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立規矩是必須的。但是,孩子有時面對挑戰或者任務,卻會産生畏難情緒,甚至甘願“躺平”。這其中有一部分情況是因為家長混淆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與底線,讓孩子誤以為家長的底線很高,容易産生習得性無助。這需要家長事先核孩子約定好底線,在孩子僅僅是沒有達到期望的時候,也能冷靜地應對。 本文首發于果殼童學館(guokr_kid),經授權轉載
文丨 邱天 編丨Luna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在探讨内驅力。但令我們意外的是,很多讀者留言,表示自家娃非常畏難,甘作鹹魚,隻想躺平。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發現,
很多父母,當着當着就把對孩子的期望當成了底線。而如果誤将期望當做底線,就會情不自禁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長期大量使用外驅力來幹預孩子的生活。
而孩子也會認為大人的底線非常高,而自己的能力太弱,根本滿足不了這樣的底線,他們就會
習得性無助,放棄努力、放棄掙紮,能躲就躲、躲不了就變成鹹魚,任你擺布。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果仁媽今天的文,非常非常值得認真閱讀,它會帶你認真思考、重新審視你的育兒底線,而這可能會對你的育兒之路起到地覆天翻的作用。
什麼是底線
前幾天,我們帶飯團去打疫苗。一般來說,飯團是一個很通情達理的孩子,以前也打過很多次疫苗了。然而這次,在打疫苗前一天晚上,飯團很嚴肅地對我說:“
媽媽,我不想打疫苗。”
我問為什麼,他很認真地回答:“太疼了,我怕疼。” 我和隊友輪番上陣,耐心地給他解釋了打疫苗的意義,生病難受和打疫苗短暫疼痛的對比,還一起看了打疫苗的繪本。飯團表示:“
我都懂啊,但我還是不想打,我怕疼。”
這時候,尊重孩子的做法,也許是先放棄這次打疫苗,或者緩一緩再去打。但是我明确告訴飯團:
“這件事你沒有選擇,疫苗是必須要打的。我們可以多做一些準備和心理建設,我也可以更多地陪伴你度過心理的難關,但是你沒有選擇權,無論如何也要打疫苗,因為這是我的底線。“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上面的類似情況,需要跟孩子亮出“底線”。
底線是什麼呢?
底線是家長針對孩子的行為而設置的一張安全網,是給予和剝奪對孩子個體尊重的一條邊界,也是内驅力和外驅力的一道界限。
當孩子觸碰到了底線,就意味着你絕不能容忍Ta再進一步,無論是出于對她的保護(比如威脅到生命健康安全)、還是出于對你自己的考慮(比如自己身心不能承受),你都要在這個時候奪過孩子的主動權,暫時放棄對孩子個體的尊重,代替她做出選擇,用外驅力強制讓她回歸安全網之上。
隻有确保她在你的底線範圍内,在安全網之上,你才能讓她自由探索、擁有自主感、受到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
我們大力提倡讓孩子自主選擇、自由玩耍,都是建立在家長提前想好、明确自己底線的基礎上。隻有提前設置好底線,拉好安全網,才敢放手讓孩子去自由探索。
如何設置底線呢?
設置底線的原則,就是要權衡利弊——如果沒有這層安全網,孩子會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這就好比醫生給病人開某種藥物。藥物見效很快,但是副作用也很大。隻有我們判定利大于弊,而且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的時候,我們才會去開這種藥。
我個人認為,底線是育兒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但又往往被忽視的部分。認真思考、重新審視你的育兒底線,可能會對你的育兒之路起到地覆天翻的作用。
那在設置底線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混淆了底線和期望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最容易犯的錯誤。
所謂期望,是我們對孩子的一種預判和估計。比如,父母二人一個是清華畢業的,一個是北大畢業的,他們對孩子的學術能力就會有所期待,覺得自己的孩子再怎麼樣也能上個985高校。如果他們的孩子最終連211都沒考上,這對他們必然是一個打擊,因為這打破了他們的“期望”,但是這未必打破了他們的“底線”。
從底線的角度來說,大概隻要孩子身心健康,生活不要太難過就好了;甚至有一天,如果孩子生了重病,他們的底線也許就變成孩子隻要還活着就好了。
作為成年人,一般來說,我們在心底深處,能明白底線與期望的區别。但是在行為上是否分得清楚呢?
這有幾個例子,你可以來測測——
1 . 一個家長對孩子的學業要求很高,希望孩子保持班級前三,結果這次期末考試,孩子掉出班級十名開外。家長非常生氣,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巴掌。
請問:你認為這位家長的底線和期望分别是什麼?有什麼問題?
從行為上來看,家長剝奪了對孩子的尊重,強行介入,實施懲罰,所以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明确地告訴孩子,你打破了我的底線了,我的底線就是絕對不能考到十名以外,甚至三名以外也不行。
但這位家長心中,是否真的認為自己的底線被打破了呢?如果孩子因此認為自己難以持續滿足家長的底線,因而走了極端呢?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往往會超越孩子的能力水平,因為望子成龍似乎是家長的天性,而且這種期望既正常也無害。
但是如果我們誤将期望當做底線,就會情不自禁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長期進行着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大量使用外驅力來幹預孩子的生活。
就像我們之前比喻的,底線就像見效快,但副作用很大的某種藥物的處方,如果把底線設得太高,大量使用,副作用很快就會顯現出來。
2 . 有一個家長認為自己的四歲的孩子大運動和平衡感不好,所以請了體能教練來教孩子,還留了課後作業:單腳站立10秒。這個家長認為這個作業很簡單,孩子應該稍加訓練,很容易就能實現。沒想到孩子很快就對訓練表示抗拒,産生了“畏難情緒”。
請問,這位家長的期望和底線分别是什麼?有什麼問題?
這個家長的底線基本上是“孩子的大運動能力不要太差”,期望是孩子完成體能教練的要求,達到單腳站立10秒。但是從行為上,孩子得到了“成功單腳站10秒非常重要”這個信息,斷定這是家長的底線,而自己又确實很難達成這個任務,畏難情緒由此而生。
什麼是畏難情緒呢?
畏難情緒意味着,你以為孩子一定能成功,但是孩子清楚自己多半會失敗;另一方面,孩子認為自己的失敗會擊穿你的底線,帶來不好的後果,因此還不如不嘗試,能躲就躲。
世界上沒有人害怕失敗,人們害怕的是失敗的後果。孩子失敗的後果從哪裡來呢?從他們的家長這裡來。
如果家長長期給孩子傳達出一種信息,讓孩子認為大人的底線非常高,而自己的能力太弱,根本滿足不了這樣的底線,他們就會
習得性無助,放棄努力、放棄掙紮,能躲就躲、躲不了就變成鹹魚,任你擺布。
沒有意識到底線的代價
剛才單腳站立的例子中,由于家長的期望設立過高,且執行過程中讓孩子将這種期望解讀為家長的底線,直接導緻了孩子的畏難情緒。
長此以往,
這種習得性無助會發展到生活和學習的其他方面,讓孩子謹小慎微,不敢輕易嘗試新奇和困難的事物,更沒有發展創新的内驅力。 我們再來看一個為底線付出代價的例子。
有一個家長非常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每次玩完都及時收好他的玩具,尤其是孩子玩樂高和積木的時候,經常滿地亂扔,又半天不去收拾。
這個家長是一個頭腦清晰,也比較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長,因此她給孩子設立了明晰的底線,穩定、堅定而又柔和地執行,很快成功了——孩子終于每次玩完玩具,都及時歸位收好了。
但是很快,這個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基本上不碰樂高或者積木了。她問孩子原因,孩子表示,因為收拾起來太麻煩了,所以不想玩了,玩點簡單好收拾的就行了。
這個家長感到很意外,因為這并不是她想要的結果。她感到自己的底線設立錯了,其實孩子過幾天、甚至一兩周收拾一次,或者她時不時陪着孩子一起收拾,結果可能會更好。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規則和文化,我們這裡并不對任何底線的設置進行評判。我們隻是想告訴大家,
每一個底線一定都有其代價,就像藥物一定會有其副作用一樣。
我們在給孩子設立底線的時候,自己需要仔細思考,權衡一下利弊。如果設立底線時沒有想清楚代價,等到發現代價時再來撤銷底線,這種執行上的混亂也是一種對孩子的傷害。
另一方面,我們在設立底線之前,也可以這麼想:
如果沒有這條底線會怎麼樣?如果不拉起這道安全網,孩子摔下去,我是不是也可以接受?
有的時候當我們反思,我們會發現某個曾經認為某個闆上釘釘的底線,其實放棄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摔一跤,拍拍屁股爬起來,也許走得更好。
缺乏對碰觸底線的預防
底線是最後手段,不得已而為之。
真正的名醫應該先預防人生病,而不是等病入膏肓了來惡補猛藥。
而作為家長,不應該坐等孩子突破底線,
而是早在孩子離底線遠遠的時候,就預先建立好規則、準備好環境,讓孩子根本不會靠近底線。
比如,孩子很小的時候,家裡有很多東西對孩子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要讓孩子在家裡自由探索,到處亂跑,必須提前做好安全防護,把藥物、清潔劑等危險物品收藏得隐蔽一點、擺高一點,把尖銳的家具角包起來,插座蓋好或者封上…… 再比如,當孩子長大一些,能跟成年人建立有效的溝通之後,我們應該反複、明确地将我們的底線告知孩子,并長期穩定地執行。當孩子确認過你的底線,明白這個底線是堅定的、穩定的,他們自己也會有意識地自我保護,盡量不去靠近底線。
在我家,隻有三條底線:
不能傷害自己,不能侵害别人,不能損害物品。當然,這是一個籠統的規則,具體的執行還有很多細節。
比如,最開始的打疫苗。如果不打疫苗,意味着孩子将來會有一定風險患上重大疾病,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因此沒得商量。
再比如說,孩子天生不喜歡刷牙,但是不刷牙也會對他造成較大的傷害,所以每天必須刷牙,也是我的底線。 經過明确的告知,再加上一段時間的執行和磨合,孩子對于我的底線都很清楚,很少會主動挑戰。
而我認為我的底線也定得足夠低,确保孩子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尊重,擁有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機會。這樣的提前預設,讓我和孩子都能明确我們所處的位置,充分享受各自的自由,也更加享受我們親密的關系。
不止是育兒過程中,其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底線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的行為往往并沒有和内心深處的想法達成一緻:我們經常是先做出了行動,又通過對自己的行動進行解釋,以為自己想要的是自己不斷在追求的那些東西。
實際上,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們内心深處的底線,可能非常單純、無比簡單,與我們瘋狂的行為南轅北轍;但這樣的底線,往往需要深入思考、不斷挖掘,才能浮出水面。 育兒其實不難,更不貴,但是它需要很多很多思考,需要挖掘自己深處的秘密,從而與自己進行和解。
如果有一天你完全看清自己所有的底線,對育兒的底線,對自己的底線,你會感到一切都很輕松,都是那麼自然而然。
參考文獻:
Filippello, P., Sorrenti, L., Buzzai, C., & Costa, S. (2015). Perceive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 role of school self-efficacy. School Mental Health, 7(4), 298-310.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