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曉娴
了解陌生人的3個誤區,可能讓你交錯朋友
你認為了解一個陌生人,是面對面容易了解,還是不見面更容易了解?可能大部分會跟我一樣,認為當然是面對面,更容易了解一個人。但事實可能有點颠覆我們的認知,在《陌生人效應》一書中說:“不見面了解一個人,比面對面更容易了解一個人,且更加準确。”
書裡面還說了一個案例,說二戰時期,英國政治家張伯倫在判斷希特勒會不會開戰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嚴重誤判,飽受曆史批評,認為張伯倫是間接引起了二戰。而且英國前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一再提醒張伯倫,說希特勒這個不可信,他這個人就是個瘋子。但張伯倫認為自己見過希特勒兩次,而希特勒的行為舉止,以及他已經簽約了和平協議,都證實了這個人是個和平主義者,你丘吉爾一次都沒見過希特勒,憑什麼說人家是個瘋子,不可以相信呢?
但最後二戰還是發生了,為什麼不見面反而比見面判斷一個人更加準确呢?這要從人性弱點的角度分析,我們習慣于用形象和行為表現來判斷一個人,但我們忽略了一個人會在需求的推動下,進行人設包裝,從而制造出對方需要的人設出來。比如,渣男表現出的都是溫暖人心的,開始很難發現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渣男要通過人設達成自己的目标需求,從而他選擇你願意相信和看見的東西,呈現給你。
而在人性中有3個弱點,特别容易讓我們對陌生人産生信任,做出錯誤的判斷,一是傲慢過度自信,像政治家張伯倫就覺得自己閱人無數,從而對希特勒深信不疑;二是社交認同需求,相信一個人更容易獲得友誼,自己也更容易被别人認同和接受;三是喜善厭惡需求,人總是願意相信他人是善良的,所以在判斷一個人時,第一時間大部分我們都會選擇相信,而非懷疑,除非對方做了讓人懷疑的行為,在正常行為下,我們跟陌生人接觸,都是從信任開始的。
跟陌生人接觸,避免這12個錯誤,減少交錯朋友的概率
基于以上三點,有時候會讓我們在交友時,遇人不淑,跟張伯倫一樣做出錯誤的決策。但我們又不能回避跟陌生人相處,正如心理學家卡耐基先生曾說:“成功的因素15%取決于技術,85%取決于人際關系”,而人的一生,除了血緣關系大部分都是陌生關系,如我們生活和工作,大部分關系也都是從陌生關系開始建立的,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判斷陌生人的方法,就能幫助我們在人際關系中,少走一些彎路。
那如何判斷一個陌生人是否可靠呢?在《陌生人效應》中有12個跟陌生人相處時,容易犯的錯誤,作者又給出了三個原則,雖然我們無法一次性就掌握,但我們可以先從知道作為切入點,在跟陌生人相處的時候,一個個拿出來嘗試和警醒,通過實踐用這些知識,提升我們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陌生人效應》的作者是加拿大的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對于《陌生人效應》這本書可能我們比較陌生,但《異類》應該很多人都讀過,作者還在2005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全球影響力100人”之一。在《陌生人效應》書中,作者用了很多案例,來證實我們很多人判斷陌生人的習慣,都存在一些失誤和盲區,而這些失誤和盲區,可能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以及做出錯誤的決策。所以,這本書其實可以作為我們人際關系的必修課。
第一個錯誤:以經驗判斷陌生人,更容易産生認知漏洞-專家漏洞
你認為陌生人對你撒謊,且表現的很真誠,你是否能夠看出來呢?我想大部分都無法判斷真僞,即便接受過良好訓練的專家人士,也無法做出正确的判斷。因為在判斷陌生人這點上,大部分人習慣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一個人。
比如,閱人無數的政治家張伯倫,他認為以自己的經驗,對方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和言行舉止,就可以跟自己判斷類型的人劃等号。但這時我們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這個人是否會僞裝,是否會言行不一,是否會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表現等等,我們無從得知,因為僅僅一面之緣,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而對于專門跟人打交道的專家而言,識别一個人是本能,也是他的專業技能,可就這樣的專業技能,讓有心人對症下藥,有機可乘。
第二個錯誤:認為自己可以輕易了解别人,甚至比别人更了解他自己-洞察偏見
基于第一個錯誤,一個人一旦認為自己在識人上,有過人的本領,那麼就更加容易錯誤判斷一個人。所以,越專業的人士,越習慣面談,甚至堅信自己對别人的了解,超過了别人對自己的了解。但事實證明,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很容易被了解的。
書中有個案例,說一個警察路上要查一個女司機,因為按照自己的職業判斷,認為這個女司機有問題,所以讓女司機下車接受檢查,但最終女司機自殺以證清白。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第三個錯誤:以信任為前提跟陌生人交往,過高預期影響判斷失誤-觸發器
第三個錯誤是大部分人,在人際關系交往中最常犯的錯誤。細想下,你認識一個人,你會把這個人想象成好人,還是壞人?大部分人跟陌生人交往,一般都不會把人想成壞人,都是以信任為前提交往的,直到這個人做出讓我們懷疑的事情,我們才開始觸發自己内心懷疑的種子。這在跟陌生人交往的時候,特别危險,很多違法份子,也正是利用了人性以信任為前提,邀請你為他解決小問題小麻煩,從而一步步讓你進入他的陷阱。比如很多人販子,路邊以錢被偷了要吃飯錢等等,都是以此作為行騙的
第四個錯誤:妥協于世俗文化和社交成本,為功利而自我欺騙-社交成本
在跟陌生人交往的時候,還有一種錯誤也是緻命的,就是當你對别人有所圖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功利心,會失去正常的判斷力。記得有一次,我公司裡面有個銷售,他簽了一筆十幾萬的單子,然後還說客戶請他吃飯,我立馬警覺對他說,這個客戶你必須讓他先付錢,且把合同簽好才能合作。結果銷售還是沒有聽,最終結局是他的客戶捐了幾百萬跑路了,而我公司大概損失了十幾萬。
這種對陌生人判斷失誤,一是因為功利心,二是因為過于在乎社交成本,我們有時候為了達成目的,會偶爾情願被欺騙,被利用,以此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花時間了解一個人太麻煩,何不賭一把呢,況且這個也未必是壞人。
第五個錯誤:把責任和安全寄托于他人,但事實卻是自己才對自己有責任-超越自我你有沒有見過一種人,遇見被騙的時候,就罵人家祖宗十八代,絲毫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甚至刻意回避自己的問題。我朋友公司裡就有這麼一個員工,他一年内每個月都騙一次,被騙的招數每個月還都差不多,真是讓你哭笑不得。有時候是網上買煙被騙,錢付好了,人家不給貨,他打電話跟人說怎麼還不送貨,人家告訴他快到了,但需要他再補點錢,這家夥還真又給人家付過去了,結果自然不用說。為什麼一個人會一次次被同樣的招數騙,會輕而易舉相信陌生人呢?因為他覺得别人不會騙他,别人騙他就是别人的不好,然後開始咒罵。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對我們有保護責任,除了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做到是,學習一些識人的方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第六個錯誤:用表情判斷一個人,忽略表情是跟内心相反的表演行為-情緒标簽
你認為哭就代表一個人很傷心,笑就代表一個人很快樂嗎?我想這點我們不難理解,表情和情緒有時候并不是一緻的,有時候表情是一種無奈自嘲,有時候表情是一種僞裝,我們無法通過表情來準确判斷一個陌生人,特别是學習過一些心理學的人,他更容易用專業知識,對你進行微表情麻醉,用特定的表情和情緒,讓你認為他是你想象中的人格。這點我們很多人也比較容易犯錯。
第七個錯誤:用行動舉止判斷人善惡,是大多數人經常犯的錯誤-錯誤匹配
不僅是語言,其實行動也是如此。比如,如果一個騙子變現的很真誠,或者一個誠實的人,表現出來的感覺像是個騙子,那你能否分清楚,誰是騙子,誰是誠實的人嗎?可能很難分辨出來是吧。但不管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仍然很多人,會用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而最終往往結果都不盡人意。
第八個錯誤:更容易相信眼睛看見的,而忽略表象背後的本質-短視狀态
幾乎所有的人,都更願意相信自己眼睛能看見的東西,對于看不見的,即便别人告訴了,也不太願意相信,甚至在心裡還會對别人說:“你以為我瞎嗎?”但這個世界表象多數都不是事實,因為事實大多數時候,都是隐藏在表象背後,而能夠通過表象看到背後本質的人,隻占少數人。所以,著名的龐氏騙局才能騙那麼多人。
第九個錯誤:輕信他人言語,忽略言語背後的動機和環境-壓力反應
一個人在壓力非常大的時候,他會根據壓力說出違背自己意願和性格的話,而我們通常判斷一個人,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聽對方說什麼。說的在理,說的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就認為是真的。比如,很多廣告告訴你,一個産品很好,然後我們就相信了,結果買回來一看,壓根跟廣告裡說的不是一回事。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聽别人說什麼,要看别人說話背後的動機。
第十個錯誤:憑感覺判斷陌生人,忽略影響行為的兩個因素-普遍真理
我們經常會用感覺來判斷一個人好壞,看見長着一臉橫肉的人,我們就認為這個人很兇,應該是壞人,而看見一個文質彬彬的人,感覺很溫柔,我們就會認為是好人。雖說相由心生,但我們不能憑感覺就輕易對一個人做出判斷,我們需要根據兩個因素,來綜合對一個人進行了解,比如見面地點和時間,以及其背景和成長環境等等。
除了以上10個判斷陌生人的方式,書中還提到了兩個錯誤方法:集中定律和歸咎對方,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
遵守跟陌生人相處3大原則,做社交中的聰明人
本書作者格拉德威爾,在書中提到了三個概念,第一個叫默認真實,意思是說,我們在跟陌生人交往的時候,首先默認對方說的都是真的,是可以被信任的,直到對方出現可疑行為,我們才會質疑對方的可信度。第二個叫透明假設,意思是我們大多數認為,别人很簡單,自己能夠通過對話或一些分析,就能做到比對方更了解自己。第三個叫耦合效應,意思是我們會根據對方的言行判斷他的人格。而上述12個跟陌生人交往和判斷容易犯的錯誤中,大部分原因都來自于這三個效應。
其實不管從什麼效應上去理解,我們為什麼會出現判斷陌生人不準确的問題,原理還是在自身上,我們多數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不願用空杯狀态看待所有,有些時候比較傲慢、自負等等。而這本書作者的本意,不是讓我們對任何人都要懷疑,而是要客觀的用數據判斷對方,而非上述的一些不好的習慣。
最後,我們還是用18個關鍵詞來結尾:陌生人效應、默認事實、專家偏見、洞察偏見、超越自我、觸發器、社交成本、錯誤匹配、情緒标簽、短視狀态、透明假設、耦合效應、壓力反應、普遍真理、集中定律、歸咎對方、淺層社交、誤判意圖
本文作者:鏡曉娴,高效閱讀變現教練,鏡姐夢想領讀會創始人。《60分鐘高效閱讀》作者,多平台原創作者。目前已幫助10000+學員走出閱讀誤區,幫助500+學員實現了閱讀變現。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