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陰蹻脈循行路徑

1 拼音

yīn qiāo mài

2 英文參考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in He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Yin Heel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陰蹻脈(Yin Heel 【1】、Yin Heel 【1】)為奇經八脈之一【2】【3】。出《黃帝内經靈樞·寒熱病》。以其足所行系循行陰經,為足少陰腎經之别脈也。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與本脈脈氣相通【3】。陰蹻脈主要病候為多眠、癃閉【4】。

以其足所行系循行陰經,為足少陰腎經之别脈也。

4 陰蹻脈循行路徑

陰蹻脈循行路徑

陰蹻脈循行路徑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陰跷脈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經過内踝後,沿下肢内側上行,經陰部,沿腹、胸進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内眦,與手足太陽經、陽跷脈會合【5】。

《中醫大辭典》:其循行路線,據《難經·二十八難》載:“陰蹻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又《黃帝内經靈樞·脈度》:“(陰)蹻脈者,少陰之别,起于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内眦。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本脈自然骨(舟骨粗隆)後方的照海穴起始,經過内踝,沿下肢内側向上,進入陰部,向上沿着胸腔裡面,入于缺盆(鎖骨上窩),再上行,從結喉旁人迎穴的前邊出來,經顴部内側,到目内眦,與太陽、陽蹻脈相會【2】。

《中國針灸學詞典》:本脈的循行路線,據《難經》記載:起于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經内踝後和腿股内側向上循行,進入陰部,再上行經胸到缺盆,沿喉嚨走在人迎(頸動脈搏動處)的前面,經顴部到達内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陽蹻脈相并上行到腦【3】。

陰跷脈起于跟中,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之然谷穴,循内踝上行腹股、陰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亦會于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部分:陰跷脈起于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即在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從然谷穴循内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從此循陰股鼠蹊處,入生殖器後而上行入腹胸裡。

(2)足陽明胃經部分:陰跷脈入腹胸處上行後,轉循足陽明胃經,上行至鎖骨上緣中點,下對乳頭中線之缺盆穴,經結喉旁,頸動脈後之人迎穴之前,再上行入頄鼻旁。

(3)足太陽膀胱經、陽跷部分:陰跷脈上行至頄鼻旁,屬目内眦後,再往外出曲宛而出,再入睛明穴。在此與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跷之上行氣一起還回,此功能即作為濡潤眼睛之用。故知陰跷脈氣,若不能與陽跷脈氣,并榮于眼睛,則造成眼睛不能合閉。

陰蹻脈循行路徑

奇經陰跷脈經筋圖

《黃帝内經靈樞·脈度》:“(陰)蹻脈者,上陰之别,起于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陰服;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内眦。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該脈主要分布在腹部和頸部,其功能為交通一身陰陽之氣,關系到人的活動與睡眠。

陰蹻脈循行路徑

循行路線:

起于跟中

上内踝之上

直上循陰股入陰

上循胸腹

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

入頄

屬目内眦

奇經陰跷脈經别循行路徑圖

陰跷脈

5 陰蹻脈交會腧穴

陰蹻脈交會腧穴有照海、交信(足少陰腎經)、睛明(足太陽膀胱經)【4】。

陰蹻脈循行路徑

陰蹻脈腧穴總圖

6 陰蹻脈經脈病

陰蹻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嗜睡等【2】。

陰蹻脈主要病候為多眠、癃閉【4】。

陰蹻脈病變主要表現為肢體外側的肌肉弛緩而内側拘急,以及嗜睡等。

患陰跷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陽氣不足,陰氣偏盛,常常多眠。

陰蹻發病主要表現為運動系統疾病、精神神經疾病及其他疾病。如筋肉屈伸運動障礙(屈肌緊張)、眼睑開合失常、驚痫、少腹痛、陰中痛、疝氣等【3】。

7 參考資料^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7.^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3.^ 【4】 孫國傑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8.^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