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根及根莖。主産于内蒙古、東北、山西、甘肅、新疆等地。春、秋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或去外皮切片曬幹。生用或蜜制用。
【處方用名】甘草 生甘草 粉甘草 炙甘草 甘草梢
【性能概要】味甘,性平。歸十二經。本品有補脾,養心,潤肺,解毒,緩急,和藥等作用。用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能補脾益氣;用治脈結代、心動悸及婦女髒躁,心神不安,可以養心安神;用治肺失肅降,咳嗽氣喘,能潤肺祛痰;用治癰疽瘡毒、食物或藥物中毒,能解瘡毒、食毒和百藥毒;用治腹痛攣急、四肢攣急作痛或腳攣急不伸,能緩解拘攣而止疼痛。還可緩和藥性,如與熱藥同用能緩和其熱,以防燥烈傷陰;與寒藥同用能緩和其寒,以防傷及脾胃陽氣;與寒藥、熱藥同用,能調和藥性,以得其平;與峻烈藥同用,又能緩和藥物作用。所以甘草的應用最為廣泛。
【甘草的配伍應用】1.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之證,常配合黨參、白術、茯苓等同用,如《和劑局方》四君子湯。
2.用于心虛脈結代、心動悸,常配合人參、阿膠、麥冬、桂枝、生地等同用,如《傷寒論》炙甘草湯。用于婦女髒躁,心神不安,配合大棗、小麥同用,如《金匮要略》甘麥大棗湯。
3.用于咳嗽、氣喘,配伍麻黃、杏仁,如《和劑局方》三拗湯,可治風寒犯肺喘咳;上方加生石膏,如《傷寒論》麻杏石甘湯,用治肺有郁熱喘咳。
4.用于癰疽瘡毒等外證,如配桔梗(甘桔湯)治咽喉腫痛;配銀花(銀花甘草湯)治瘡瘍腫毒等。也适用于食物中毒、藥物中毒以及農藥中毒等,可單用本品煎湯服,或與綠豆同用,以加強療效。
5.用于脾胃虛寒,脘腹攣急作痛,常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棗、饴糖,如《傷寒論》小建中湯。用于營血受傷,四肢攣急作痛或腳攣急不伸,配伍白芍,如《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6.用于緩和藥性,調和百藥。如與附子、幹姜同用,能緩和附子、幹姜之熱,以防傷陰;與石膏、知母同用,能緩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傷胃;與大黃、芒硝同用,能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使瀉而不速;與黨參、黃芪、熟地、當歸等同用,能緩和補力,使作用緩慢而持久;與半夏、幹姜、黃芩、黃連等寒藥、熱藥同用,又能起調和藥性作用。
内服:2~10克。清火宜生用,補中宜炙用。尿道疾病可用甘草梢。
【甘草的使用注意及禁忌】甘緩壅氣,能令人中滿,故濕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均忌同用。久服較大劑量甘草,易引起浮腫,使用也當注意。
【甘草的本草摘要】《神農本草經》:“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名醫别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氣血,解百藥毒。”
《用藥法象》:“補脾胃,潤肺。”
《本草綱目》:“解小兒胎毒、驚痫,降火止痛。”
成分:主含三萜類化合物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又含黃酮類化合物,如甘草苷、甘草異苷、甘草苷元等,以及香豆精類化合物、生物堿、甘草多糖等。
藥理: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有抗炎、抗變态反應及免疫調節作用;有保肝、降脂、解毒、抗病毒、抗菌、抗腫瘤、抗消化性潰瘍、緩解胃腸痙攣作用;有鎮咳、祛痰、解熱、鎮痛、抗驚厥等作用。
臨床報道:①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每次口服甘草流浸膏15毫升,日4次,連服6周。治療100例,其中90%有良效。②治慢性咽炎,取生甘草10克,開水泡後當茶飲,甘味不明顯時棄之,相繼飲之至症狀全部解除為止。禁食魚、辣、糖等食物。輕者服1~2個月,重者服3~5個月。共治38例,痊愈34例,好轉4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