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原創 一笑

歲暮天寒,今天的人們享有多種便捷的取暖方式,即便天寒地凍,仍然能一室生春。但在古代,若說到最基本最傳統的取暖途徑,總離不了炭、盆、爐這幾樣物件,即便是皇宮之中也短缺不得。

有炭名紅蘿

炭,對身處漫漫冬日裡的古人來說,就是溫暖的來源,雖不起眼,卻留下了諸如“雪中送炭”等典故。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明清時期宮廷使用的品質優良的木炭,稱為“紅蘿炭”,檔案中亦有“紅羅炭”或“紅螺炭”的寫法。《明宮詞》有“吳绫披拂彩裝真,上用紅羅出惜薪”之句,據《酌中志》釋之為:“惜薪司,凡宮中所用紅羅炭者,皆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用紅土刷筐盛之,故名紅羅。”照此來看,紅蘿炭得名的原因是其盛具為紅色的籮筐,似乎“紅籮炭”更為恰當。

清代檔案中留有大量關于查核買辦内廷柴炭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紅蘿炭确實多産自易州,當地百姓以燒炭為生者稱“窯戶”,内務府專門在産地設廠,每年從窯戶手中收炭,再運至京城,貯藏于紅羅廠的柴炭庫,用時按例發放。

宮中每年紅蘿炭用量為數甚巨。乾隆十二年(1747年),宮内及圓明園共用紅蘿炭斤4兩,黑炭斤8兩,煤斤8兩,木柴斤。此外宮中亦用一種白炭,見于乾隆朝中晚期的檔案記載。紅蘿炭耐燒而不易爆煙,灰燼呈銀白色,品質非凡,主要供應皇太後、皇帝、後妃等日常起居各處所取暖,而黑炭、煤、柴、白炭則主要用來烹饪、熏炕、燒煉工藝品等,日常不會與身份高貴的人們直接接觸。

清帝多标榜愛惜民力,提倡節儉,這也體現在對宮廷柴炭用項的嚴格稽核上。乾隆朝,在每年定期核銷的基礎上,建立了将當年所用柴炭數目與上一年進行比對的制度,以鼓勵節約,并收到了實效。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三十日的上谕中稱:明代内廷毎年用紅蘿等炭“共一千二百八萬餘斤”,康熙年間内廷用度已經大幅縮減到每年“用一百萬餘斤”,而乾隆朝每年用紅蘿等炭“共七八十萬”,可見清代内廷每年消耗柴炭的數量遠低于明代,乾隆朝的柴炭用量也低于康熙朝,數量下降顯著。到了乾隆四十六年,紅蘿炭從乾隆朝前期年用10餘萬斤,已然下降到4.8萬斤,縮減了近6成。

❖ 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三十日上谕檔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即便如此,内廷每年柴炭用量在今天看來仍然十分可觀。例如,在紅蘿炭已經大幅縮減的乾隆四十六年,采購内廷及圓明園所用4.8萬斤紅蘿炭和296萬斤其它柴炭,共花費白銀1.58萬兩,“取暖費”依然高昂。一則彼時京城冬日天寒,取暖周期較長,每年皆在百日以上,二則宮室衆多,宮内貴人亦多,柴炭用項既多,必然耗費不赀。試舉一例:養心殿東暖閣設有火盆一個,每日例炭是10斤,乾隆三十三年燒了110天,僅這一個火盆一年就用了1100斤紅蘿炭,耗費可想而知。當然,日耗10斤炭的大火盆并不多,多數盆、爐的日例或3斤或2斤,但數量龐雜加之涓滴不懈,終不免彙聚成淵。

❖ 兵部尚書兼管工部事務福隆安為核銷乾隆四十六年份供應内庭紅螺炭斤用過錢糧事題本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盆爐蘊春意

雖然地龍、火炕、暖閣這些北方傳統采暖設施在紫禁城中也不鮮見,但說到靈活多樣、室内外皆宜的取暖設備,還要屬火盆、炭爐。

火盆與炭爐多為銅制,内置炭火,區别不過器型而已,實際上也常見将“盆”混稱為“爐”的情況。如《胤禛行樂圖冊》之《圍爐觀書》頁,時為雍親王的胤禛正腳踏一隻鎏金火盆夜讀,火盆十分精緻,盆足做象首狀,盆邊閑閑搭了一雙金色火箸,隔扇外古瓶插梅花,身側矮幾上茶食俱精。要讓整個畫面既不失皇家氣度,又流露出溫馨惬意的氣息,這一隻暖融融的火盆必不可少,隻不過“圍爐觀書”其實應為“圍盆觀書”。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檔案中對盆、爐的叫法也沒有嚴格區分。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故宮博物院藏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内廷常設的火盆、炭爐大約有多少呢?檔案記載,乾隆三十四年,養心殿、九州清晏常設火盆各3個,養心殿熏床爐1個;坤甯宮、漱芳齋東次間、高雲晴、金昭玉粹、德日新、绛雪軒、悅心殿、承光殿、古柯庭、壽安宮等處設火盆1個;承觀堂、蘭室、同豫軒、慈甯宮等處設火盆2個。圓明園原有炭火爐55個,至乾隆三十四年時核減至37個。這些火盆炭爐的燃料均為紅蘿炭,但大小不一,耗炭量各異。

❖ 掐絲琺琅夔鳳三足大火盆·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盆爐雖為常設,但使用天數并不固定,點燃或停熄一處的火盆,是根據帝後等人的活動範圍來決定的,多則百餘天,少則十餘日甚至數日,這或許也是乾隆朝得以節炭的一個原因吧。除了常設盆爐外,何處有筵宴,哪裡誦經祈福,均可臨時添設火盆,用後即撤,充分體現出這類取暖方式的靈活性。

在爐上加罩隔熱,即可成為薰籠。薰籠可視為火盆、炭爐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用途更為豐富。可别小看了這一罩之功,既避免了直接炙烤,也可防止炭灰飄散。除了取暖,更可将衣物搭在罩上進行薰烤,使之保持幹爽而又馥郁芬芳。大薰籠甚至可供人睡卧,清代陳洪绶作《斜倚薰籠圖》,美人所倚靠的,便是竹編籠下覆蓋着一隻精美的薰爐。清代著名女詞人顧太清曾作《南鄉子·雲林囑題薰籠美人圖》,其上阙雲:“窗外雪昏昏。人倚薰籠晝掩門。寒戀重衾眠不起,氤氲。一瓣心香誰與焚。”亦是相同題材、相同情境。

❖《斜倚薰籠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盈袖随身暖

若說到靈活便利,火盆、炭爐、薰籠等雖比地龍暖閣方便許多,搬擡可走,但比起手爐來仍是遠遠不及。

手爐是舊時冬天人們随身取暖用的小爐,因其小巧靈便,人們将其或捧于手中,或抱于懷内,或納入衣袖,故而又稱捧爐、袖爐。手爐通常可分内外兩層,加蓋爐蓋,蓋必镂空,爐的上部配有提梁。其内膽多以銅制成,因需置燃炭于其中,金屬可耐高溫;外殼則沒有太多限制,取材較多,并可應用鎏金、錾花、畫琺琅、描金漆等多種工藝進行裝飾。手爐以圓和橢圓為基本器形,亦有方形、八角、梅花、瓜棱、龜背、海棠等,不一而足。

❖ 銅鎏金纏枝牡丹手爐·故宮博物院藏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手爐的起源說法不一,但它進入人們的生活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明清時期手爐使用範圍廣泛,可入宮苑,能進考場,更宜家常。宮内用手爐的數量很大,乾隆四十六年十月,造辦處下設的鑄爐處一次就銷毀過1027件舊銅手爐。

冬日蕭索,室外奇寒,捧一隻精緻溫暖的小爐随身,既可禦寒,更添風雅。清人汪東《绛都春》:“袖爐熏透梅花,寸心自暖。”不僅言其暖,更言其香。當時手爐的炭火裡往往和着香餅兒或散香,或者炭本身就是特制的香炭。《酌中志》載:“廠中舊有香匠,塑造香餅獸炭。”獸炭是指制作成獸形的炭,也泛指制作精良的上品炭。這裡由香匠制作而成的香餅獸炭,可能是以炭屑合香,再塑成瑞獸形狀。爐炭不過燃後即棄之物,古人卻依然會花費許多心思和時間賦之以精美的外觀、甜香的内在,雖一物之微,亦見雅緻。

明清宮廷手爐名目繁多、工藝精美、寓意吉祥。《萬壽盛典初集》記載,戶部尚書臣穆和倫等進單中有“哥窯卍字手爐”。《國朝宮史》記載,乾隆十六年逢皇太後六旬萬壽,進獻物品中有“暖律回春銅手爐九件”;乾隆二十六年逢皇太後七旬萬壽,連續多日進獻,其中有“蘭幄春溫漆手爐”“溫室春調銅手爐”“陽和回律廣琺琅手爐”各9件。從存世的宮廷手爐實物來看,既涵蓋了瓷、銅、漆、琺琅豐富的材質,更極盡錾刻、雕镂、繪畫之能事,其蓋、身、提梁均有華美修飾,寓意極盡美好。

❖ 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故宮博物院藏

曆史的塵埃——清宮冬日生活:炭香爐暖 紫宸生春

漫漫冬日,滿目蕭然,庭雪紛亂,井冰粲玉。雖然不免寂寥,然而尚有圍爐夜話、烘爐觀書之樂,或是捧爐清遊、踏雪尋梅之趣,正可以蓄暖蘊香,靜待春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