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邊界”始終是親子關系中的大問題:
父母們管得多了,孩子嫌煩,不是吵架就是冷戰;
管得少了吧,又怕孩子有什麼閃失……
——管還是不管,這是一個問題。
不過要是孩子身上出現了這4種表現,那就是父母們已經管太多了,快閉嘴收手!
“我都行,聽你們的”
鄰居家的女兒思思,剛上大一,文靜内向,平日在樓道裡遇見,會溫溫柔柔地笑着和人打招呼。
上周末和她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我說真羨慕,你這就是“吾家有女初長成”啊!
思思媽卻一臉愁容:“可快别提了——”
前幾天,思思班裡組織聚餐,班長問大家想吃什麼,一群年輕人左一句燒烤右一句火鍋,商量半天也沒個結果,思思就在後邊笑,也不說話。
有同學特意來問思思喜歡吃什麼,思思就說:“我都行,聽你們的。”
後來決定去吃海鮮自助,思思也點點頭,沒有半分為難的樣子,結果吃完回家就直接吃了兩顆過敏藥——思思海鮮過敏!
“你說她怎麼就不知道說一聲呢!平常問她什麼事情也是,隻會說一句‘我都行’‘聽你的’,本來還以為自己養了個懂事孩子,沒想到是個‘啞巴’!”
思思媽越說越大聲,眉頭也皺成了一團。
思思确實不是那種很有主見、很有性格的孩子,但原以為隻是更願意包容他人一些,沒想到已經到了甯願自己過敏去醫院,也要聽從他人決定的地步。
可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思思小的時候,我們兩家曾一起出去逛街。小思思本來在路邊的報刊亭裡看洋娃娃,卻被媽媽直接拖進了服裝店:“快點選件衣服!”媽媽的命令聲,店外都聽得一清二楚。
思思小聲回絕:“我不想要,不喜歡……”
媽媽又提高了聲音:“換季了你不是沒有衣服穿嗎?别磨蹭,趕緊看看,這麼多都沒有你喜歡的嗎?”
思思拗不過媽媽,轉了兩圈拿了件淺色襯衫,剛想進試衣間比量比量,媽媽那邊又“炸”了:“你看你挑的這是啥破衣服啊!這眼光真的太差了!什麼年紀就穿什麼衣服!一點也不讓我省心!”
思思瑟瑟縮縮地放下襯衫,認命地從媽媽手裡接過一件卡通衛衣——她早就和我說過,覺得帶有卡通人物的衣服太幼稚,媽媽對此卻毫無察覺。
我問思思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媽媽,思思長長地歎了口氣:
“沒用的,我選了會被罵,不選也會被罵,當個‘提線木偶’最安全!我的想法可能也沒那麼重要……”
顯然,如今的思思已經不僅僅是媽媽一個人的提線木偶了,聽從别人的決定而不關心自己想要什麼,已經成了她的慣性行為。
被剝奪的選擇權,被不停“審判”和“糾正”的言行舉止,讓思思逐漸放棄了守護自己邊界的權利。
和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意願相比,如果孩子更傾向于直接服從他人決定,或比較依賴生活裡那個能做決定的人,那我們可能就要小心,是不是對孩子幹涉、評判得太多。
“我隻是希望大家都能開心”
vs “這可跟我沒關系”
像思思這種情況,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讨好型人格”或“巨嬰心态”。
前者很好理解,因為已經習慣被人侵犯邊界,所以認為自己應該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TA們非常在意自己帶給别人的感受,琢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花大把時間來揣測别人的情緒。
一旦他人表現出不滿、生氣等負面情緒時,TA們就會變得非常焦慮,瘋狂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
圖源見水印
媒體人易小荷在《鹽鎮》一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孩子:
“她每天都在琢磨,如果媽媽回來看見家裡面髒,心裡會煩躁,爸爸聽不慣就要吵架,吵兇了就要動手。”
所以這個孩子,六歲已經能給全家人熬稀飯,七歲開始學着在蜂窩煤上炒菜,後來更是承包了家裡所有的家務。
可能都沒有竈台高,是什麼給了她日複一日這樣做下去的動力?
是媽媽的“正面回饋”:
“(媽媽)回來以後,看到地上掃得幹幹淨淨,桌子也很幹淨,櫃子底下也很幹淨,就連要洗的衣服也都泡好了,還是按顔色分好來泡的,就很 欣慰。”
易小荷說,讨好媽媽,成為這個女孩一生的使命。
可一個人如果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揣測别人、讨好别人上,又怎麼能好好發展自己、提升自己呢?
“巨嬰心态”其實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逃避做選擇,為的就是不用對結果負責,但凡有一點差錯就可以立馬推脫幹淨。“責任感”這三個字好像從來不曾出現在TA的詞典裡,“決定都不是我做的,出事了找我幹嘛?”
顯然,這也是邊界被過多侵犯帶來的後果,甚至有那麼點“破罐破摔”的味道——因為一直被剝奪選擇權,所以幹脆放棄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别讓這種“放棄”成為孩子唯一能做的選擇。
“我自己可以做好的”
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固執、好勝、愛發脾氣,那可能也是因為我們管得太多了。
固執、好勝,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沒錯,證明自己能做好,從而換取父母放手;
愛發脾氣則很有可能是因為,TA們好好說話的時候,父母不聽。
《歡樂頌4》裡的何憫鴻,就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案例。
年輕的她愛上比自己年長不少的男人,男人離過兩次婚,有個患阿爾茨海默症的老母親,外加一個交由前妻撫養的女兒。
男人經曆這般“複雜”,自然遭到了何爸何媽的強烈反對:掌上明珠一樣的寶貝女兒,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到頭來就為了給人當保姆?
可惜何憫鴻也是鐵了心,一遍遍強調着 “我是個成年人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義無反顧地和老男人情深意切,直到未婚先孕。
好說歹說女兒都聽不進去,何爸何媽急了眼,直接用安眠藥把女兒“綁”回家,沒收手機和身份證,想斷了她回上海的念想。
而這隻引發了雙方更激烈的争吵,何憫鴻甚至寫求救信扔到樓下,請鄰居們幫忙報警。
回頭看何憫鴻的整個人生,她始終是在爸媽羽翼下被“呵護”着長大的,而這換句話說,就是她一直在按照爸媽設計好的路線前行,她的自我意志始終是被剝奪的。
她如何才能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呢?
通過婚戀。
一個隻由自己選擇的伴侶,完全不去聽從父母的建議,是福是禍都決定咬牙硬撐。
這或許是她人生裡第一個完全不被父母幹涉的獨立選擇,她勢必要通過在這個選擇上的“勝利”,來宣告自己從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成熟。
她态度強硬,堅決不退讓,這并非是終于有勇氣捍衛邊界,反倒證明了這一家人的混亂與越界。
因為何憫鴻還在試圖改造父母,她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希望父母能夠“如自己所願”,正如心理學者李雪曾指出的, 控制,其實是一場雙人舞:
“對于小孩子來說,痛苦來源于父母的控制欲;對于成年人來說,痛苦來源于是自己對父母的控制欲。”
“當你感覺自己被父母逼得沒有空間,可以有一個覺察:我能夠被父母控制成這樣,不僅因為我的父母很‘極品’,想要控制我;而且因為我也很‘極品’,我想要改造他們。”
“我想要他們明白控制我是對我的傷害,我想要讓他們悔悟,我想要讓他們變成一個好的父母,能夠學會不再控制我,我想要他們變成一個能夠看見我的人。”
“改造别人”的念頭,不會束縛别人,隻會囚禁我們自己。
當然,這隻針對成年子女和TA們的父母,未成年的子女尚不具備逃脫這種關系的經濟能力、認知能力,所以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主動覺察。
寫在最後
其實“邊界”問題說到最後,還是我們到底如何看待孩子。
是認為TA是我們生的,所以就得聽我們的,是我們的附屬物;
還是TA隻是經由我們來到這世界,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路要走。
或許也可以說,在這個問題背後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我們自己怎樣理解“關系”,怎樣理解自我與他人。
不過這是一個更恒久的課題,我們當下立刻能做的,就是把嘗試權、選擇權、犯錯誤權還給孩子!
真正的父母之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作為家長,都很想給孩子營造最良好的家庭氛圍、提供最周全的養育方式,以 及毫無保留的愛意。
但最後,都會被各種親子關系和育兒難題搞得手足無措:
二胎家庭,父母如何處理大孩對二孩的抵觸?
如何控制自己情緒?避免壞情緒傷害孩子?
父母如何協調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分工?
老人幫忙帶孩子,教育理念不一緻怎麼辦?
孩子不愛學習,一打遊戲就停不下來怎麼辦???
雖然已經看了數本育兒書,但面臨這些教育“問題”,仍不知道如何正确應對。而育兒知識薄弱的媽媽,更是兩眼一抹黑,找不着北。
推薦:尹建莉親授的《每天都做好媽媽|尹建莉問答集錦》
上百萬用戶問題收集,從中精選中 100個常見問題, 涵蓋親子關系、育兒知識、女性成長、家庭教育等領域。
100節音頻課,已全部更新完畢,您所有育兒難題,都能在課程中找到答案!
課程部分目錄
原價129元
限時3天
特惠價99元
100個教育難題
尹老師用智慧
親自為你解答
起做好媽媽↓↓↓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在微信公衆号:好媽媽優課,
即可永久回聽課程。
作者介紹
王美文兒,努力多寫美文兒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内容編輯。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衆号發送“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每天都做好媽媽↓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