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宋潇 李佳雨 苟春 甯夏攝影報道
申遺成功時間:2017年10月
工程檔案:
甯夏引黃古灌區是我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灌溉曆史。現在的甯夏引黃古灌區範圍達8600平方公裡,引黃幹渠25條,總灌溉面積982萬畝。該灌溉工程遺産也是黃河流域主幹道上的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同時實現了甯夏回族自治區“世界遺産”零的突破。
一線探訪:
3月上旬,“塞上江南”的融冰才開始。在甯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大壩鎮韋橋村,村裡平整好的大片土地,正靜靜等待着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春灌。
青銅峽是黃河上遊最後一道峽谷,峽谷長10多公裡。自秦漢起,當地先民就在青銅峽谷鑿渠引水,十餘條引黃古渠系由青銅峽而發,密織如網,縱橫交錯,灌溉了廣闊土地,逐步發展形成現在的甯夏引黃古灌區。
黃河從韋橋村的東南方向經過,在村裡那些如血管般的渠道不斷延伸的過程中,“天下黃河富甯夏”得到生動體現。
被動适應自然的“改良”之路
韋橋村素有“漢唐古渠第一村”的美譽,漢延渠、唐徕渠、大清渠、惠農渠四大古渠穿境而過。
雖處于甯夏引黃古灌區的核心區,但這裡的農業生産條件并非一直得天獨厚。年長的村民告訴記者:“過去,周邊的鹽堿地比較多,很容易反堿(土壤底層的鹽分上升到地表)。”
專家表示,當地鹽堿地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
在雨量少、蒸發強的氣候條件下,甯夏引黃古灌區一帶的土壤自古就存在鹽堿化的現象;事實上,引黃古渠的作用之一就是通過引進黃河水來溶解、洗刷鹽堿,改良土壤。然而,由于過去部分區域大水漫灌、有灌無排,使地下水位升高,導緻鹽堿向表土積累,加劇土壤鹽堿化。
大壩鎮韋橋村村民袁東江
韋橋村也曾飽受鹽堿之苦。 “反堿後,農田地面表層覆蓋着一層白色的顆粒狀物質,人走在上面,會發出碎裂的聲音,等到播種時節,往往需要翻整幾遍,才能找到适合的土層。”韋橋村村民袁東江告訴記者。
據了解,韋橋村村民們從70年代開始大規模墾荒,并對原有的水利設施進行改造,采取渠灌溝排、井渠結合、暗管排水以及平整土地、定時耙地等方式,來逐步治理鹽堿地。這使得引黃古渠系統的效益發揮得更好了。
袁東江示範平時拉閘放水
“治理後的土地,農作物的産量明顯提高。”袁東江告訴記者,村裡種植的“黑美人”西瓜采用了大棚種植,産量和品質都很好。他說,土地能灌能排才能實現高産。
因此,在甯夏引黃古灌區,興修水利以利灌排是通用的做法。不少地方通過升級水利工程,将原來小而散的地塊變成了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連片高标準農田,成為名聲在外的美麗鄉村。
主動優化灌區的“改造”之路
随着歲月的變遷,黃河邊上現存的古渠,部分已經沖毀淤廢,有的經曆了重修合并,改了名稱,但大多數至今仍在發揮效用。
在甯夏引黃古灌區曆史超過100年的14條古渠中,青銅峽段就分布了12條。這些水利工程設施,在曆史長河中,不僅發揮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态等效益,還在當地水利開發建設史上,留下了值得記錄的一筆。
以唐徕渠改造的為例,它的渠道控水閘經曆了木閘堰、水泥漿砌石閘堰、鋼筋混凝土閘堰的演進;閘門控水方式也經曆了人工插木杠擋閘、人工啟閉木閘、自動遠程控制閘門再到測控一體化閘門的變化曆程。如今,甯夏引黃古灌區各支渠上的許多老式閘門都換成了現代化的智能閘門,整個灌溉渠系配水系統變得更加智能化。
據甯夏回族自治區渠首管理處大壩水利管理所副所長王樹華介紹,目前,灌區的灌溉工程已經全部被有壩引水工程取代,渠道工程全部采用閘門節制,經過系統改造,進一步擴展了灌溉範圍、提高了灌溉保證率。
青銅峽大壩
有壩引水的典範工程,當屬始建于1958年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工程建成後,把青銅峽段的黃河水位擡高了18米,原來在峽口引水的各大幹渠,一下子由無壩引水變成了有壩引水。而原來由黃河直接引水的唐徕渠、漢延渠、惠農渠、秦渠、漢渠等,改由從青銅峽庫區引水。
在灌區管理方面,機構設置、制度建設也更加科學和體系化。王樹華說,目前甯夏回族自治區對青銅峽灌區各條渠系的管理,分為水利廳、管理處、管理所和管理段4級,實施分層管理。灌區共設10個管理處,基本上每個渠道都有一個管理處,負責這條渠系的灌溉任務。
推進遺産保護的實踐之路
甯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漢武帝時“引川谷以灌田”,使大量“地固澤鹵”之地變為良田,甯夏地區也由遊牧經濟轉變為以灌溉農業為中心的農牧經濟。
“曆朝曆代,我們的先民都沒有放棄對黃河的引流和利用。”甯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博物館講解員譚炜告訴記者,漢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以梢料、葦、稭和土石分層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築物,可用于護岸、堵口和築壩等)、明代的石閘水則、清代的封表輪灌等一直沿用至今,成為豐富的水利文化遺産。
從韋橋村沿着109國道東向而行,就是人工堤壩、灌木組成的防護林帶,在其旁邊,擺放着大量造型奇特的混凝土防浪構件,“某種程度上,它和卷埽所起到的護岸、堵口的作用是相通的。”當地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17年10月,甯夏引黃古灌區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之後,針對遺産保護和利用的工作承前啟後,當地先是規劃建設甯夏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公園和展示中心,後又從自治區層面進行立法保護,于2020年7月審議通過《甯夏回族自治區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産保護條例》。
“現在的甯夏引黃古灌區是甯夏回族自治區自然條件最優越、人文資源最深厚、民生資源最富集的精華地帶。”甯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将大力挖掘傳承“塞上江南”悠久的曆史文化,加快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推動甯夏引黃古灌區“蝶變”,持續煥發新生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