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白丸的流傳·《敦煌》内藥方
同仁吳博發現,敦煌醫書中,有一首與溫白丸高度接近的藥方。收錄在《敦煌古醫書考釋·不知名藥方第六種》,名為“内藥方”,原文如下(本文稱“内藥方1”):
内藥方。療一切風冷病。
人參巴豆蜀椒制,熬黃連桂心茯苓烏頭炮幹姜豬牙皂莢去皮,炙桔梗紫苑
柴胡菖蒲食鹽遠志厚樸 當歸杏仁 恒山 附子炮磁毛石姜茱萸 青本香
枸杞子 莨菪子以上各二分 葶苈子四分 牽牛子二分 兔絲子二分
二十八味。
上以前件藥共二十九味,并須好藥搗,絹羅,羅之用蜜和為丸,如酸子。欲内時以黑饴餅子裹藥令遍,無饴綿裹亦得。
凡欲内藥,晚間早食,須出入胡蹲坐,以中指内着少許唾便令滑潤,偃腰卧,其藥直入腰,溫下部。内訖即卧,更勿舉動。至一更藥熱,動覺腰胯暖。二更五髒流通,腹内迥轉。三更漸抽腹内,狀如霄鳴。四更藥熱争力,有少不安,膿水惡物即出。
于淨地便轉以杖擡看病狀,自覺雖水出,不令人虛,百事無妨,不須補療。
其藥治積年沉重腰脊宿冷,胯疼,冷庫、陰汗,陽道衰弱,兩膝頑痹,夜卧小便多,尿後餘瀝、痔病,癖氣,塊氣,鬼氣、臍下宿冷,上氣瘦嗽、吃食嘔,餘水即心腹滿、久患心痛、飲食不消、婦人信不通,白帶下,或生養者多,因資皮膚幹瘦,冷氣、白痢、馬墜内損,五勞七傷,熱風,暗風、攤風,手腳戰掉、白蟲,蛔蟲,留蟲、疝氣下墜、面黑點蠅,癖塊大如杯、捖食物不消,終朝嘔,變腹内堅結,上氣沖心,妨兩肋恒似刀刺、夜卧不安、婦人不肥,夢與鬼交。内此藥不問老少,無不差者。
臣親内藥,經三日下出長蟲五寸二十餘,稠膿三、二升,出病,患除愈。
臣叔先被馬墜内損,經三、四年,天陰風腫即發,疼痛不可堪忍,卧在床枕。内藥五日,下紫黑血三、四斤,惡膿水二、三升。
妻患臍下妨痛,絕嗣十餘年,每發狀如刀刺。内藥,下黑血、惡物八,九升,出小蟲三十餘個,其病即差,便即有子。
臣試有效,錄狀奏聞。(馬繼興·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P412-413)
溫白丸:
紫菀(二分) 吳茱萸(二分)石上菖蒲(二分) 厚樸(二分)桔梗(二分) 皂莢(二分) 烏頭(十分) 茯苓(二分)桂心(二分) 幹姜(二分) 黃連(二分) 蜀椒(二分)巴豆(二分) 人參(二分) 茈胡(二分)
上十五味,搗,下篩為散,用好蜜和,更搗三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二丸,不知稍增,可至五丸,以知為度。當下心腹積聚久,癥瘕塊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四肢痛,上氣,時時腹脹,心堅結沖心,旁攻兩脅,徹背連胸,痛無常發,繞臍痛,狀如蟲鑽。
該“内藥方”包含有溫白丸的全部藥物,更加食鹽、遠志、當歸、杏仁、恒山、附子、磁毛石、青本香、枸杞子、莨菪子、葶苈子、牽牛子、兔絲子等共28味藥。不過劑型與用法方面,二者不同;溫白丸為内服丸劑,内藥方為外用栓劑。
但不論是内服,還是外用,二方用後的症狀反映,卻是一緻,皆是先排除寄生蟲或瘀血,再是排“膿”。
巧合之處是該“内藥方”,亦有3則驗案;一是該獻方人(身份是官員)自己;二是該官員長輩,因從馬上墜落,已3/4年,疼痛難忍;三是該官員妻子,因臍下疼痛導緻不孕,已10餘年,内藥後,臍下疼痛緩解,随即懷孕生子。可見該方的作用,甚是神奇。
内藥方驗案表
序号
患者
病症
藥後反應
官員(獻方人)
不明
内藥三日下出長蟲五寸二十餘,稠膿三、二升
官員之叔
馬墜内損,疼痛不可堪忍,卧在床枕
内藥五日,下紫黑血三、四斤,惡膿水二、三升
官員之妻
臍下妨痛,絕嗣十餘年,每發狀如刀刺
内藥,下黑血、惡物八,九升,出小蟲三十餘個,其病即差。便即有子。
如同南州刺史陰铿将溫白丸上獻給皇帝一樣,該官員亦将此“内藥方”上獻給當時的帝王(臣試有效,錄狀奏聞)。
筆者發現,此内藥方,同時出現在《敦煌古醫書考釋·不知名藥方第九種》,原文如下(本文稱“内藥方2”):
内藥方。
人參 巴豆 蜀椒 黃連 桂心 茯苓 烏頭 幹姜 口子
皂莢 桔梗 莨菪子 紫菀 柴胡 菖蒲 石鹽 遠志 厚樸
當歸 杏仁 恒山 附子 磁毛 吳茱萸 青木香 菟絲子 葶苈子
二十七味各等件,葶苈子四分熬(馬繼興·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P482)
“内藥方2”較“内藥方1”少“枸杞子、牽牛子”二味藥,餘藥相同。隻是沒有記載主治病症。
同仁包伯航言:“既往認知中早已散佚的西漢時期方劑可能并沒有全部失傳,而是通過曆代醫家有意無意的抄錄增損,在東漢、魏晉、兩朝、隋唐的醫籍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出土漢簡與晉唐醫書方藥比對(二)
通過“《敦煌醫簡》治久欬逆方——溫白丸——内藥方”的流傳,我們再次發現:古老的經方,默默的被一代代有心人用心傳承,他們以有限的生命,鑿開頑冥的時間之石,将一道溫柔的光,照亮千年之後的歲月。
下一篇
抗菌消炎藥有哪幾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