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說,“(1)冬至之後得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2)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3)以得甲子,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4)以得甲子,而天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5)以得甲子,天溫如盛夏,此為至而太過。此矣論氣應之一端”。
《黃帝内經·金貴真言論》中說,“(1)陰中有陰,陽中有陽。(2)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3)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4)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5)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難經·七難》中說,“然,皆王脈也”。“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複得甲子,陽明王;複得甲子,太陽王;複得甲子,厥陰王;複得甲子,少陰王;複得甲子,太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各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
以上引三書中之說,都是同一個問題。什麼叫冬至之後得甲子。什麼叫冬至之後得甲子而且少陽生和少陽不生。上古人的這些話,有人能懂嗎?有文學知識的人,好像念過就懂了,沒有什麼可解釋的問題了。其實雖易可言,法明著,見精微,而當今世人識見者無能及也。
這是《黃帝内經》中五運六氣運轉非常關的為題,應用到診脈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講五運六氣又非常難懂,所以,在《内經》和《難經》中,老是不厭其煩的從各種側面反複論述平脈的多種表現,無非是為了使診脈和知病的道理更細緻,更能明白,更能理解,識達其變。或者說,明知其人有病,脈象又叫不準,在《難經》中,隻好再加上望、聞、問病。以便臨脈證時用以辨别脈象的平脈和病脈。因為有些脈象的病脈、平脈名稱相同,脈象相近。如陽明是标氣為尺脈,少陽是标氣的下關脈和太陽是标氣的下關脈,都相同,隻是誰的脈象大一些,這是很難定準的。
首先說,冬至後得甲子。指的是在冬至的時令,診到的經脈是哪條經脈。在《内經》中,每條經脈都是用“六甲”來表示的。即甲子,為少陰經脈;甲戌,為太陰經脈;甲申,為少陽經脈;甲午,為陽明經脈;甲辰,為太陽經脈;甲寅,為厥陰經脈;這是在告知,冬至和小雪的時令時,診的是甲申少陽經脈。五運六氣在運轉中“六甲”,叫六甲子的六氣位。在節氣的時間,這六氣位,六甲子的氣,叫節氣上升的時間,叫天氣的六氣位。在診脈中,叫手的六條經脈。在中氣的時間,這六氣位,六甲子,叫中氣下降的時間,叫地氣的六氣位。在診脈中叫足的六條經脈。所以說,氣有個上升的天體,有個下降的天體。在氣運轉中,上天體叫天羅,下天體叫地網,合到一起為整個天體,叫天羅地網。陰陽五行的運轉逃不出這個天羅地網。在診脈中,也逃不出診手足的經脈。天樞之上診的是手的六條經脈,天樞之下診的是足的六條經脈。合到一起診的是整個人身中的二十八條經脈。氣血的流動離不開這二十八條經脈。
所謂得甲子,是診脈時首先診到的是哪一甲子,即那條經脈。又因為說的是冬至得甲子,在五運六氣的運轉中,看冬至時令的氣是下降的氣,下降的氣是以在泉的氣為準論氣。所以在冬至時得甲子,得的是在泉為尺脈的足經脈的六條經脈。冬至的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氣開始生出,天氣溫和,也就是診到的尺脈是足少陽經脈。少陽為尺脈,一定是厥陰司天為寸脈。今年,為2019年,又正好是在冬至之前為大雪,小雪,冬至過後為小寒的時間。小雪和冬至,又都是五運六氣下降的時令,正好也與今年為南政年的終之氣之60天的時間相吻合。所以在這六十天中,有30天,在診脈時,都是以診到足少陽經脈,為尺脈的平脈為準為無病。能診到尺脈為足少陽經脈,這叫摸到、得到了一甲子經脈。足少陽經脈為平脈,為真氣脈。這是在小雪和冬至初候的時間,診到的平脈是浮脈,在中候的時間,平脈是弦脈,在本氣的時間,平脈是浮脈,洪脈。都是尺脈陽氣生。全中華大地上,不管是誰,也不管是男是女,隻要是到中氣小雪時令初候的第一天甲子日開始至戊辰日;到中氣冬至時令初候的第一天甲午日開始至戊戌日,都必須是以足少陽經脈為平氣脈,度量其它足經脈的脈象是否過于不過,應于不應。即人迎大于尺脈,還是尺脈大于人迎。從而知病在那條經脈。按時應的,人無病,不按時應的,人為有病。即“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萬物皆然,概莫能外。
在五運六氣論得氣和不得氣中。由于是少陽在泉統帥天周,你要看着圖,用《陰陽法》的辦法,把甲子日,甲午日,加在丙寅甲子少陰的氣位。這是少陽的陽氣布于地中,得了一陽的陽氣,而日氣還在少陰的氣位,日氣來晚了三天,這叫未得甲子,此為未至而至少陽的陽氣位,天已得溫和,天地間也非常明亮。看下圖;右手左移,食指脈為少陰經脈。
把乙醜乙未日加在戊寅甲戌太陰的氣位。還是少陽的陽氣布于地中,得了一陽的陽氣,而日氣還在太陰的氣位,日氣來晚了兩天,陰氣才行至秋令,以未得甲子,此為未至而至,天已得溫和;右手左移,中指脈為太陰經脈。
把丙寅丙申日,加在庚寅甲申少陽在泉的氣位。還是少陽的陽氣布于地中,得了一陽的陽氣,而日氣正好交在少陽主管周天的氣位,以得甲子,此為至而至,天溫和如初夏。右手左移,無名指脈為甲申足少陽經脈。
把丁卯丁酉日,加在壬寅甲午陽明的氣位。還是少陽的陽氣布于地中,以得了一陽的陽氣,而日氣又交在陽明的氣位,又得了甲子陽明的陽氣,此為至而太過,天溫和如初夏。左手右移,無名指為足陽明經脈等等,依次類推。這就是在告知在六氣位初候标氣的時令;中氣侯氣的時令;本氣侯氣的時令。每個侯氣的每日醫者的兩隻手,都能診到六條脈。五運六氣的運轉隻能應一端的氣,要麼應标氣初端的五天;要麼應本氣末端的五天,要麼應中端的五天。少陽氣的天、地、人的三氣中,要順着時令的侯氣,一候氣接着一候的時間布地,少陽的标氣,少陽的中氣,少陽的本氣,要一氣主五天,再主五天,再主五天,直至十五天,正好是一個時令中氣的時間。少陽的天、地、人不能同時布地。在診脈時,少陽的脈象也同樣是按照侯氣的時間,“要别其宗司”的時間診脈。不能同時生成三種标準的脈象。
關于王脈和旺脈主幾日的問題。當知道了少陽尺脈的脈象有三種脈象之後。正好是主了十五天标準的脈象,即中氣小雪15天,冬至15天,故正好是書中說的30天43.75的時間。(隻不過這30天被節氣大雪隔着)當時令走到節氣的時間,又換成司天的厥陰為寸脈,也同樣用厥陰的氣主持上升的三脈象。為大雪,小寒的時令,共30天43.75的時間。所以在這一步的氣中,司天的寸脈和在泉的尺脈共主60天87.5的時間。退一步甲子氣位,為得甲戌太陰;退一步甲子氣位,為得甲子少陰;退一步甲子氣位,為得甲寅厥陰;退一步甲子氣位,為得甲辰太陽;退一步甲子氣位,為得甲午陽明。為一年中六六之節的氣,六步正好為一年。
而《難經》中說:“複得甲子,陽明王”;是告知少陰司天之年,陽明在泉為王氣,為陽氣生,也是同理;“複得甲子,太陽王”:是告知太陰司天之年,太陽在泉為王氣,為陽氣生,也是同理;“複得甲子,厥陰王”:是告知少陽司天之年,厥陰在泉為王氣,為陽氣不生,也是同理;“複得甲子,少陰王”:是告知陽明司天之年,少陰在泉為王氣,如果是在南政年,為陽氣不生。在北政年,少陰為君火,為陽氣生;“複得甲子,太陰王”:是告知太陽司天之年,太陰在泉為王氣,為陽氣不生,也是同理。“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各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在這裡沒講出一句“複得甲子“。都是說到哪一年的終之氣,在冬至時,都有個60天在泉為王氣的氣位,都要重複着同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都必須是看六氣中在泉的标氣。六氣位的間氣盛了叫旺氣,不是統天的王氣。
這裡說的都是《黃帝内經》中診脈方法的真經;總是以五運六氣為标準;總是以在泉的尺脈為平氣,為标準。論尺脈大于人迎脈,還是人迎脈大于尺脈而診病,來氣有來其一方的經脈,去氣有去一方經脈。緊緊地纏在時令的時間上診脈。看的是當氣位,當其時,在哪天經脈中有邪氣,才為有病。隻要是知道經脈在人身中走向的中醫,就一定知道病在何部位。是陰病還是陽病。
在《傷寒雜病論》的原序中,首先告知要求“經旨”,此書中都是指在泉的尺脈,不是标準的脈象時而形成了病。是病的脈證都并在标準的脈象上(本氣),中(人),下(标),司天為寸脈、或在泉為尺脈上論病,沒有一條說的是左右間氣形成病變。掌握了這一條再看源序: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阙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别生,實為難矣。孔子雲,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完全說出了知寸脈,不知尺脈。學醫的人也不想知道診出的脈象,總是連脈都不診,更不知到滿100刻為一天,病在哪一條經脈上。是正氣脈受損成病,還是間氣脈有了病。隻是在那裡“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就好像知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是第一位的。是最神聖的。把百年遇不到的《傷寒病》疫病,說成了普通的寒熱病。把用《傷寒論》診尺脈、診寸脈方法的醫道,用說明寸脈中和尺脈中是怎樣有了邪氣、應該怎樣診到的問題。從而引出如何能診到其它經脈病的問題,而理解到論經方上去了。《傷寒》書中,在上古之時,是先有用診脈的方法診到尺脈或寸脈而知病,而後來自仲景開始,才有了對正治療的經方。是因為先有診脈知病,然後才有對正脈象的經方。這種方法也使用于關陰格陽治病的方法。
拄其間锷未殘
2019.12.10.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