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活在田間地裡的中醫 —— 鮮草藥單方治驗10則

草藥單方,散于民間,是蓋習而知之者,實為湯液之起源,醫藥之肇始,其間或累代相傳,或互為傳告,不著于文而著于言,久而訛誤遺忘,或實有效,或有浪說,稽之《本草綱目》及《本草綱目拾遺》等籍,收入者亦比比。

而所以鋪店不備者,因草藥之效具于鮮而失于幹,具于量大而失于量小,及夫貴遠賤近等均為其因。

自70年代為備戰計,屢興就地取藥号召,遂而舉國皆動,或刊為手冊。

餘返錫之後,參與入山采集及臨床使用,藥記其臨床效捷并兼及素所習知者,條列于後,然準之藥有因地而異效之情,是固僅以蘇南地域為準者也。

1967年夏秋間,農友馬阿宜患痢,貧不能治藥,餘囑以「鮮馬齒苋」為菜或打汁服,日盡兩大盤,2日而愈。

1971年夏,在東绛醫院,與陸萬仁醫師,采「地錦」、「鐵苋」、「馬齒苋」,曝幹各1兩(30克)為1劑,遇有痢者,發兩包,愈者比比,所采不厭給,往往中斷不繼。

1972年暑假,安鎮團結中學師生采「水菖蒲根」(即蒲黃之根),曝幹研末,糊小丸如桐子大,治腸炎、痢疾,日服3次,次10克,效捷往往2日即愈。

學校師生俱從事,形成小工廠,延續2年,因限于此藥經黴變則無纖效,無貯藏之備而停事。

1972年以還,安鎮人民醫院王伯華醫師因民間用「垂盆草」(一名鼠牙半枝蓮)打汁服可降轉氨酶,因就膠山地30畝種植,制為垂盆草糖漿,發其中各醫院為降酶之新藥。

觀察中發現成批有效或成批無效,求其故,蓋需随割随制,設割後堆集室隅一夜,則因蒸熱故,雖草色僅變淡而制後竟無效矣,此藥迄今尚用,而伯華前輩仙逝有年矣。

餘14歲時,學醫中因暑假休暇,時複耘方殷,某日,堂伯父福根飯後感咽塞痛,及申初已不能湯飲,距王氏喉科處計途30裡,且擡送乏人,伯母弟妹俱惶惶然,急切間憶及家藏單方中「野薔薇根」(鄉中稱謂「刺棘根」)可治咽腫痛。

遂挖一根約3兩(90克)洗淨煎濃汁一碗,口呷緩緩滲入喉間,傍昏時盡一盞,咽稍可咽,因複煎一大碗服,翌量往探愈否,則已下田耘矣。

按此藥之治,載《本草綱目》「營實」條注中,營實即野薔薇子也,莖葉俱如薔薇而矮,莖多刺且銳,夏初開花,白色四瓣,中有黃蕊,甚香馥,結子如梧桐子大,秋後漸老成紅色,攢簇如珊瑚珠,鄉人于冬時以利剪截其條為薪,不以為藥也。

此後餘常用以治急性咽喉炎,均收捷效,然均囑患者新挖煎服者,入京而還,遂難求矣。

「積雪草」生溪畔近水處,蔓延如藤,葉如錢而裂其一側,兩兩對生,淩冬尚青碧,故名積雪,亦有名之為金錢草者。

蓋其清熱利濕之效同也,兩者較之,此草之葉大于小金錢草(一名打破銅錢草)十數倍,無光澤而有短毛,葉邊裂亦不若小金錢草明顯,餘以此草治肝炎初起之濕熱盛而轉氨酶高者有效,是為鄉村經濟計,咫尺間可自采而藥肆無售也。

記同村巫鳳林患肝炎,時餘在東绛,往返百餘華裡來就診,某日餘返裡,又來複診,送渠之屋後小溪,見是草,因囑取打汁或煎服,日用鮮草4兩(120克)至1斤(500克),毋數日一至東绛,計服28日而肝功複常矣。

此草不甚苦,遜三黃之久服可傷胃者,然脾胃虛而飧洩者,總當留意斟酌。

「地榆」治淋巴結核,地榆不拘量、新挖者佳,黃酒浸一周至半月,量飲酒量飲,日3次。

餘用治縣中某幹部,後右發際一核如指大,可按之左右移動,已半年,服此酒2月而消。第服此酒時需禁食雞。

垂柳條煎湯服,日4兩(120克),柳條需梢端一二尺者(約0.33~0.67米),治肝炎轉氨酶有效。

此得之昆山人民醫院袁吉人醫師,彼用治肝炎流行時之收住病房患者,計百餘例,有效率在80%左右,餘用之于門診,計效約需30日。

「銀杏葉」,菜籽油浸一月,鄉間用治臁瘡之久不愈合者。

70年代初,縣麻瘋病院用以治麻瘋潰瘍,瘡面用「九一四」膏,外覆此葉,或單以此葉覆,紗布包紮之,日一換藥,效勝它藥,愈合者甚多。

「桃花」、「桃葉」,可緩瀉。

師叔陳繼高,無錫市二院中醫師,在鄉時曾患痔瘡,便不得幹,幹則挾血而痛甚,不欲用硝、黃之屬,桃花開時,則日以桃花七八朵去蒂湯飲一二盞,無花時則以桃葉八九片代之,可日得軟便。

「菊葉三七」、「景天三七」之止血,外傷則用鮮草搗爛外敷,雖血腫亦可用,努傷、擊傷而吐、衄者搗汁内服,煎飲效稍遜。

以上均所親曆親知者,它如「鳳尾草」之治婦科濕熱帶下,男婦尿路結石,亦屢有效;「辣蓼」、「白頭翁」之治痢,亦有确效,是均藥籍有記載而鄉間所習用者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