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吃的廣東人,為何癡迷不鏽鋼餐具?
互聯網上,不鏽鋼餐具被視為“廣東人的專屬”;但廣東人對待美食的底氣,才不靠精美的餐具來支撐。
作者 | 良豪
編輯 | 陸一鳴
題圖 | 林澤君
提到餐具,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陶瓷、玻璃甚至塑料,對于不鏽鋼餐具的記憶,大抵隻會停留在學生時代。
唯獨廣東人是個例外。
打開社交平台,你能看到不鏽鋼餐具在廣東人家裡的一萬種用法——盛菜、盛湯、吃火鍋、熱菜、洗菜、腌肉、裝水果……無論食材多麼珍貴、菜品如何精美,隻要上了廣東人的餐桌,不鏽鋼餐具就必定是标配。
廣東年夜飯判定标準,不鏽鋼碟必然會上榜。/林澤君 攝
如果說人字拖是廣東人的“省鞋”,那麼不鏽鋼餐具就是廣東人的“省碟”。
有外地網友回憶,自己在廣州吃大排檔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桌上讓人垂涎三尺的菜品,而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不鏽鋼碟。
最懂美食的廣東人,為何唯獨對不鏽鋼愛得深沉?
“祖傳的不鏽鋼pang,
我從小用到大”
廣東人家裡餐具的“不鏽鋼含量”到底有多高,打開消毒碗櫃就可見一斑:
大到盛湯的湯煲,小到裝豉油的蘸料碟,隻要是能夠端得上桌的鍋碗瓢盆,必然會出現不鏽鋼。就連筷子、勺子、刀叉、油壺,都能由不鏽鋼承包。
這麼多不鏽鋼,是真·廣東人實錘了。/小紅書截圖
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不鏽鋼在廣東,就是“包容萬物”般的存在。一個無從考究的民間說法是,鑒定一家餐廳(或小吃店)到底好不好客,隻需要看盛菜用的是不是不鏽鋼餐具——如果是,說明店家沒把你當外人,大可直接進店大快朵頤。
在各式各樣的不鏽鋼制品裡,尺寸不一的不鏽鋼盆是其中的C位,也是應用最廣泛的不鏽鋼制品。但比起稱其為不鏽鋼盆,廣東人更願意稱之為“不鏽鋼pang(意同碗狀的盆,更意象的表述是‘兜’)”。
而最能引起廣東人共鳴的傳說,有且隻有一個:“家裡的不鏽鋼pang,我從小吃到大,現在還在用。”
假如不鏽鋼pang也像新會陳皮一樣按年份劃分等級,那麼“pang齡”5年以内的隻能是青銅,10年的頂多算個白銀。隻有超過20年的不鏽鋼餐具,才會成為不鏽鋼界的王者。
每個廣東人家裡,都總會有一個“pang齡”超過20年的不鏽鋼pang。/林澤君 攝
那些帶有明顯歲月痕迹的不鏽鋼pang,地位更是高崇。有網友曬出比自己年齡還大的不鏽鋼pang,上面還留着被自己孩提時期門牙磨花的痕迹;更有網友直接将不鏽鋼pang和翡翠黃金相比較,稱其為廣東人的真·傳家寶——
“沒有人能真正擁有一個不鏽鋼pang,你隻不過為下一代保管而已。”
廣東的“不鏽鋼含量”,
怎麼這麼高?
玩笑歸玩笑,倘若真的成了傳家寶,這隻不鏽鋼pang最終的歸宿也隻會被扔進消毒碗櫃裡,繼續延續其平平無奇但又任勞任怨的pang生。
畢竟在餐具界裡,不鏽鋼實在是太樸素了。同樣在餐桌上常見的陶瓷,在染料的作用之下能有千萬種成品,甚至還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成為精緻的收藏品。隻有一層防鏽漆的不鏽鋼,給人最直接的印象,除了醜可能還是醜,讓習慣陶瓷餐具的人一度難以接受。
在餐具界裡,不鏽鋼看起來比較樸素。/林澤君 攝
不過在廣東人眼裡,餐具精美與否往往隻是次要,人們更看重的是烹饪出美味的菜品到底好不好吃、夠不夠鮮、有沒有保留食材最真的味道。
就拿廣東人最愛的清蒸來說,不少老廣認為,用不鏽鋼碟來蒸魚、蒸雞、蒸肉餅、蒸海鮮、蒸臘肉臘腸等,都比用陶瓷碟來蒸會更加鮮甜、更加入味,而且制作起來也更加省時省力。畢竟鋼鐵的導熱性比以黏土為主的陶瓷要強,也更不容易散失熱量,自然能夠留住食材本有的味道。
不少老廣認為,用不鏽鋼碟來清蒸,比用陶瓷碟更勝一籌。/圖蟲創意
此外,比起裝飾精美的陶瓷碟,其貌不揚的不鏽鋼碟往往在邊緣上有卷邊,起鍋時沒這麼燙手,不論是徒手拎起還是用夾子夾,都比陶瓷碟方便不少。
更何況,用不鏽鋼碟也不用擔心摔壞,不易留下污漬,是讓小孩學習洗碗的不二選擇。相比之下,陶瓷碗碟往往很難擁有十年以上的壽命,不是在洗碗的時候被用力過猛的主人磕破,就是在一聲聲“碎碎平安”裡結束了碟生。
每年春天必定會造訪廣東的回南天,讓不少人瞬間明白為什麼廣東人對不鏽鋼的執念。/微博截圖
提及不鏽鋼餐具,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價格低廉和随處可見。在鄉鎮集市上,各種各樣的不鏽鋼餐具堆滿成山,假如趕上墟日,還能享受“十元三件”帶來的快樂。
事實上,全國十大不鏽鋼制品産區裡,廣東就占了超過一半:粵東的潮州、揭陽是全國聞名的不鏽鋼制品之鄉;粵西陽江的“十八子”刀剪成為這座城市的工業名片;珠三角腹地的江門新會,坐擁廣東最有規模化的不鏽鋼生産基地;粵北的雲浮新興生産的不鏽鋼廚具,有95%走出國門銷往海外。
今年3月,“大熊貓和花和葉已被廣東一企業認養”的話題沖上熱搜,認領兩隻大熊貓的企業主營業務與不鏽鋼制品有關。/微博@思寶sibao
而以制造業聞名的“爆款之都”佛山,早在宋代便大興冶鐵業,到了明末清初時已經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軍火鑄造基地,一度被稱為“帝國的鐵都”。時至今日,東平河沿線的瀾石、樂從一帶,仍坐落着成行成市的鋼鐵交易市場,南海獅山的有色金屬園區和大瀝的不鏽鋼批發市場,還在将各式各樣的不鏽鋼制品送往五湖四海。
産地近、成品多、容易買到,而且又便宜,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不鏽鋼餐具會成為廣東人餐桌上的标配,又為何能和花短褲、人字拖一樣,高度融入廣東人的日常生活裡。
廣東人的生活哲學,生猛且務實
對那些在海外打拼生活的廣東遊子來說,一個不鏽鋼pang就是鄉愁的記憶。
有在英國留學的廣東人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感慨,自己在倫敦走了幾個街區、花上半天才買到一隻大小适中的不鏽鋼pang,用它裝上從超市裡買回來的海鲈,剛好能放進鍋裡。“海鲈配上姜蔥、料酒一起清蒸,等10分鐘出鍋之後再澆上蒸魚豉油,放在小房間的書桌上細細品嘗,吃上第一口瞬間就像回到了萬裡之外的家。”
海外廣東人的鄉愁,不鏽鋼pang算一個。/小紅書截圖
更有長期旅居海外的老廣們回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超市挑選不鏽鋼pang,将這份“鄉愁”帶出廣東、帶出國門,用它裝起七分熟的牛扒,端上西餐餐桌,在燭光中與紅酒交相輝映。
當然,廣東人的消毒碗櫃并非完全被不鏽鋼餐具占據。各種尺寸的陶瓷碟、搪瓷碟、玻璃碟、紫砂煲,甚至由密胺聚酯制成的碗和盆,都會高頻率地出現在廣東人的廚房裡和餐桌上。
廣東人最愛的煲仔飯,缺了陶瓷制成的瓦煲就沒了靈魂。/良豪 攝
當家裡的廚房不斷進階,總有那麼一些場景是不鏽鋼餐具不适用的。比如微波爐隻能用陶瓷碟或者标注“微波爐适用”的塑料容器,不鏽鋼碗碟放置在微波爐裡加熱會将微波反射,嚴重時會發生爆炸。
但用什麼樣的餐具盛菜,才不會影響廣東人吃得好不好。反倒是湯煲裡有多少靓料、蒸好的魚夠不夠生猛、白切雞有沒有雞味、菜心是增城出的還是從甯夏坐飛機來的,才是決定一頓飯成敗的關鍵。
廣東人對待美食的底氣,才不靠精美的餐具來支撐。/良豪 攝
餐具再怎樣精緻、花紋再怎樣複雜好看,也隻是一個餐具而已。廣東人對待美食的底氣,才不靠精美的餐具來支撐——這和夏天廣東人人均一對拖鞋出門遛彎,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
因為在氣定神閑、低調務實的廣東人眼裡,外表神馬都是浮雲,最重要的是性價比和實用。說到底,穿衣服是表面的,吃進肚子裡的才是自己的。
畢竟每天辛苦賺錢,不過就是為了吃得好。不鏽鋼也好,陶瓷也罷,能享受美食佳肴帶來的自洽松弛的煙火氣生活感,才是廣東人懂得“生猛且務實”生存的至高哲學。
“喂,今晚食咩?”/林澤君 攝
校對:賴曉妮,運營/排版:鹿子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