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點彙(感覺精辟,特彙此處,容細品)之七
異,所以古人寫字千姿百态,甚至每個人不同時候寫的字型都不一樣。但筆法是相通的!
正因為筆法重要性超過了結字,所以我一再安慰大家寫得不像沒關系。實在是當前的書法教育,太注重形似了,最終臨創脫節。臨得很像,創作時沒一筆象。其實應該反過來,注重用筆。這樣臨的時候不太象,但創作出來卻神采酷肖
回望雲聽雨:尊師的很多觀點都有道理,尤其是關于顔柳,的确很難向行書轉——雖然顔柳本人的行書都很棒。從漢隸入手也是不錯的辦法,如果能注意到漢代墨迹隸書的話。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基本上是漢代定型的,無論結構還是筆法。楷書、行書、草書,都出于隸書。
清月映郭對用筆已經比較留意,控筆能力也不錯,腕部比較靈活。下一步應該訓練的就是書寫速度:
1、找個好點的版本,注意一下聖教序裡面有遊絲的地方。遊絲說明這個地方書寫速度是很快的,要用同樣快的速度臨寫,當然寫不出遊絲沒關系,知道這裡要加速就成。
2、注意一下字中“打結”的地方,就是筆畫比較重的地方。筆畫重的地方,不是毛筆往下壓形成的,是說明這個地方有急刹車。那麼你也要跟着急刹車,注意前面把速度先提起來。
3、雖然速度快,但不要筆鋒不要局限于字型内部運轉,要觀察到筆鋒在字外空間的運轉。把筆掄開了寫,但落到紙上要有節制,明白?
聖教的結構近乎完美,所以要堅持不為所動,還是要盯着内在的筆路。如果找不出筆路,可以參考半截碑。
你用的毛邊是機制的吧?機制毛邊缺乏彈性,換手工的
先回答一下Mscv的疑問:描筆肯定是錯誤的!偶爾描一下,可以;總是描兩下,惡習。但我們應該知道為什麼現在人寫不出自然的棱角:一、筆法錯誤;二、紙筆不合。
然後說一下近墨者智臨寫的蘇體:
1、老問題,字太大了!蘇轼寫多大,我們就寫多大,大小很重要!
2、為什麼字的大小重要?因為速度很重要。你看蘇轼原作何等精神!精神從哪裡來?從速度來!這個速度不是野馬奔騰一般的速度,而是一種寸勁,也就是方寸之間猝然發力的能力。仔細看蘇轼原作,體會一下他的閃轉騰挪。
3、發力的初步,在于下筆之後的調鋒,這個動作很細微而且快速,隻能自己體會。反正不能把毛筆平着拖過去,這樣平拖過去的筆畫沒有力度。但是也不能慢慢地扭來扭去,同樣會降低筆畫質量。觀察一下原作細節慢慢會明白,所以臨習的碑帖質量要稍高一點。
4、先不要通臨,一個字一個字地吃透。什麼程度叫吃透?寫得有愉悅感就叫吃透
用的又是長鋒羊毫,令人哭笑不得,我好像就這個問題說過很多次了吧?其實你用的根本不是羊毫,不過是一堆尼龍。
工具的選擇很重要,如果我們選對正确的紙和筆,學書的過程會節省很多時間。最好的紙,是自己加工的紙,以後再說。但筆總不能自己加工吧?所以要購買尼龍少一些的硬毫,很多一二十年前的老筆添加的尼龍較少,比較趁手。但是上哪裡找那麼多老筆啊?隻好購買當前生産的小狼毫,不能用太便宜的,因為那肯定是尼龍做的。
怎麼區别尼龍和獸毫呢?看彈性。勁道十足的,是尼龍!獸毫剛泡開是非常柔軟的,無論紫毫、狼毫還是羊毫。但經過墨汁浸泡一夜之後,獸毫會逐漸變得有彈性。也就是說,獸毫是活的,會越寫越舒服。而尼龍是死的,買來啥樣,最後也啥樣。
為什麼不許用長鋒?不僅是因為曆史上沒這個東西,更是因為長鋒不會把手腕的節奏傳達到紙墨上。曾經聽說,硬毫練不出筆力,要用羊毫才能練出筆力。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其實是蒙人。我不否認絕頂高手飛花摘葉,用羊毫也能精神爽利。但是我們會讓一個初學者拿着紙劍練習發力?
上一篇
證券知識指南及研讨
下一篇
從易經乾卦看人生智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