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李商隐的一首詩過于大膽尖銳,遭到後世的一緻批評

李商隐,晚唐著名詩人。作為一個官吏而言,他的仕途生涯非常失敗,一生都在困頓坎坷中蹉跎度過。白居易寫給李白的“自古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用在他身上也是再合适不過。但作為一個詩人,他也和李白同樣成功。他在唐代詩壇地位很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其作品以清麗婉轉、隐晦含蓄而著稱。不過他的有一首詩卻一反常态,直白顯露,大膽尖銳,受到後世一緻批評。

李商隐的一首詩過于大膽尖銳,遭到後世的一緻批評

這首詩是一首詠史詩,以楊貴妃入宮侍奉唐玄宗的史實為題材。楊貴妃入宮之前,唐玄宗曾經很寵愛武惠妃,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具有武氏家族女子共有的特點,不僅麗色動人,且工于心計。武惠妃生下皇子李瑁後,曾經費盡心機想要把李瑁立為皇太子,李瑁一度離大唐太子的寶座隻有一步之遙。開元二十三年前後,李瑁又娶了大美人楊玉環為王妃,一時間春風得意馬蹄疾,國事家事都順心,前途光明的令人羨慕。

李商隐的一首詩過于大膽尖銳,遭到後世的一緻批評

然而,開元二十五年,才38歲的武惠妃卻意外染病,不治身亡。失去了母親庇護的李瑁,命運從此發生巨大轉折。不僅皇太子之位離他遠去,很快又遭遇到另一件禍事。失去了武惠妃的唐玄宗,感情世界一片空虛,“後廷無當帝意者”,其他妃嫔他又看不上眼,每天悶悶不樂。

李商隐的一首詩過于大膽尖銳,遭到後世的一緻批評

不知道是哪個厚顔無恥的小人,為了讨好唐玄宗,告訴他壽王李瑁的王妃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唐朝皇帝在這方面曆來“不拘一格”,唐玄宗居然立即下旨,厚着老臉把楊玉環“召内禁中”,第一次見到了楊玉環,當即驚為天人,從此開始了兩人之間的一段曠世孽緣。

以後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唐玄宗先是下了一道谕旨《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聲稱壽王妃“素以端懿,作嫔藩國,雖居榮貴,每在精修”,特地選中她出家為道士,為皇太後祈福,從此割斷了楊玉環與壽王李瑁的夫妻關系。天寶四年,唐玄宗先給壽王李瑁娶了個新媳婦韋氏,然後大大方方把楊玉環納入後宮封為貴妃。

李商隐的一首詩過于大膽尖銳,遭到後世的一緻批評

這起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壽王李瑁,不僅失去了情投意合的妻子,而且從此受到天下人的鄙夷嘲諷。最為痛苦的是,他身為皇子,還必須要經常入宮,面對父皇和楊貴妃二人,那種尴尬難堪之感覺,簡直令人生不如死。

李商隐的一首詩過于大膽尖銳,遭到後世的一緻批評

唐玄宗不顧禮義廉恥強娶楊貴妃之事,從此成為唐朝曆史上的一大醜聞。唐朝不像清朝那樣有嚴苛的文字獄,唐朝詩人們盡可放心大膽地拿此事作為題材,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出現了很多吟詠此事的詩篇。李商隐也以此為題材寫過一首《骊山有感》,全詩如下:“骊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這首詩描寫的是唐玄宗攜楊貴妃駕幸骊山華清池之舊事。骊山中噴湧而出的泉水散發着氤氲奇香,九龍殿中的溫泉池中,白玉雕成的蓮房随波湧現。平明之時諸位王公大臣都到長生殿拜見帝妃,皇帝的金輿旁唯獨壽王李瑁缺席。

李商隐的一首詩過于大膽尖銳,遭到後世的一緻批評

這首詩一針見血地指明了三人之間微妙複雜的感情糾葛,辛辣諷刺了唐玄宗背棄人倫的醜态。與其他同類題材的詩作相比,李商隐選取的角度最為獨特。其他詩人幾乎都把筆觸對準唐玄宗貪色誤國之舉,不及其餘,李商隐獨辟蹊徑,非常罕見地從壽王李瑁的角度入手,可謂刁鑽狠辣,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諷刺簡直入骨三分,給讀者的心理沖擊感也更為強烈。《曆代詠史詩選注》評價此詩在同類題材中“最為大膽尖銳”。

但正因為李商隐這種筆法,有礙于“溫柔敦厚”“含蓄蘊藉”的傳統觀點,結果受到後世的一緻批評。學者何綽批評“末句太露”,文學家屈複批評他“此詩可以不做。即作亦宜渾涵不露”,“義山之陋不辨自明矣”,認為他還不如不寫。大才子紀曉岚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既少含蓄,亦乖風雅,如此詩不作何妨”,認為應該把這首詩當成失敗之作的反面教材,“所宜懸之戒律者此也”,讓後人引以為戒。文學家潘德輿更是把這首詩斥責為“猖獗”。李商隐大概做夢也想不到,他的這首詩竟會成為衆矢之的。

參考史料:《新唐書》《李義山詩集》《曆代詠史詩選注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