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正文

活在表面的人

還記得有一陣子,對短視頻批評的喧嚣不斷,可随着時間的推移,似乎批判的人也懶得批判,習慣的人也更加習慣了,在某一些調研當中,短視頻的用戶每天幾乎要在手指滑動中消耗掉100分鐘以上的時間。

本雅明曾經給他的時代下了一個判斷:體驗很豐富,經驗很匮乏。

這句話如果放在現在,仿佛更加合宜。人們在短視頻裡,體驗着人生百态,或歡樂或悲傷,或直白或反轉。一切二手的内容,如同潮水般湧入人的感官,充盈着體驗以及獲取意義的需求。可潮水褪去的時候,隻剩下一片沙粒,内心的空虛仿佛從未體驗過任何東西,因為一切都無法形成任何真切的經驗。

即便是走出媒介的封閉,走向真實生活的現代人,依然面臨着體驗與經驗的矛盾。雖然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生存可能空間變得更廣闊,但與此相對應的,也正顯示出經驗匮乏的尴尬。

統一的社會工作潮汐,塑造着統一的生活節律和相似的體驗,人們在忙碌的空虛,努力的尋找着某一些體驗的出口。遺憾的是,那些在工作空餘所作出的努力,也不過是重複着新的或舊的陳詞濫調。年輕人玩着大多數人玩着的同樣遊戲;中年人絞盡腦汁帶着孩子去那些看似不同,卻變成了家庭集會的遊戲場所;老年人似乎都不用僞裝對那些重複和從衆體驗的喜愛,在少有的可選項中消耗着生命最後的活力。

現代人越努力,就越活在表面。

如果我們可以把人的心理狀态,由表及裡的分為體驗、經驗與反思的話,那麼現代人生存的家園,就仿佛是在一個很小的反思鐵核上,有一層經驗的地殼,在向上,就是一片體驗的汪洋。

人們樂此不疲的活在表面,在體驗的海洋中歡騰,偶爾遇見些貝殼或裡面的珍珠,仿佛獲得全部的人生意義。

這種表面化生活的誘因,自然是社會極速發展下的流變,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一樣,進入發展快車道的現代世界,正以一種不可抵擋的态勢追求着新的東西,其代價就是那些仿佛剛剛被形塑出來的所謂的新的東西馬上就要面臨着被冠以“舊”的名義所拆毀。

這種發展的勢能,讓人體驗着某種彈射的快感或不适。當人們沉浸在某一種全新的體驗中時,發展仿佛就像一隻大手,手指蓄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将人從沉浸中彈出,彈向那些更新的體驗裡,至于那些頑固的抱着舊的體驗不放的人,就會被這個社會貼上一些落後的标簽,甚至是在社會制造的進步便利中被擠出,面臨着擁抱新的體驗或在舊的世界中麻煩的寸步難行的非此即彼選擇。

被五顔六色的光景沖擊的目不暇接的人,自然不會考慮那些被甩在身後的舊東西,這也就帶來了緻使人活在表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不得不跟曆史、跟傳統、跟那些沉澱多年的文化解綁。

很顯然,那些傳統甚至有些頑固的文化觀念,是将人牢牢固定在地面的東西,但這種固定在體驗的海洋中顯得格格不入。人們想要在海洋中暢遊,但卻不是向下潛泳。所以要想在時代的浪潮裡站起來滑行,就必須減掉那些曆史的、文化的束縛。

還是回到馬克思的那段著名的宣稱:一切固定的凍結實了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适應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掃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亵渎了,人們終于不得不冷靜地直面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的相互關系。

也許并不需要回溯到馬克思的年代,隻需要稍有閱曆的人坐下來,簡單的回顧一下過去二十年,或者是十年,甚至隻需要五年當中的那些變化,曾經以為穩固的那些家庭、愛情、倫理、道德等觀念,都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種觀念,隻要被認為是舊時代的遺物,就立馬會被孤立起來,而隻要是在潮頭的那些觀念,都會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哪怕是否經得起檢驗。人們對接受觀念尺度的判定,已經不再是以是否源自于傳統、是否是有價值有意義、是否符合道德的為标準,而簡單的轉向一個要訣,那就是是否是新的,是否是潮流的。對潮流的全盤接受和對老舊的徹底否定,是活在表面的人的一種灑脫,也是他們掩飾内心不安、放棄自我追問的保護。

這種放棄,也是人活在表面最深層次的原因——用直覺代替了反思。

現代生活中鮮有深刻的話題,或許根本就不需要深刻的話題。淺層的光怪陸離足給了人們充足的談資,哪怕僅僅在一秒鐘之内,也能從不同的興趣維度上找到衆多的可以被關注的内容。而現代的信息工業也緻力于為人們制造這些内容,将人的目光緊緊的鎖在一些發光的扁平小盒子裡,将這些新鮮卻貧瘠的東西,塞進每個人的腦海和語言裡。

并不是舊時代的人有多深刻,隻不過他們能獲得的新鮮的體驗與當今比起來簡直太少了,兩個人在對話的初期,就會消耗掉他們所有已知的新鮮事,如果想要讓對話進行下去,他們就不得不向深處探索,向曆史的、文化的内容中借來一些話題,而當這些内容也耗盡的時候,他們就不得不自己去人生意義的寶庫中自行創造,話題的貧瘠反而迫使人陷入了反思,從而催生了話題的深刻。

如今,人們習慣于身邊的人刷着短視頻、聊着八卦,一旦出現拿着黑格爾看,聊着古典自由與現代人的意義危機的人的時候,一定會在空間中,引發奇異的火花,要麼是把這些話題的持有者當作格格不入的,要麼就會給他們打上某種标簽,比如希望借助一些深刻難懂的話題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其實哲學從表面來看,也不過是一套話語體系,輸出的不過是讓人們用以交流的談資。哲學所構建的語言屏障,并不比當前那些二次元話語體系或者某些流行縮寫詞、互聯網式的黑話來的複雜。當人們聽到康德黑格爾或某些形而上話題表示不懂的時候,其本質也跟某些年長的人聽到國王排名或元宇宙一樣。

但是在這些話語圍城之中,所圈定的内容背後,卻呈現着不同的思考的進程,一種是偏重體驗,在一個體驗到另一個體驗跳躍,另一種則是偏重于反思,不斷的向下,向更深的地方去探索。

表面化的生存,不僅僅是社會發展這一客觀現實的結果,也是近幾個世代的人共同選擇的結果。并不是表面化的世界迫使人活在表面,而是人們發現活在表面更加容易而塑造了一個表面化的世界。

但對于新進來到這個已經塑造好的世界中的人來說,并不是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一方面,世界仍然處在一切堅固的都會煙消雲散的階段,今天固定下來的,隻能對今天有效,明天依然是開放的,沒有被完全塑造和決定的。

另一方面,現代人相較于古典來說也更具有決定自身的話語權,雖然說現代生活無非就是男男女女将一個他們陌生的世界改造為自己熟悉的家的過程,但這種改造一定不是按照一個圖紙出來的千篇一律。人有權利,甚至是有責任,在陳詞濫調中跳出、在表面的生活中下潛。

簡單的說,人可以選擇活在表面,也同樣可以選擇看似不合時宜的活在内心,雖然面對潮流的沖擊和一種更容易生活的誘惑,對抗活在表面是一件難的事情,不過好在這個時代還有着除了快速發展吞噬一切之外的另一個特性,那就是足夠包容,它不會摧毀一切與發展力量相反的人或事,隻不過會向他們揮揮手,給他們留在一個既不現代,又不古典的空間當中。

但人,依舊可以選擇,不活在表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