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草書西苑詩》
王寵(1494-1533年),字履仁,後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稱“王雅宜”。長洲(今蘇州吳縣)人,生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寵天資聰穎,但命運多舛,為邑諸生,屢試不利,最後才以貢生入太學,故人也稱“王貢士”。他年輕時受業于與文徵明齊名的蔡羽門下,卻能青出于藍。他學習極為刻苦用功,在石湖讀書習字二十年,非探親不進城。也許王寵的天性不善科舉制度之策論,而善自由放縱之藝術,他仕途上的不濟,恰恰赢來了藝術上的豐收。他工詩文書畫,兼擅篆刻,與祝允明、文徵明并稱于世。
王寵的書法有晉人恬淡之趣,初學虞世南,得其疏雅,運筆涵蘊,不露鋒芒。再學王獻之而能以拙取巧,自成新意。觀其行草及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同。王寵的書法在當時及後世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三吳楷書跋》稱其正書:“始學虞世南、智永,行書法大令王獻之,晚節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麗遒逸,奕奕動人,為時所趨,幾奪京兆(祝允明)價。”《明史》稱:“行楷得晉法,書無所不觀。”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雲:“衡山(文徵明)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邢侗曾稱他:“履吉書元自獻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即祝(允明)之奇崛,文(徵明)之和雅,尚難議雁行。”他的這種獨特風格也受到蔡羽的影響,不過他比其師更靜,也更有晉人情趣,因此格調也更顯得高古。王樨(稚)登雲:“先生書如春雲出岫,天矯變化。視世間肥筆溷墨,真牧豬奴杖簍畫沙耳。”當然在衆多的好評中,也時有少數非議者。莫是龍曰:“多險晉,全無右軍體”、“雖爛然天真,而精氣不足。”謝肇溯(浙)雲:“王(寵)書媚而無骨。”這恐怕是他們未能理解他自創新貌,不願步右軍後塵的真正意圖吧,這些非議都不能降低王寵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今人熊秉明先生認為:“王寵的楷書最惹眼的特點是筆畫之間的結構脫落,空間侵入字内。批評者也許可以說松懈、柔弱,但其長處也正在疏淡、空靈。許多筆畫隻寫出一半,筆畫之間不相接搭,似乎筆畫與字體都方在萌生,或者将入雲煙迷離的空間中去。”(《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明汪珂玉《珊瑚網》論其書“自一種風度,而白雀寺臨殁之筆尤奇”。
該卷《西苑詩》,取法獻之、虞世南筆意,但善于摻拙,做到了巧而不媚,流暢而不浮滑;用筆清勁秀雅,溫潤含蓄,不激不厲,技巧動作的表達非常細膩、精巧,變化極其微妙;結體安排精巧流走,法度、情性俱在,有些地方還流露章草遺韻,更顯高古蘊藉;整個氣息落拓不羁、遒勁蕭疏,在沉靜、收斂之中反而更具一種内在的張力。誠如清黎惟敬所贊頌的那樣:“晉人真迹,世所罕見。所傳者,仿書耳。諸體混淆,若出一手,不辨其為誰也。近世吳人王履古氏獨能追蹤大令,蕭散俊逸,複出流輩,雖不見晉人書,知其為絕藝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