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一句話可以把人毀到什麼地步

01“傷我最徹底的,是你的1句話。”

你是不是常常會因為某一句看起來無關痛癢的話就被點燃。

“哈哈,你是豬腦子啊?”

“你怎麼那麼無聊呀?”

“丢臉丢到家咯~”

“你si不si傻?

“你懂什麼?”

很多時候,明明這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但在聽到的那一瞬間,你受不了了。

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般,或是想發火,或是感到沮喪。

你會因為這句話陷入痛苦,你覺得說這句話的人,肯定覺得你很笨,而因為你的愚鈍,這輩子都不會有人真的喜歡你。

于是乎,你開始以冷淡的語言回應,企圖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又或者,你開始和說出這句話的人吵架,溫柔的你聲音突然擡高八度,你無法控制此刻的自己,體内仿佛誕生了一隻怪獸,快要沖出來。

你很想控制自己,然而卻無能為力。

身邊的人懵了,“你怎麼會這樣呢?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到底是誰錯了,是你玻璃心不可理喻,還是對方太無禮?

02

為什麼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能夠打開心底深處的創傷?

也許大家誰都沒有錯,隻是,不經意的一句話,激發了藏在你心裡的那個舊傷。

傷在,所以引出來的瞬間就爆了。

方子是因為夫妻間經常吵架而來到咨詢室。

盡管她在單位表現不錯,也認為老公是個暖心的人,但是自己跟老公卻經常因為瑣事而吵架。

傾訴的時候,她反複地提到了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

“你懂什麼?盡瞎說!”。

在與方子深度溝通中,咨詢師了解到,方子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女兒,上面還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

小時候,每當她想要表達她的想法或者意見的時候,總是遭到父母的斥責:“你懂什麼?小娃子一個!”

她還記得每每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低下了頭,心裡頭的屈辱和不甘,以及由之産生的深深的自我懷疑。

時間久了,她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總覺得自己的意見無足輕重,反正也是被忽略的那一個,漸漸地變得敏感、多疑。

“懷疑自己什麼都不懂,因而不值得愛”,這種想法像是一個地雷一樣,時不時地出來恐吓她一下。

哥哥姐姐比她大很多,也會經常嘲笑她,“就你最小,什麼都不懂。”

在咨詢過程中,方子漸漸發現,其實她的老公,在很多行為方面還是很尊重她的,隻是在語言上,并未意識到這種“你懂什麼”讓方子有很強烈的不被尊重的感覺。

但是,這個詞,的的确确勾起了她“被輕視”、“被忽略”的那種記憶。

海靈格曾經在《愛的序位》中提到,“孩子在潛意識裡是會追随自己的父母的,無論你知道或者不知道。

父母都是天生的催眠大師,如果是長期反複地用某一種語言刺激孩子,孩子在潛意識裡就會深受影響,甚至是認同父母所說的。

重要的是孩子當時感受和情緒并沒有得到表達的機會,于是,都有可能會儲存在心靈深處。

這些心靈上的種子,遇到誘因的時候,就會瞬間爆發。

長大之後,雖然有些人的生活遠離了父母,然而,内在父母的影響力仍然不可小觑。

像是某種魔咒一樣,限制着你的思想和行為,甚至是,成為不可碰的敏感地帶。

“怎麼這麼笨?”

也許隻是情侶間的小小調侃,然而,你卻迅速切換到:

“怎麼這麼笨?什麼都幹不好!”

“怎麼這麼笨?你這個廢物!……”

然後,甚至可以聯想到ta不愛我。

這就是為什麼,往往身邊人會覺得是當事人過于敏感,而當事人自己都不得而知背後原因。

隻不過之前的經曆埋下的地雷被踩響。

03

我們最大的不小心,就是“說話前什麼也不想”

曾經獲得戛納國際創意節大獎的謝勇老師作品《語言暴力》用幾句暴力語言拼成了武器,震撼了很多人。

他曾經提到過一個案例。

15歲的小王,小時候學習成績一般,母親經常數落他“就知道吃”。在數落中長大的他身體肥胖,脾氣也很暴躁。

他在沈陽一家飯店做廚師時,老闆說他是“憤怒的小胖,就知道吃”,勾起了他屈辱的童年。

等到老闆深夜熟睡時,他将匕首插進了老闆的腹部。

“母親說我,我沒有辦法,他憑什麼那麼說我?”

這是一個極端的個例,但卻暴露出了一句話能夠帶給人多麼長久的傷害。

語言是有能量的,積極有建設性的語言就像魔法棒一樣會照亮一個人的生命,而貶低的侮辱性的語言卻能讓一個人傷痕累累。

也許,由于我們過往的經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不願意被觸碰的雷區。

曾經總是被說“你這麼笨”的人,最忌諱然而也最認同的或許就是自己很笨。

曾經總是被說“我不相信你了”的人,往往變得敏感多疑,對人對己都缺乏信任感。

在比較和評判中成長,壓抑和焦慮泛濫,這是現在年輕人的常态。

年幼時,我們往往通過父母對待自己的态度去判斷自身的價值,長大了又習慣于通過學校和社會的一個評判體系去評價自我。

好在,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其實都是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相處的人。

從生活中對一句話的敏感反應力,你能看見自己的過去。

雖然你不需要為年幼的你遇到的負性事件負責,但卻擁有為當下和未來的自己負責的能力。

“殺不死我們的能夠讓我們更強大”,這句話并不表示那些過去遭受的苦難會自動變成我們的财富,很多情況下,苦難隻不過是讓人讨厭的苦難而已。

我想這句話說的是,當你曆經滄桑之後,以全新的視角去關注自己的過去,讓過去的苦難不再以潛意識的某種方式,影響今天的自己。

“這不是寄托于苦難的某種饋贈,而是為了自我實現而做出的切實努力。”

04

如何不讓一句話打開創傷?

如果你身邊的ta是那個容易因為某句話受傷的人,又或者,你自己是那個容易被點燃情緒的人,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脫敏?

1)“哦,原來我踩地雷了”,請止語

作為說話的人,當你說了一句很平常的話,對方情緒卻很激動的時候。首先,請止語。

也許表達者和接受者的理解發生了較大的偏差。

如果此時進一步争個輸赢或者想要解釋清楚,往往産生更大的誤解。還不如,先止語,等雙方平靜下來,再去試圖達成理解。

當你覺得一個人不可理喻的時候,或許她有她的内傷在。

你了解了這背後的故事,才會真正理解她。

如果自己被對方激起了特别不好的感受,可以寫下來進行自我覺察:

對方這麼說的時候,我是什麼感受?

他這麼說讓我想到了什麼?

以前有類似情況出現嗎?

2)“我承受不了你的這句話”,請表達

如果你真的有一些不願意聽的話,其實,不妨敞開心扉告訴身邊人:

“你知道嗎?每當你這麼說的時候,我的腦袋就是發蒙的,我小時候經常被大人這樣指責,隻要你也這麼說,我就會失去理智”。

“你剛才那樣說的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火就沖出來了,其實我知道你說的有道理的,但是每次你這麼說的時候,我就特别生氣和傷心”。

如果你很在意這個人,開放地告訴對方你的過去,尋求理解,這将是促進彼此了解的一次深入互動。

如果你并不在意這個人,那麼他的評價究竟是什麼,對你又有什麼關系呢?

3)“你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請重啟

如果你不斷地受到他人語言和評價的侵擾,那麼,或許你可以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在遭遇原生家庭留下的創傷時,有一部分人修複力很強。

研究發現,他們擁有一種被心理學家稱為“内控型”的人格特質。

内控型的人有這些特點:

認為我的收獲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決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

自己相信自己總能找到辦法解決問題。

當我不能影響或改變将要發生的事情時,我可以平靜地面對它們,至少不讓它們過于影響我的生活和心情。

如果我們能正向解讀曾經受到的傷害和遭遇到的磨難,我們對其他人的語言便不會那麼在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