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國棟
蔡公時紀念館蔡公時銅像
在濟南中山公園南門西側,即經四路基督教自立會禮拜堂對面有座别墅式的洋樓,地上兩層,局部三層,樓頂為紅瓦坡屋面,閣樓上開有弧形老虎窗。在洋樓林立的商埠,尤其在對面高聳的基督教堂的比對下,這幢小樓雖不顯眼卻也玲珑精巧。可1928年5月3日,在這座一度成為國民政府戰地委員會駐山東外交公署的小樓裡,卻發生了令世人震驚的慘絕人寰的殺戮。
一
1928年4月底,蔣介石任總司令的北伐軍逼近濟南,張宗昌、孫傳芳部全線動搖。日本田中内閣借口保護山東日僑,出兵幹涉,由本土調集軍隊分别從天津、青島登陸,沿津浦和膠濟鐵路逼侵濟南,随即在商埠一帶自行部署所謂警戒線,以緯四路為中心線,将經一路、緯三路之間劃為東警備區,将經二路、經六路和緯六路、緯十路之間劃為西警備區,在各交叉路口堆積沙包,設置路障,構築掩體,不許中國軍民進入,士兵進入臨戰狀态。與此同時,北伐軍也迅速從東南西三面開進濟南郊區。濟南日軍警備司令齋藤公然宣稱,南北兩軍(分别指北伐軍和張宗昌部)任何一方闖入警戒線一律解除武裝。4月30日午夜,張宗昌倉皇北逃,并炸毀泺口黃河鐵路大橋。進入濟南的北伐軍,除派一小部繼續追擊張宗昌殘部,其餘大部兵力分散在郊區、城内、鐵路沿線一帶。為避免日軍挑釁,進入商埠的北伐軍也與日軍陣地保持距離。5月1日晚,蔣介石從泰安抵達濟南,在舊督辦公署(珍珠泉大院)設立北伐軍濟南總部。
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訓練部副主任的何思源在1965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寫到,1928年5月2日晚上,何思源與戰地政務委員會主席蔣作賓、該會外交處主任兼外交部山東特派員蔡公時,及外交部部長黃郛同車抵達濟南,除黃郛等人去津浦鐵路賓館居住外,其餘人都住在了經四小緯六路的一所小學内。3日清晨,何思源等人去見蔣介石,其他人分頭出去行動并找尋其他住所,蔡公時等到交涉公署辦公。
蔡公時(1881—1928),号癡公,江西九江人,十八歲時就與好友成立進步團體“慎所染齋”,明為私塾,講授儒學,暗中卻傳播孫中山革命思想。這一組織後被清廷取締,他被迫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聆聽了孫中山的演講後加入了同盟會。回國後曾任江西省交通司長等職,後追随孫中山投身革命。1918年,他與畢業于香港華仁書院的郭景鸾在廈門結婚。
蔡公時先是召集署内職員開會,然後開始辦公。這時,幾個北伐軍的士兵路過公署大門口要到對面基督教堂後的教會醫院看病,與巡邏的日軍發生沖突,日軍開槍造成北伐軍士兵一死一傷,其餘人都躲進教會醫院。日本軍人不時向醫院開槍,還試圖闖進交涉署到樓上尋找射擊制高點,被署内人員拒絕。此樓開始被日本兵監視,電話被切斷,出去買菜的人也被日本兵攔回,小樓裡的人與外界失去聯系,成了“孤島”。傍晚6點,北伐軍下令撤出商埠,但交涉署由于通訊聯系中斷沒有接到通知,樓内18人餓着肚子堅持辦公到晚上9點後才休息。
可沒過多久,門外響起急促的砸門聲驚醒了剛剛入睡的人們,二十幾名荷槍實彈的日本兵破門而入,硬說交涉署門口有兩個被殺的日本士兵是署内人所為,要求交出兇手,并要強行搜查。精通日語的蔡公時挺身而出,據理力争,說明署内都是外交官,當然沒有所謂兇手。日軍非但不聽解釋,還将蔡公時打翻在地,并将所有人捆綁起來肆意毒打,用刺刀在他們頭部亂砍亂削,頓時血肉模糊,慘不忍睹。蔡公時憤怒高喊,并大聲呵斥,氣急敗壞的日本兵殘忍地割下其耳、鼻、舌,并挖去其眼睛。最後日軍将18人分批拖到樓外,除勤務兵張漢儒剪斷繩索僥幸逃脫外,其餘17人均慘遭殺害。
5月5日,得寸進尺的日軍不顧蔣介石的妥協退讓,又增兵擴大了對濟南的侵略,并以飛機、大炮對中國軍民狂轟濫炸。8日,日軍占領了張莊、辛莊的北伐軍兵營以及火車站、電報局等重要部門,并向圩子城和内城進攻,東西南北城牆均遭到日軍大炮的瘋狂襲擊。西門内外的順城街、西城根街的房屋被日軍澆上煤油焚燒,街上無數無辜的居民被打死打傷。西門外的東流水街、估衣市街、普利門、郝家巷及北門菜市莊等地都被日軍塗炭。9日,日軍利用濟南城西北角沒有圩子城的弱點開始進攻。10日晚,蔣介石下令守軍撤離。11日淩晨,北伐軍殘部全都撤離内城,日軍登上了濟南的城牆,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占領。據統計,在這次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也稱“濟南慘案”)中,有6123名中國人被殺害,1701人受傷。
二
1929年5月12日,“五三慘案”發生一年零九天後,日軍全部撤出濟南。臨時安置在泰安的省政府又回到濟南。西門外被日軍燒毀的順城街改為五三街,中山公園改稱五三公園,并立有蔣介石親筆題字的“五三紀念碑”。曾經作為交涉公署的這座洋樓屬曾任濟南商會會長的張叔衡的私産,慘案發生後曾一度作為棉花棧行,1932年成為私立建國中學,由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常委兼省政府委員張葦村任董事長兼校長。
同年,校園東北隅臨小緯六路處建起一座西洋式的“五三”紀念亭。因校園圍牆是通透低矮的鐵栅欄,這座高大的圓形石亭從馬路上就能看得見。亭子檐口上刻“五月三日”字樣,臨街一側的石柱上镌刻着“英烈仰當年夏五,夢魂歸夜月更三”的對聯,為時任山東最高法院院長吳貞缵題寫。時任山東省參議會會長張钺、省政府秘書長張紹棠、省财政廳廳長王向榮等分别題寫了亭身上另外三副對聯。1937年12月,為保護亭子不被日軍毀壞,有人便将其拆散運到馬路斜對過的中山公園西南角堆放起來。據濟南園林史學專家徐家茂介紹,20世紀60年代初,這些亭子的石頭構件被運到大明湖東門的園林基建隊院裡作為建築備用材料。20世紀80年代中期籌建植物園(今泉城公園)時,這些構件又被運到那裡與其他石材混到了一起準備建園時使用,有幾塊石柱還被運到了千佛山。徐家茂等人發現這一情況後便向園林局、黨史館籌備處等有關部門反映,這些建築構件最終得以保護。1998年,在劃進趵突泉公園的五三街舊址上複建了“五三亭”,這些石頭構件又重新組合在一起,成為那段慘痛曆史的見證。隻是亭内原有的一塊刻有“浩氣長存”的石碑沒有找到。
三
1928年10月,以時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為代表的南洋各界同胞,以山東慘禍籌赈會的名義募捐并委托曾鑄造過孫中山銅像的一家德國工廠鑄造了蔡公時全身銅像,銅像高2.18米,總重250公斤。銅像完成後,原計劃先運到新加坡,再轉運到中國。但因我國局勢不穩,隻好落戶陳嘉庚在新加坡的南益樹膠廠。日軍侵占新加坡時,為保護銅像便将其深埋地下。1945年,新加坡光複,蔡公時銅像終于重見天日。1965年,陳嘉庚的侄子、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原會長陳共存将銅像送至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寄放。2002年9月16日,新加坡媒體首次披露了蔡公時銅像的由來。濟南市人民政府得知後,有意把銅像運回濟南。2006年4月,蔡公時銅像終于回到祖國。2006年5月3日,“五三慘案”七十八周年紀念日,濟南市舉行了蔡公時銅像安放和“五三慘案”紀念堂奠基儀式。2006年10月底,“五三慘案”紀念堂主體工程完工。
由于當時日軍的持續占領,蔡公時等人的忠骨一直不知下落,傳說是被日軍焚屍滅迹了。1930年6月底,蔡公時夫人郭景鸾和當時僥幸逃生的張漢儒來到濟南,在已擔任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源陪同下,尋找烈士遺骨,他們雇人在交涉署院中挖掘,隻找到一堆被火燒得無法辨認的屍骨、破衣帽以及山東軍用地圖等,并将這些遺骨用皮箱收斂,外面用木闆加固後交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保存在地下室。“七七事變”日軍侵占南京,國民政府撤退時,外交部将皮箱丢棄于地下室。從此再無蹤影。
蔡公時和郭景鸾生有一女,他殉難時女兒才不滿一歲。女兒出生後就患脾疾,肚子腫脹很大,郭景鸾來濟南時,順便把女兒抱來讓蔡公時生前好友、精通中醫的查爾熾給女兒看病。查爾熾見其病情嚴重需要長期診治,身邊又無子女,便提出收養的請求。郭景鸾考慮再三,同意讓查爾熾撫養。這個女孩取名查學敏。
養父母對查學敏的身世守口如瓶,直到他們相繼去世。學習過護理專業的查學敏輾轉到了北京華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後來積極上進的她成了華大校長吳玉璋身邊的專職保健員。1970年,她随丈夫先是調到東營,後又調到濟南在山東大學校醫院工作,直到1987年離休。1992年4月,已80多歲的堂哥查祿百把她叫到北京,将她的身世和盤托出,已經65歲的她才知道自己竟是“外交史上第一人”的後代。後來她還了解到自己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蔡今任,比她大五歲,慘案發生後,母親帶着哥哥去了重慶,被宋美齡安排到遺族學校讀書,後去了台灣。後來她與哥哥取得聯系,并參照哥哥的名字給自己取了新的名字叫蔡今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蔡公時殉難的這幢樓房長期作為山東省地震局的職工宿舍樓。2012年5月3日,這裡建成蔡公時紀念館暨濟南開埠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
1999年8月19日,濟南市人民政府頒布150号令,從2000年起,每年的5月3日上午10時至10時30分,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銘記這段慘痛的曆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