又作夾喇(62),一作加喇(63),或作劄蘭(64

),加藍(65),華言節段之節、隊伍之隊,或世代之世也。順治時定軍職漢名

時,蓋以總兵官比都統,副将比副都統,遂将甲喇章京比參将而為參領焉。

6.牛錄額真 原音為nirui ejen,華言大箭主;改稱牛錄章京,

原音為niruijanggin,則為大箭官矣。niru除音譯牛錄外,亦作

牛祿(66),又作牛鹿(67),華言大箭也。滿洲舊俗,出兵校獵,不論人之

多寡,各随族黨屯寨而行。獵時,每人各取一矢,十人設一長領之,各分隊伍,毋

敢紊亂者。其長稱為牛錄額真(68)。太祖并吞諸部時,降者日衆,乃采獵制,

以若幹人為一牛錄,統以額真,是為固山兵之基本單位。順治末,讨論軍職漢名,

蓋因錄營軍官參将以下之遊擊、都司、守備等号無一為牛錄章京可比附援用者,遂

本習用‘将佐’之詞,定為佐領。

7.噶布什賢噶喇按班 原音為gabsihiyn i galai am

ban,簡稱噶喇按班(galai amban),華言前鋒圍翼大臣也。ga

bsihiyn除音譯作噶布什賢外,又作噶把喜賢(69),噶布世先(70)

,喀把什(71),華言前鋒。gala除音譯噶喇外,亦作噶拉(72),喀喇

(73),華言圍翼(亦作手解)。順治末,定軍職漢名時,以此官為前鋒營主将

,而階級低于都統,類乎副都統,遂定為前鋒統領。其下有前鋒參領,滿音為噶布

什賢章京(gabsihiyn jauggin),亦号噶拉章京(galai

jang(in)。下此有前鋒校,滿音為噶布什賢專達(gabsihiyn

i juwan i da),則前鋒十人長也。

8.巴雅喇纛章京 原間為bayaraitui janggin,簡稱纛

章京(gtui janggin),華言精兵之旗官也。初名纛額真(tui

ejen)則精兵營主矣。bayara除音譯為巴雅喇外,又作擺牙喇(74)

,巴牙喇(75),拜牙喇(76),擺呀喇(77),更有作擺言者(78),

華言精兵。蓋滿語bayan(拜顔)為富,與bayara同俱baya語根,

遂引申為富有戰鬥力之兵也。tu為譯作纛外,亦作堆(70)(tui即tui

合寫,i者之),華言大旗。清之軍制,每固山擇各甲喇中精銳者,另組護衛兵力

,故巴雅喇譯作護軍,而巴雅喇主大旗之纛章京,漢名遂定為護軍統領焉。其下為

巴雅喇甲喇章京(bayarai jalan i janggin),漢名護

軍參領。又下為護軍校,滿音為juwan i da,漢音譯作壯大(80),

壯達(81),專達(82),撰達(83),壯尼大(84),壯呢達(85)

,即十人之長,前已言之矣。

9.郭齊哈擺牙喇壯大原音為gocika bayarai juwan

i da,華言親近精兵十人長也,漢字定名親軍校。親軍為由護軍中選出之衛隊

。郭齊哈一作郭吃喝(86),原音為gocika,有拉近之意,故皇帝左右大

臣侍衛間有完此名者,如循前大臣滿語為gocika amban,禦前侍衛為

gocika hiya是也。

10.包衣牛錄章京 一作包牛錄章京(87),原音為booi niru

i janggin,漢字定名内府佐領。清制,正規八旗外,各有包衣牛錄,屬

下人于旗主有仆隸與家主關系,地位低于普通旗民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初為皇

帝自将之軍,故有上三旗之稱,以别于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則貝勒統率

之下五旗。上三旗中之包衣牛錄以專屬于内府,故稱内府佐領,而下五旗之包衣牛

錄章京則稱包衣佐領焉。

11.分得撥什庫 原音為fundc bosokū,華言代替催促人也。

初名代子(88),滿音為daise,華言署理。funde者代替,boso

kū(撥什庫)者由boso孳乳而來;滿語boso為催促,故撥什庫華言為催

促人,漢名定為領催,司文書饷糈之事;而分得撥什庫高于普通撥什庫,管轄一小

隊士卒,漢名定為骁騎校,僅取古官名耳,非義譯也。

12.宜都額真 一作宜都厄真(89),亦作益都額真(90),又作衣都

額真(91),伊都阿真(92),原音為idui ejen。滿語idu為班

次,如idualibumbi為交班,idu gaimbi為接班,故idu

i ejen,華言為班次之主。後改類真為章京,同為班次之官矣。此非單獨之

官,率屬侍衛資深者加職,漢字定為班領。如下宜都章京(hiya idui

janggin)之為侍衛班領是也。蓋侍衛分為若幹班,班有一人為之長,其位

低者号宜都大(idui da),稍升乃稱章京。又有下壯大,滿語為hiya

i juwan i da,漢名為侍衛什長,前已言之矣。

13.按班章京 原音為amban janggin,華言總管大官也。(

實可譯為大将軍)。順治元年,遷都燕京,以遼沈為王業初基,不能無高官留守,

乃設盛京總管,統率駐防旗兵;三年,改稱按班章京繼于各重要省區,分駐旗營,

用資鎮壓,其首領亦稱按班章京康熙元年,改按班章京為将軍(93)。此後未再

更名。

14.固山大 一作固山達,原音為gūsai da,華言旗首領也。清代

入關後,酌派八旗兵鎮守各省,統率稱固山大(94)。蓋固山額真為正常旗兵之

主将,固山大則混合編制旗兵之首長也。康熙以後,駐防将校正式規定為将軍、副

都統等,其昔日之固山大遂定漢名為協領,職位降低,威勢頓減矣。

七 釋馀官

清代王公府中皆有品官司庶務、掌護從,而軍政機關亦有雜職供驅使,今統稱

之為馀官,分别釋之。

1.法一旦大及法一旦尼哈番 法一旦大一作法衣旦達(95),原音為fa

idan i da,華言儀伏首領,漢名長史。法一旦呢哈番一作法衣丹尼哈番

(96),原音為faidan i fafan,華言儀仗官,漢名典儀,皆王

公府中官也。至貝勒府中之司儀長,滿語亦作法一旦大僅冠以beilei(貝勒

之)二字以示區别耳。faidan滿語為儀做仗。

2.蘇喇章京,原音為sula janggin,華言閑散官也。滿語su

la為閑散,解已見前。王府有此官,漢名為散騎郎。蓋内廷有蘇喇按班,故王府

官稱蘇喇章京以未區别耳。

3.阿敦大 原音為adun i da。滿語adun為牧群,故阿敦大者

華言牧群之首領。清代上驷院及太仆寺在口外各有牧場,畜養牛馬,管牧群者曰阿

郭大,漢字定名為牧長。

4;物林大 原音為ulin i da。滿語ulin為财貨,故物林大者

掌财貨之首領也。清代若幹部院及王府多有此低級公務員(97),專司庫藏,漢

名定為司庫。

5.馬法 原音為mafa,華言祖先或老翁也。太廟有此官,‘首領馬法秩

視拖沙喇哈番,其餘七馬法俱視護軍校品級。’(98)豈以太廟為供奉祖先之所

,故管理職員亦優稱之為老翁乎?

6.辛者庫 一作身者庫(99),又作新者庫(100),原音為sin

jeku。滿語sin者金鬥,jeku者米糧,故籍隸辛者庫為一種領口糧之人

。清制,‘八旗漢軍官員獲咎,發入辛者庫,則改隸内務府漢軍,其子孫官至三品

以上,許奏請施恩,仍歸原旗。然亦有終隸内務府不複陳請者(101)。但經特

诏出籍者,則不必俟至子孫。如王輔臣沒有入身者庫,康熙時由雲南迤東總兵官升

平涼提督,陛見後,即改隸旗下,是其例也(102)。

7.拜唐阿 原音為baitangga,滿語baita為事務,bait

angga即由baita孳乳而來,華言執事人也。清代軍中及衙署間有此種人

以供奔走。

8.哈哈珠子 亦作哈哈珠塞(103),原音為haha juse。滿語

haha者男,juse乃jui之多數字,意為衆兒童。故哈哈珠子者,華言多

數男童也。清代上書房,例選八旗中幼童輪班入值,司師傅茶食之事,号哈哈珠子

,其職務殊有類于私館中之書童。蓋上書房在幹清門内,宮禁森嚴,非萬不得已絕

不願成年男子出入;而書房執役者,為防微杜漸,又不欲差遣宦寺;于是乃用天真

之童子,其意端為免流弊耳。

八 結語

清太祖以建州一部落酋長,首創大業,至世祖入關,混一中華。自興至亡,傳

世十二,得年三百,初未嘗不思保故俗也,但勢有未能。此于官名之紛更既足瞻其

梗概,而兩文化融合迹象,亦可以見一斑焉。

太祖初起,官名胥屬滿音;建元以後,始采漢名。太宗複酌改漢為滿,世祖又

稍變滿為漢,至高宗時,漢名益多,滿音者乃無幾矣。蓋滿族人口少,文化低,其

漸被漢化,乃自然趨勢也惟在漢化過程中,無一定規則可憑,譯音紛歧,直難究诘

:一侍衛也,有轄、恰、下、蝦四種不同譯名,一什長也,有壯大、壯尼大、壯呢

達、壯達、專達、撰達六種不同譯名:不熟知本音者,幾不辨其為一音異譯。此種

情形,至乾隆時仍未能免,如《皇朝文獻通考》,《職官考》中之昂邦、劄蘭等辭

,在《兵考》中則作按班、甲喇。以敕修之書尚且如此,他更可知矣。盛伯義祭酒

(昱)《雪屣尋碑錄》所載順康時代诰命碑文,例證甚多,可觀覽比較也。

本文所釋,共六章,四十八條,六十馀官。清初滿音官名,不止此數,容得暇

續釋之。

注釋

(1).清《(皇朝》文獻通考179/1b,(斜線前179為卷次,斜線

後1b為葉次,下仿此,其隻有數碼而無斜線者則為葉次。)光緒二十七年,上海

集成圖書公司印。

(2).同上179/2a.

(3).同上77/1b。

(4).同上77/1b。

(5).同上179/2a。

(6).世祖章《皇帝實錄》35/10b--11a,大清實錄本

(7).清文獻通考179/4a.

(8).同上77/1a.

(9).盛昱,雪屣尋碑錄7/25a賴公碑,《遼海叢書》本。明末朝鮮人

記滿洲事者,音譯多異,如固山作高山之類是,本文暫不采錄。

(10).同上8/17b,諾敏碑。

(11).劉繼莊《廣陽雜記》1/2a。

(12).《清文獻通考》179/4b。

(13).《雪屣尋碑錄》1/27b--28a交羅郎丘碑.

(14).同上1/16a。

(15).《欽定服色肩輿永例》2a,《史料叢刊》初編,中華民國十三年

,《東方學會》印。

(16).《謝國桢清開國史料考叙論訂補編》12b引陳仁錫《山海紀聞》

,中華民國二十年排印。

(17).《欽定服色肩與永例》2a.

(18).太宗文皇帝實錄30--34a--b,《大清實錄》本。

(19).李延基清文彙書7/8b有‘郡王夫金’。

(20).今西春秋滿和對譯滿洲實錄359,昭和十三年,日滿文化協會印

(21).同上,55。

(22).雪屣尋碑錄3/4a--7a宜爾德碑。

(23).清開國史料考叙論訂補編12b引陳仁錫山海紀聞。

(24).太宗文皇帝實錄22/9a。

(25).同上12/12a。

(26).《金史語解》6/1a,《光緒》四年,江蘇書局刊。

(27).《清開國史料考叙論訂補編》12b引陳仁錫《山海關紀聞》。

(28).《一學三貫清文鑒》1/24a有‘古山額驸’。

(29).《滿和對譯滿洲實錄》315。

(30).明铎《音漢清文鑒》2/20b,雍正二年,宏文閣印。

(31).《欽定服色肩輿永例》1a有‘個龍得愛惜喇喇公’,原音為gu

run de aisilara gung,即輔國公。

(32).《雪屣尋碑錄》2/10a西忒庫碑。

(33).同上1/1a已喇希碑。

(34).雪屣尋碑錄1/3b,阿哈呢堪碑。

(35).同上1/32a,覺羅哈巴納碑。

(36).清文獻通考77/3a.

(37).《欽定服色肩與永例》2a.

(38).《雪屣尋碑錄》1/1b,陳一德碑。

(39).《欽定服色肩與永例》2a。

(40).《雪屣尋碑錄》4/5a納慕奇碑。

(41).《廣陽雜記》1/1b。

(42).吳振棫《養吉齊叢錄》2/5a,光緒二十二年刊.

(43).《雪屣尋碑錄》1/12a,索尼碑。

(44).《欽定服色肩與永例》1a。

(45).《養吉爾叢錄》2/1a“總管内務府大臣,清語稱包衣昂邦,即

包衣大,張文貞雲‘包衣大之職前代所未有,自乘輿服飾以及飲食日用之節,出入

起居,罔不總理’……”。

(46).《雪屣尋碑錄》14/12a,巴爾賽碑。

(47).《平南敬親王尚可喜事實冊》30a,《史料叢刊》初編本。

(48).《太宗皇帝日錄殘卷》1b,《史料叢刊》初編本。

(49).翁獨健《元典章譯語集釋》,燕京學報第三十期282頁,有釋,

可參看。

(50).《養吉齋叢錄》1/4b。

(51).《清文獻通考》77/1b.

(52).《雪屣尋碑錄》1/31a,郎廷秀碑。

(53).同上11/16a,吳努春碑。

(54).《養吉齋叢錄》1/3b。

(55).趙翼《檐曝雜志》1/9a。

(56).《雪屣尋碑錄》16/3b,奇他特碑。

(57).同上1/14a--b,車格圖碑。

(58).同上1/8b,傅喇塔碑。

(59).《清開國史料考叙論訂補編》12b引陳仁錫山海紀聞。

(60).《清文獻通考》179/4b。

(61).《天聰朝臣工奏》議中/4b,《史料叢刊》初編本。

(62).同上,中/43b.

(63).同上,下/22a.

(64).《清史稿兵制》1/1b。

(65).廣陽雜記1/4b。

(66).《天聰朝臣工奏議》上49a.

(67).《清開國史料考叙論訂補編》12b引陳仁錫山《山海紀聞》。

(68).《太祖高皇帝實錄》3/16b,中華民國二十年,故宮博物院排

印。

(69).《雪屣尋碑錄》1/15b,夏慕善碑。

(70).同上3/18b,胡尼雅碑。

(71).《廣陽雜記》1/2a.

(72).《清文獻通考》77/3a。

(73).《廣陽雜記》1/2a。

(74).《雪屣尋碑錄》1/27b--28a,交羅郎丘碑。

(75).同上1/32b--33a,噶布喇碑。

(76).同上4/5b,庫特碑。

(77).《廣陽雜記》1/2a。

(78).《清開國史料考叙論訂補編》12b引陳仁錫《山海紀聞》。

(79).《清文獻通考》77/2a。

(80).《振武将軍陝甘提督孫公思克行述》23a,《史料叢刊》初編本

(81).《一學三貫清文鑒》1/28a。

(82).《清文獻通考》77/2a。

(83).《雪屣尋碑錄》16/17a--b,《包納慕泰》碑。

(84).同上1/15b,夏慕善碑。

(85).同上7/25a,賴公碑。

(86).《廣陽雜記》1/2b。

(87).同上1/30a,高國元碑。

(88).《太宗文皇帝實錄》18/12b--14a.

(89).《雪屣尋碑錄》8/17b,諾敏碑。

(90).同上7/1a,囊公碑。

(91).同上13/11b,武格碑。

(92).同上7/25a--b,賴公碑。

(93).《清文獻通考》179/3b。

(94).《雪屣尋碑錄》2/2b,穆爾太碑,稱第十任為陝西全省固山大

,又4/18a穆凡碑有鎮守山西陝西等處固山大。

(95).同上1/15b,夏慕善碑。

(96).同上5/7b--8a,胡爾哈碑。

(97).《世祖章皇帝實錄》21/13b,有攝政王府物林大,七品。又

,《雪屣尋碑錄》1/29b有戶部物林大加一級石漢父宜達善碑。

(98).《世祖章皇帝實錄》38/2b。

(99).《廣陽雜記》4/1b.

(100).劉順桑格合編,《同文彙集》1/47a,康熙三十二年刊,有

‘新者庫佐領’。

(101).《養吉齋叢錄》1/2b。

(102).《廣陽雜記》王輔臣傳4/17b--27b。

(103).《養吉齋叢錄》4/11a。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