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在中國哲學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莊子曾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一切東西都不能執着它,一旦執着就會消耗殆盡,今天為您分享林光華《莊子人生處世》部分内容選段,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全文共計3166個字
閱讀時間5-10分鐘
01
人性是善還是惡?
在中國哲學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莊子曾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它的意思各家解讀上有很多不同,它字面的意思是說你做善事,不要做到名滿天下,這個近就是接近的意思,而為惡無近刑就是做壞事不能觸犯法律,這是它表面的意思。
不能接近,那不能到什麼程度?主流的思維認為是物以善小而不為,物以惡小而為之,就是一定要純善,所有的善事都要去做,而惡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之中,絕對不能做任何不好的事情。
從小孩一出生家長就會教導他,任何好的事件你要做,但是有一點壞的都不能做,家長對小孩子的管教可能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不行,不可以,不能,總是不子開頭,所以小孩接受的都是什麼都不能做。
而莊子對人性不是這麼看的,他為什麼會得出來做善事不要名滿天下,做惡事不要做到觸犯刑法,這樣的一個言論?背後的人性論又是什麼樣?
02
性善論,性惡論
在先秦有兩大對立的人性觀:一種叫性善論,一種叫性惡論。
它的代表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他曾舉例說【孺子入井】,意思是看到有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裡去了,每個人都會伸出怵惕之心,會很害怕很擔心,不管你是誰,平時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剛剛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的時候,心裡一定會很不安,有這樣的一刹那就證明你身上是有恻隐之心的,是有善心的。
孟子後面還有解釋說,或許這樣做的人并不是這個小孩的家人,也不是小孩的鄰居,那為什麼還害怕他掉下去?說明你心中有善有恻隐之心。
所以孟子由此推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這四個叫做四端,是整個儒家的人性論中特别精華的部分。
荀子覺得人性本來就是惡的,人和人之間主要是為了利,于是他采取法家的思想,一定要用嚴刑酷法,讓惡完全消除,而荀子的理論在古代也是被曆代所運用。
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但是荀子又說如果有一個好的外在環境,好的教化,也是可以把惡去掉的,可以人為的修出善的美德。
其實這兩派的人性論比較靜态,一個從善講,一個從惡講。
03
善惡的種子都在你的身上
道家很特别,道家是超越善惡的人性論,老子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
意思就是天下的人,當你去讨論美的時候,你已經知道什麼是醜了,當你去讨論善的時候,你已經知道什麼是惡了,因為這是一對陰陽,沒有美哪來醜這個概念?
當我們說一個人你長得真漂亮,說明你心裡面已經知道什麼叫不漂亮,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好人,其實我們心裡非常清楚什麼樣叫壞人。
所以老子的意思是,善惡的種子都在你的身上,沒有辦法定位人是善還是惡,善和惡是從你後天的行為中給出的判斷,你做了對别人有利的事,我們把它叫做善,做了損害别人的事,我們把它叫做惡。
所以莊子就認為,人身上是有善有惡的,沒有辦法說人性是善還是惡,求善的時候,也不能執着,更不能極端。
一切東西都不能執着它,一旦執着就會消耗殆盡。
04
不要異化了善本身的含義
為什麼做好事不能做到名滿天下,因為在莊子看來那樣更是一種束縛。
中國有一個特别會捐款并且捐的特别多的,很了不起的一個企業家,他捐了很多錢,可是很多人都反感他,就是因為他在捐款的時候特别高調,會把錢全部取出來幾十萬幾百萬,全部堆在後邊拿起來,甚至還讓他捐助的人拿着這個錢跟他合影。
古代人說嗟來之食都不吃,因為人不管多潦倒困頓,他總是有一點自尊心,所以一個人真正幫助人,他不會留下名的,做慈善做到一定程度,大家都知道了,也會被這種善所綁架。
比如說有的人在四川地震的時候捐了很多錢,玉樹地震的時候又捐了很多錢,下一次再有哪山洪爆發,地震他能敢不捐嗎?
有一些明星就這樣到處捐錢,因為他不捐别人就會指責,其實很多人都不是真的想捐錢,而是被這種道德綁架,被迫去捐,這個也異化了善本身的含義。
我在香港讀書的時候,當時正好是08年的四川地震,香港有一個方法很值得效仿,每一個院系給打一個銀行賬号,這個銀行賬号是官方專門資助給四川地震的,他會給一個說明你自己去捐,沒有人知道你捐多少,你自己往銀行賬号裡打錢,我覺得這個才是低調的捐款,才是考驗你自己善心的一個東西。
善不要做到那麼極端,惡同樣如此。
05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們都知道,儒家主張純善,你要修善,修到聖人,但是道家很寬容,首先他承認人性中有惡,對待我們身上好惡參半,他會尊重他,接受他,然後疏導他,
大家觀察小孩子一定會發現,幾乎每個小孩都有破壞力,而且破壞力極強,很多小孩子喜歡把小蟲子捏死,把碗摔碎,他就特别開心。
那你怎麼去疏導他?他有破壞力你可以選擇讓他去練跆拳道,去練武術等等,否則的話将來會變成大惡。
前幾年有一件比較轟動的投毒案,很多學習特别好的人甚至是學霸,最後為什麼犯罪了,很多都是因為從小就教育他,要向上要好,有一點惡的東西,就會狠加批評,覺得這個人人品實在太差,而不是積極的去面對引導他,沒有一開始就教給孩子承擔錯誤的能力,我們應該在他犯一個錯誤的時候,讓他知道怎麼去承擔,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古代聖人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改了,這才是真正的善,而不是一個從來不犯錯誤的人叫做善,那是一個不正常的人。
之前有一個特别讓人痛心疾首的事件,就是藥家鑫事件,很多人都不理解說你把她撞傷了,送到醫院不就行了嗎?你本身也是無意殺人,幹嘛要殺人家?
後來記者去采訪藥家鑫,他說自己當時那個心理感受是特别害怕承擔責任,當他把這個女的撞倒的時候,腦子裡能想到的就是他爸爸對他的責備,因為他爸爸對他要求特别嚴格,不能犯任何錯誤。
人有恐懼心理,其實也屬于一種過激行為,這就是從小怎麼教給孩子,允許你犯錯誤,但是犯完錯誤你要承擔責任,那之後他就會改的。
我們慢慢積累這樣的經驗,多了也就會真正的去面對我們心中的惡了,好好的把它疏導出來,好好的去面對它,然後好好的去跟着它。
我覺得莊子這個含義就在這個地方,不是讓人與惡完全絕緣,因為在人性中變成純善,那個是不太可能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