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恐高症、心肌缺血、心慌亂跳、大病後虛弱、氣血兩虛
好多人心髒虛得會跳跳停停,有的是有規律的停一下,有的是沒有規律,出現這種脈象說明心血不夠了,人會無力,走路不敢快,跑兩步心慌心跳頭暈心悸,晚上睡覺有時還會被憋起來。這兩種不正常的脈象叫結代脈。
書上對結代脈的解釋是,止有定數、跳幾次一停者為代脈,多為髒氣虛衰所緻;
有間歇,但止無定數者為結脈,多由邪氣阻滞脈絡所緻。
所以常有大夫說——結生代死,一旦出現結代脈病情就不能小視,尤其是代脈,是危重難治的脈象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脈結代”,脈流不順暢,“心動悸”,嘣嘣跳,五欲六塵搞得心煩意亂,心好像要跳出胸口來。
炙甘草湯是一首專門對治氣血兩虛、肌膚枯瘦、心率不齊的千古名方,它是虛勞者的福音,是心髒亂跳者的希望,是手術放化療後缺氣缺血者的曙光,是戰場大失血危急以後的救命良方,是虛弱體質、氣血津液不夠者的大補湯。
凡是脈有結代現象,炙甘草湯。
心要跳出胸口來,像小兔一樣,跳幾下又停一下,就這個方子。
炙甘草湯專門溫補心髒氣血,使心髒氣血充盈,能可以緩解老年癡呆。
蹲下去起來天旋地轉,西醫叫一過性腦缺血,炙甘草湯喝幾劑,這種現象就沒了。
夏天怕熱是陰虛,冬天怕冷是陽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凡是陰虛陰液偏少,人浮氣躁,炙甘草湯。
人老了,碗筷經常掉下來;或者生完孩子後氣血兩虛;手一提點東西就很酸;炙甘草湯陰陽并補。
恐高症,炙甘草湯。這是老師體驗出來的,上天花闆那麼高,腳就會抖,頭都會暈,喝了就沒事了。
老看不到正能量,看不到陽光,炙甘草湯主之。
凡是一個人,你要跟他幹大事,他說,哎呀,我還是過我的小日子吧,炙甘草湯主之。
對所有人都不懷好感的,炙甘草湯主之。
能量不飽滿,在外面拼闖很疲勞的又貧血的,長期熬夜、體液虧空又傷精的,百脈空虛的,炙甘草湯。
對事情老是唉聲歎氣,憂愁沮喪的,炙甘草湯主之。
虛症,虛勞,也就是說所有的病,到後期脾腎兩虛、氣血津液不夠時,炙甘草湯就是收官之法。
炙甘草湯是一個真正的千古土方,培土以旺五髒六腑的方子。因為甘草就是土草。
皮下出血、紫癜,還有老流鼻血或者牙龈出血的,記住,隻要是年長月久,一年半載好不了的,身體乏倦的,炙甘草湯。
崩漏、子宮出血不斷,不是熱的實的,是虛勞的,炙甘草湯喝下去血就止了。它能補氣攝血,補血固血。
大病以後身體缺血,像化療,慢性病恢複期,用炙甘草湯。
動完手術氣虛無力,大便排不出來,炙甘草湯一服氣力就來了,陰液一足大便就順暢了。
炙甘草湯是唯一一首同時補氣血津液,讓身體氣血津液湧動的方子。
炙甘草湯就是無與倫比的更年湯。更年期潮熱翻來覆去,晚上睡不着覺,骨頭都會燒。更年期有兩個現象:一個潮熱骨頭發熱,炙甘草湯配甘麥大棗湯,不光浮小麥,還有大棗,隻要把生地、麥冬的量加大即可。
炙甘草湯是古代的強壯方、急救方,救什麼?救心血少、救貧血、救大出血、救心慌心跳、救脈象結代混亂,是體質虛弱者的内壯方。
炙甘草湯加仙鶴草,治療脫力神方。
老年人皮膚幹枯,炙甘草湯。
張仲景炙甘草湯原方:“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複脈湯。”
怎麼操作:煎煮服用方法,先用水約3斤、黃酒2斤浸泡藥物,時間約1小時以上,可以将藥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武火煮開鍋後,文火慢煎約4~5小時,酒精随煎煮而揮發,傾出藥液約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膠;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
原方量很大,現在很少有人使用,其實,用經方還是要用經方的量。漢代的一兩合現在的15.625克。
安徽中學院教授顧植山的用量:炙甘草30克,懷生地60克,嫩桂枝10克,生姜5片(切),紅參10克,東阿膠10克(烊化),麥門冬30克,火麻仁15克,大棗15枚(擘)。取3劑,用即墨黃酒1000毫升,水1500毫升,武火煮開鍋後,文火慢煎5小時左右,留取500毫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三分之一,日三服。
藥液入口甘甜像黃酒一樣,口感特别好。
有間歇,但止無定數者為結脈,多由邪氣阻滞脈絡所緻。
所以常有大夫說——結生代死,一旦出現結代脈病情就不能小視,尤其是代脈,是危重難治的脈象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脈結代”,脈流不順暢,“心動悸”,嘣嘣跳,五欲六塵搞得心煩意亂,心好像要跳出胸口來。
炙甘草湯是一首專門對治氣血兩虛、肌膚枯瘦、心率不齊的千古名方,它是虛勞者的福音,是心髒亂跳者的希望,是手術放化療後缺氣缺血者的曙光,是戰場大失血危急以後的救命良方,是虛弱體質、氣血津液不夠者的大補湯。
凡是脈有結代現象,炙甘草湯。
心要跳出胸口來,像小兔一樣,跳幾下又停一下,就這個方子。
炙甘草湯專門溫補心髒氣血,使心髒氣血充盈,能可以緩解老年癡呆。
蹲下去起來天旋地轉,西醫叫一過性腦缺血,炙甘草湯喝幾劑,這種現象就沒了。
夏天怕熱是陰虛,冬天怕冷是陽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凡是陰虛陰液偏少,人浮氣躁,炙甘草湯。
人老了,碗筷經常掉下來;或者生完孩子後氣血兩虛;手一提點東西就很酸;炙甘草湯陰陽并補。
恐高症,炙甘草湯。這是老師體驗出來的,上天花闆那麼高,腳就會抖,頭都會暈,喝了就沒事了。
老看不到正能量,看不到陽光,炙甘草湯主之。
凡是一個人,你要跟他幹大事,他說,哎呀,我還是過我的小日子吧,炙甘草湯主之。
對所有人都不懷好感的,炙甘草湯主之。
能量不飽滿,在外面拼闖很疲勞的又貧血的,長期熬夜、體液虧空又傷精的,百脈空虛的,炙甘草湯。
對事情老是唉聲歎氣,憂愁沮喪的,炙甘草湯主之。
虛症,虛勞,也就是說所有的病,到後期脾腎兩虛、氣血津液不夠時,炙甘草湯就是收官之法。
炙甘草湯是一個真正的千古土方,培土以旺五髒六腑的方子。因為甘草就是土草。
皮下出血、紫癜,還有老流鼻血或者牙龈出血的,記住,隻要是年長月久,一年半載好不了的,身體乏倦的,炙甘草湯。
崩漏、子宮出血不斷,不是熱的實的,是虛勞的,炙甘草湯喝下去血就止了。它能補氣攝血,補血固血。
大病以後身體缺血,像化療,慢性病恢複期,用炙甘草湯。
動完手術氣虛無力,大便排不出來,炙甘草湯一服氣力就來了,陰液一足大便就順暢了。
炙甘草湯是唯一一首同時補氣血津液,讓身體氣血津液湧動的方子。
炙甘草湯就是無與倫比的更年湯。更年期潮熱翻來覆去,晚上睡不着覺,骨頭都會燒。更年期有兩個現象:一個潮熱骨頭發熱,炙甘草湯配甘麥大棗湯,不光浮小麥,還有大棗,隻要把生地、麥冬的量加大即可。
炙甘草湯是古代的強壯方、急救方,救什麼?救心血少、救貧血、救大出血、救心慌心跳、救脈象結代混亂,是體質虛弱者的内壯方。
炙甘草湯加仙鶴草,治療脫力神方。
老年人皮膚幹枯,炙甘草湯。
張仲景炙甘草湯原方:“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複脈湯。”
怎麼操作:煎煮服用方法,先用水約3斤、黃酒2斤浸泡藥物,時間約1小時以上,可以将藥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武火煮開鍋後,文火慢煎約4~5小時,酒精随煎煮而揮發,傾出藥液約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膠;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
原方量很大,現在很少有人使用,其實,用經方還是要用經方的量。漢代的一兩合現在的15.625克。
安徽中學院教授顧植山的用量:炙甘草30克,懷生地60克,嫩桂枝10克,生姜5片(切),紅參10克,東阿膠10克(烊化),麥門冬30克,火麻仁15克,大棗15枚(擘)。取3劑,用即墨黃酒1000毫升,水1500毫升,武火煮開鍋後,文火慢煎5小時左右,留取500毫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三分之一,日三服。
藥液入口甘甜像黃酒一樣,口感特别好。
【經方論壇】炙甘草湯應用六要
炙甘草湯是經方中常用方劑之一,因其能使斷脈複續,故又名複脈湯,後世醫家稱其為“一切滋補之劑,皆自此方而變化之。”(明·李梴)“虛勞中潤燥複脈之神方也。”(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孫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認為是津耗燥淫之證。當代醫家對此方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為通陽複脈、益氣養血之劑,其治療證候以心悸、氣短、胸中煩悶、苔薄、脈不整為主症,凡見于内科循環系統疾病的治療。筆者學習并應用炙甘草湯多年,延至近時,或有所悟,特與同道交流。
為便于探讨,特将炙甘草湯原文摘錄如下:
《傷寒論》177條雲:“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炙甘草四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膠二兩、麥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棗30枚。”結代脈考
脈結代是炙甘草湯的重要指征,如果将脈結代改為其他脈象,那後文的“心動悸”可能就不是炙甘草湯證了。所以“脈結代”對于炙甘草湯是必備的前題。《傷寒論》178條雲:“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結者,澀而不利,緩而時止,止而複來,主病為氣血凝滞;代者,貸也,恒産告罄,脈來中止,不能自還,主病為氣血大虛。結脈代脈皆屬陰脈,二脈同見者,唯炙甘草湯而已。二脈相比,代脈之候較結脈為重。有單見結脈者,有單見代脈者,有結脈與代脈交替相見者,也有結脈與代脈同見者。如果出現代脈,必有結脈伴随,很可能是器質性心髒病;而心律失常者,均可見結脈,但并一定出現代脈。無論是結脈或代脈,或結代脈同見,都表明心髒氣陰虧損、血脈瘀滞,唯輕重不等而已。據88例炙甘草湯證脈象統計,所見結脈者85例(96%),代脈80例(91%),其他為細脈與微脈等。(見《關慶增等《傷寒論方證證治準繩》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8:312)對此脈象,醫者首先選用的是炙甘草湯。
何為君藥
炙甘草湯何為君藥,這應當沒有什麼疑問的。但在古代醫家那裡,卻有不同認知。清代傷寒學家柯韻伯就不認為炙甘草是君藥,他認為生地是君藥,而炙甘草為佐藥,他說:“反以甘草名方者,藉以載藥入心,補離中之虛以安神明耳。”是說甘草僅是引經藥,是載藥入心安神的。即使《傷寒貫注集》作者尤在泾,也不認為炙甘草是君藥,這種認知至今仍有附和聲者。但多數醫家認為,炙甘草應為君藥無疑,其作用為“主持胃氣以資脈之本源”(陳修園語)。《靈樞·決氣》篇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化源充足,則氣血足,氣血足則心脈暢,何患脈之結代!陶弘景更明确地說,甘草有“通經脈,利血氣”之功能。或問之,原方甘草四兩,生地黃一斤,不應以量多者為君藥嗎?非也!經方中君藥用量小于方中他藥者,如桔梗湯、白頭翁湯、竹葉石膏湯、甘草附子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瓜蒌薤白半夏湯,以及百合類方等,即是明證。
劑量之疑
原方中陰性藥物用量重,如生地黃(一斤)、麥冬(半升)、阿膠(二兩)、麻仁(半升)、大棗(30枚);而陽性藥物用量輕,如人參(二兩)、生姜(三兩)、桂枝(三兩)。比較起來,陰性藥物與陽性藥物用量之比為7:3,陰主靜,陽主動,如此怎能通血脈而除心悸?特别是大劑量使用甘寒性味之生地黃,滋陰生血力宏,其性能主靜而非動,是否會影響血脈之運行?對于這個問題,不少醫家都做了解釋。曹穎甫雲:“蓋本方由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生地至少當用六錢,桂枝至少亦須錢半,方有效力。”嶽美中則解釋道:“陰藥非重量,則倉卒間無能生血補血,但陰本主靜,無力自動,必憑借陽藥主動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入于心,催動血行,使結代之脈去,動悸之證止。假令陰陽之藥平衡,則濡潤不足而燥烈有餘,如久旱之禾苗,僅得點滴之雨露,立見晞幹,又怎能潤枯澤槁呢?”這種分析頗有見地,值得我們借鑒。但大劑量的生地黃會引起腹瀉,對此筆者常加入炒山楂伍之,以免腹瀉之虞。
麻仁之用
對于方中配用麻仁有些人不理解,認為麻仁是潤腸之品,不宜使用;還有的認為麻仁為棗仁之誤,應改為棗仁。如柯韻伯曾雲:“此證當用酸棗仁,肺痿用麻子仁。”(見《醫宗金鑒·删補名醫方論》)其實麻仁在方中不單純是潤腸,更多的是潤血脈之舉。明代張景嶽曾說,麻仁有“潤心肺,滋五髒”之功效。多數醫家認為,麻仁與麥冬、阿膠、生地黃都以滋陰潤燥為務,如清·錢璜雲:“麥冬、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複脈通心之劑也。”麻仁确實是以潤腸通便見長,所以我們在應用時,要問一問病患大便如何,伴有便秘者,放膽用之,少則10克,多則30克;若有慢性腹瀉,一日數次,糞便不成形者,可以用小劑量,以不超過10克為宜。筆者對伴有腹瀉者,麻仁量10克,與肉豆蔻10克相伍,此潤而固之之法也。
水酒共煎
炙甘草湯方後雲:“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經方中用酒者,除此方外,還有苦酒(苦酒湯)、白酒(瓜蒌薤白白酒湯)等。多數醫家認為,漢之苦酒,即今之醋;白酒與清酒,即今之米酒,《周禮·天官·酒正》載有“三酒”,即事酒、白酒、清酒,三者皆用米加酒曲發酵而成,俗稱米酒。酒之氣熱味辛,有溫陽通脈之力,與水濃煎,汁多氣少,陰液充盈血脈,以利于結代脈之複常。但多數醫家體驗到,酒之于炙甘草湯,并非必用之品。據資料統計,在88例古今醫案中,除11例有水、清酒煎藥外,餘均未論及。(見《關慶增等《傷寒論方證證治準繩》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8:313)對于不耐飲酒者,最好棄之不用,以免使心悸加劇。
加減之妙
經方的加減是有一定規律的,不可随意更替。在《傷寒雜病論》中已有加減之範例。例如小青龍湯、真武湯、小柴胡湯、四逆散等方,均有不同加減之法。曹穎甫在《經方實驗錄》炙甘草湯條下說:“古方之治病,在《傷寒》《金匮》中,仲師原示人加減之法,而加減之藥味,要不必出經方之外,如陰虧加人參而去芍藥,腹痛加芍藥而去黃芩,成例俱在,不可誣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證相符者則用本方,因次公(指章次公治驗)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暢者重用麻仁,或竟用大黃,遇寒濕利則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棗仁、朱砂,要不過随證用藥,絕無異人之處,仲景之法固當如此也。”但觀今日經方之加減,多有杜撰之嫌,有的隻選炙甘草湯二三味,而加入五六味,仍曰炙甘草湯治驗,這種自撰方而冠以經方名者随手可見。治驗雖真,但已無經方之味。筆者認為,要探讨經方真谛,在不影響原方君臣佐使結構的前題下,盡量采用經方之加減,即或個人經驗,以增減二三味或三四味為好,不可随意增減,喧賓奪主。
推薦 | 點擊閱讀【臨證治法】辛開苦降法的臨床應用
下一篇
說說活酵母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