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氣漫胎
氣漫胎,系婦人受孕後,受重大的悶郁,髒腑氣分錯亂,胎兒在母腹内,不能完全發育,似孕似病,自己疑惑不決。此等病症,必須以調氣為先,氣分調順,則胎兒在母腹内,即有顯著的發展,于治氣海時,或左或右,有指頭大的小塊,在兩三個月時,方能摸出,此即受胎之明誣。治療以緩緩調治為要,手法務求慎重,免緻傷胎,至囑至囑。
治法:先點闌門,再點建裡、氣海,放兩帶脈,再點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華蓋、三穴,再點上脘、中脘、建裡,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
醫案舉例:先點闌門,再點建裡、氣海,放兩帶脈,再點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華蓋、三穴,再點上脘、中脘、建裡,兩天樞、氣海,并壓三把,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點闌門,建裡、氣海、章門等穴,均以輕調為主。
放兩帶脈,再點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華蓋、三穴,再點上脘、中脘、建裡,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點闌門,建裡、氣海、章門等穴,均以輕調為主。
次治背部及督脈,按百勞、兩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腎俞。
醫案舉例:
劉某某之妻,年三十餘歲,受胎後月餘,因氣惱緻氣分錯亂,胸口堵塞,飲食減少,面色發青。病人對于究竟是胎是病,疑慮不決,服藥亦元效,來餘所診治時,已三、四月吳。餘斷為系氣滿胎症,系胎被氣裹住,故成是症。施治時,調洩闌門、建裡,輕補氣海,放帶脈,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再調上脘、中脘、建裡,再輕調天樞、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點闌門,建裡、氣海、章門等穴,均以輕調為主。
次治背部及督脈,按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諸穴放通。使其氣分調順,血脈流通,則胎安病除。七日見效,胸中舒暢,氣色見轉,一月餘而愈。
第三節 産後痨
産後痨,婦人新産後,有因郁悶、勞累,脾胃受傷,氣血不足,飲食減少,不能運化生血,肌肉消瘦,四肢無力,甚則每日下午,寒熱往來,消耗氣血。久則氣血枯竭治療較難。此等病治法,必須先将脾胃機能恢複,俟其飲食增加,能生津液,由津生痰,由痰生血,由血生肌,血随氣行,清升濁降,諸病盡除。
又有産後外感,因産後氣血本虧,風寒乘虛而入,毛孔閉塞,氣血不和,作冷作燒,飲食無味,治不得法,易成痨疾。如将其氣分調順,血随氣行,外邪達表,見汗而解。
治法:先點闌門,再點建裡、氣海,放兩帶脈,再點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華蓋、三穴,再點上脘、中脘、建裡,兩天樞、氣海,并壓三把,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再将兩三的公孫穴筋絡撥開。此症點闌門、建裡、氣海、章門,均調補兼用。待氣分充足,即用調。
次治背部及督脈,按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如因外感而起,先揉推風池以退風,再按百勞、肩井,并于按膏肓前加按風門、肺俞。
醫案舉例:
(一)鄭某(女),年三十餘歲,産後受外感,作冷作燒,複為藥所誤,以緻昏迷不省,邀餘往診,囑先用綠豆湯飲之,解其藥性,後調補闌門,建裡,補氣海,放帶脈,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再調補上中脘、建裡、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加撥公孫穴,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治畢已知人事。再治背部及督脈,先揉推風池,再按百勞、兩肩井、風門、肺俞、膏肓、脾俞、腎俞,分别治通。精神漸複,令稍進飲食,食畢,複為施治,即命安睡。次日餘又往診,病人謂舌上如有幹草,口覺發幹。餘為檢查,見舌苔起剌,口幹無津,此系胃中津液受傷所緻,遂于開中氣時,加用升津法,七日舌剌已無,口幹已止。每日施治一次,十日後,治腹部及任脈時,除氣海調補外,其它各穴均用調,減去升津法,半月而愈。
(二)楊某某(女),産後因郁悶得病,四肢無力,面色灰暗,飲食銳減,乳水甚少。在京經醫診治末愈,日漸沉重。即回鄉間診治,亦未愈,并昏厥兩次,複來京,來餘所診治,為之調補闌門、建裡,補氣海,放帶脈,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再調補上中脘、建裡、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加撥公孫穴,次治背部及督脈,按百勞、兩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腎俞,諸穴放通。每日治一次,數日見效,共治一個月,痊愈。
第四節 小兒諸症
小兒天性率真,無七情六欲,其緻病原因,為停食、停乳、驚吓、受風四種。此四種病,或醫治不當,或其父母看護不周,皆可以發生或轉變種種疾病,如抽風、呃逆、疳積、發燒、夾肋痞、水洩、紅白痢等症。
抽風:系因醫治不當,逆氣上攻,發生抽搐成風。其病狀,抽搐發厥,天吊(眼睛上翻)、角弓反張、昏迷不食等現象。施治時,将氣分調順、抽風立止,此疾可愈。惟半邊手足不動,半邊手足亂摔者,此系肝絕,不治。
水洩:小兒受涼,腸胃均寒,消化機能失常,水分作用不靈,遂水洩。
下痢:系大腸積滞,氣分錯亂,遂下痢。
呃逆:系因小兒哭鬧進食,或受寒,以緻氣分上逆,遂成呃逆症。
低燒:因受感冒,氣血閉塞。
疳積:分食積、乳積兩種。小兒經哭悶進食,胃中氣分錯亂,脾胃受傷,所進飲食,不能生津液運化生血,停滞胸中,久久遂成疳積,故發焦身瘦,好哭鬧。虎口三關發紫線射甲者為最重。
治法:先用大指捺合谷穴的筋,合谷屬胃,以舒胃氣。再用一手大指及食指,撥小兒食指的食關、風關、命關三穴的筋,來回分撥三、五次,以通十二經絡。再用兩手大指放商陽、少商兩穴,去五髒的惡血。再用大指由勞宮往上推,左手由小指後而述,右手由大指後而還,以補心氣及通小、大腸。再用兩手大指,按小兒手腕亞面,再用兩手食指,分撥小兒腕背面的筋絡,以活其氣血。以上手法治畢。(圖式見前)先揉推背後風池、啞門二穴,再按百勞、兩肩井及膏肓、脾俞等穴,次第放開。(圖式見背部點穴法)以上諸穴治畢後,再依症分别加治下列各穴:天吊風,加治氣海。
昏迷、角弓反張、氣悶不食,加治闌門、建裡、氣海、帶脈、章門、梁門、石關諸穴。
水洩,加治闌門,水分。
下痢,加治闌門、建裡、氣海、兩天樞。
呃逆,加治闌門、建裡、氣海、章門,粱門、石關、巨阙。
低燒,加治肺俞。
疳積,加治闌門、建裡。
醫案舉例:
(-)陳某某之孫,年五歲,患抽風症,四肢抽搐,發厥、角弓反張、遺尿、昏迷不省,請餘往診,情勢嚴重。遂為先調闌門、建裡,洩、微調氣海,放帶脈,洩章門、梁門、石關等穴治通,兒即蘇省。再按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等穴,并用治小兒法,共治兩次,痊愈。
(二)小兒王某某,于五個月時,其母攜歸娘家。吊舅母之喪,因放鞭炮受驚,得抽風病,在其鄉間診治三年未愈,來京經醫院診治,斷為心髒病。其當時病狀,周身皮膚發黑色,嘴唇、牙龈、手指甲,均發黑紫色,指端龐大,每吃食物,牙跟龈易破,流紫黑血,冬季畏寒,不能起床,春暖方敢外出。中醫斷為牙疳症。後至餘所診治,時年已八歲矣。餘斷為因驚起風,寒傷腎髒,故皮膚發紫黑色。遷延數年,正氣已虧,脾土将敗,先後天均受病,須先調理脾胃。遂調補闌門、建裡、補氣海,放帶脈,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再調上、中脘、建裡,又調補氣海一次,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脈之?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命門諸穴。每日施治一次,數日後,飲食增加,精神見長,知脾胃漸複,病已媽轉。經治一冬,氣血漸充足,顔色以轉潤,雖在寒季,亦能外出行動,至翌年夏末,痊愈。
(三)謝某某之三女,年七歲,精神突然萎頓,飲食減少,約月餘,身體亦見瘦弱,後來所診治。在治療沖,餘開中氣時,點其闌門,被氣所阻。餘即向其母詢問“七歲幼童,能有悶郁乎。”其母告以此女性情活潑,心胸亦大,其姊等不時與之争吵,吵後進食,久之即得是症。餘曰:“此症系悶郁停食,因之影響胃的消化不良,故飲食減少,所生的血液,不能吸收營養,故身體瘦弱,精神亦不能振作。”與其邊治邊談,以開導之,繼點建裡、氣海,放帶脈,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及上中脘、建裡、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次按背部及督脈之百勞、兩肩井、膏肓、脾俞、腎俞諸穴。每日施治一次,三日飲食增加,月餘後痊愈。
(四)錢某小兒五、六歲,食甚過多,胃脘脹滿,肚腹疼痛,勢甚危急,促餘往診。餘為之洩闌門,建裡、氣海,放帶脈,洩通兩天樞,再洩章門、梁門、石關諸穴,使小腸、大腸之氣順暢,胃中積食,得以下降,通入小腸,胃中脹滿即消,疼痛立止,痊愈。
第七章 雜症
第一節 夾氣傷寒及内傷外感
夾氣傷寒。凡外感,皆系乘虛而入。如因悶郁勞累,内部分分錯亂,髒腑受損,不能抵抗外邪,其受病較深,輕則感冒,重則傷寒,清氣不升,濁氣上攻,毛孔閉塞,津液消爍,發燒作冷,胸悶,無汗,不思飲食,便結,或洩,煩躁不甯,甚則谵語,小便短少。若過七日不能解,發現循衣、摸床、撮空、囊縮種種敗象,即生危險。
又有内傷外感症,因憂愁、恐懼、勞累,積累日久,氣分錯亂,髒腑受損,潛伏未發,外感乘虛而入,引起内傷,作冷,作燒,不思飲食,神倦,昏沉欲睡,便結或溏,小便短少,或清利,遷延日久,易生危險。
治法:此病以點開闌門為主,須重洩、輕調之,或重調洩、輕補之,再點建裡,放兩帶脈,再點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華蓋、三穴,再點上脘、中脘、建裡,兩天樞、氣海,并壓三把,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如腎囊上縮者,加治關元,氣通,則腎囊自下。
次治背部及督脈,先按風府、風池以散風,再按百勞、兩肩井,使諸氣下順。再按風門,亦為散風之主穴。再按肺俞,以通肺氣,并退燒。再按膏肓,開其中焦,補其虧損。再按脾俞,以升脾陽。再按腎俞,以通腎氣。
以上兩種病,夾氣傷寒,大都皆系有餘之症,病勢甚劇,醫治失當,每每七天即生危險。如将氣分治通,外其述表,得汗而解,見效甚捷。内傷外感,則系不足之症,外感雖見汗而解,但内部虧損,非短期所能充實,必須調治相當時期,方能複原。
此兩種病狀區别,夾氣傷寒,大都煩躁不甯,氣堵、谵語。内傷外感,則神倦昏沉,口作鄭聲(胡言亂語,語無倫次,謂之谵語;自言自語,剌剌不休,謂之鄭聲。病人同一言語颠倒,而一剛一柔,虛實不同)。其區别在此,臨症時須當注意。
醫案舉例:
夾氣傷寒症:
(一)雄縣孫某某之妻,某年春季,二、三月間,因郁悶勞累,複受感冒,得傷寒症。适餘外出治病,俟餘返家,甫就坐,孫家即來三人,促餘往診,并謂“病人危急,清速往。”遂同行,途中又遇來人催促,抵孫家,見院中人多,後事已備,其夫告以病人前五、六日,受感冒得病,請醫診治,服藥無效,病益加重,今已垂危,氣息如絲,向餘求救。餘謂“病笃至此,始作萬一希望。”進房内,見病人仰卧床上,眼閉色青,喉中微微作聲,餘為檢查,知已有孕,洵其夫,已八月矣。餘先調洩闌門、建裡,重調微補氣海,放通帶脈,再重調、調洩章門,見其眼皮微動,額間青色漸退,知脾土未絕,尚有救,嗣将章門治畢,面青已退,目開能視人。餘命先飲以水,再洩梁門、石關、巨阙,複調洩梁門、石關,又命人與食藕粉一小碗,再調上脘、中脘、建裡、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脈,揉推風池、風府,按百勞、兩肩井、風門、肺俞、膏肓、脾俞、腎俞諸穴,分别放通,命人再與面片一碗。食畢,扶至炕上安卧,又施治一次,腹部及任脈,除建裡調洩兼用,氣海用補,其它各穴均用調。治畢囑其安睡,餘遂返,翌日霍然痊愈。
(二)王某某,年三十餘歲,在唐官屯,某年患傷寒症,到津住戚家,清醫診治。經服藥無效,病日加重,腹瀉,下黑水,飲食不進,神志昏迷。其戚家邀餘至津診治,家人将治療經過相告。餘為之先調補闌門、水分,調洩建裡,調補氣海,放帶脈,重調章門時,即令稍進飲食。家人沖代乳粉一小杯,恐其洩也。一面施治,一面喂代乳粉,複将梁門、石關、巨阙調通,再調洩上脘、中脘、建裡,再調天樞、氣海一次,并壓三把,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命其再進飲食。沖代乳粉一碗,服下後,并不下洩,神智稍清。再為施治第二次,并治背部及督脈,先揉推風池,按百勞、兩肩井、風門、肺俞、膏肓、脾俞、腎俞。治畢,神智頓醒,令其休息,兩小時後,其家人來告,病人己醒,精神已複。餘告其家人,再進飲食,并不忌口,遂進溫面一碗。食畢,複為施治,腹部及任脈用調,加帶脈與三陰交齊放法。治畢,令其休息,至晚間,為其施治第四次,令其進食。食畢,又為施治一次,命其安睡。次日,病人已能下床,精神如常,又為施治一次,痊愈。
内傷外感症:
(一)北京張某某之妻,一九三七年間,先因子病,憂勞過甚,即得感冒,繼服涼藥這多,多日不愈。到醫院檢查,住院十餘日,檢查未得結果,複回家中,邀餘往診。餘見病人,面色黃白,氣息奄奄,懶于言語,轉側甚難,已十餘日不進飲食。餘先調闌門、建裡,調補氣海,放帶脈,重調,輕洩章門、梁門、石關,因思其斷食日久,急須進食,以續胃氣。即囑其速進食少許,病人吃豆汁一小碗。再調洩巨阙,再調洩上脘、中脘、建裡,氣海,再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脈,先揉推風池,先按百勞、兩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腎俞。稍待,再為施治一次,即囑其安睡。次日,又邀餘往治,其家人謂“病人半夜時,氣息甚微,家人恐其氣脫,又未敢驚動,在床前守視,約三小時,病人醒,問其所苦。病人答,'我睡前甚酣,無所苦。’飲水一杯,又睡,天明時醒,覺饑餓,吃面一碗,精神稍振,究竟此病如何?”餘告以“久病體虛,氣分錯化,餘用點穴法,将氣調順,升清降濁,故能安睡。半夜子時,為陰陽交替之候,病人半夜息微,系元氣将複,汝等未與驚動,甚隹,故醒後即思食神振,可勿憂矣。”遂為病人施治二次。三日飲食如常,五日即能下床步履。此後施治腹部及任脈時,氣海調補兼用,建裡調洩,其他各穴均用調,約治半月,病人自覺口臭難聞,問餘何故。餘告以系服藥過多,濁氣上逆,即所謂“惡味不入口”。共治月餘,痊愈。
(二)雄縣陳某,業農,年三十餘歲,一九二三年間,因勞力過度,兼受外感,發燒,周身疼痛,大便幹結不解,胸悶不食,請傷寒科醫生來診,服藥數劑,病更加重,邀餘往治。餘見病人兩目直視,已不能語,後事已備,情勢嚴重。知系内傷兼受外感,先調中氣,洩調闌門,洩建裡,重調氣海,放帶脈,重洩調章門、梁門、石關、巨阙,再調洩上脘、中脘、建裡,洩兩天樞、調氣海,并用引氣歸原法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脈,先揉捏風池,按百勞、兩肩井、風門、肺俞、膏肓、脾俞、腎俞、大腸俞,諸穴放通,即囑進食。病人神志己清,少頃,病人大便,下膠糞一盆,頓覺舒暢,又令進食一次,再施治第二次,次日告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