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4月15日文章,原題:中華文化具有凝聚力,即使在美國 過去幾個月,我成了包馄饨的專家,還學會了其他幾樣中餐菜式。因為在紐約上州約120公裡遠的地方,我意外發現了一家漢語中心。
今年早些時候,一個朋友邀請我去那裡參加中國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說中心提供美食,随後我就難以自拔了。我同漢語中心100多名成員一起迎接兔年的到來,他們中許多是漢語學校學生的家人,現場所有人都對中華文化感興趣。一個由美國華人組成的小型管弦樂隊演奏了鄧麗君的經典曲目《月亮代表我的心》。參加活動後不久,我就報名參加了烹饪課,這裡的同學和我一樣,都想要學習并發揚中華文化。
漢語中心開設的課程吸引了退休人員、中餐愛好者以及想要學習日常漢語的華人和美籍華人配偶,還吸納了同我一樣不想抛棄本就有限的中文詞彙量或是失去同先輩聯系的華人。漢語中心成了不想讓孩子失去與家族史聯系的父母的非正式港灣。來自不同世代和民族的學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興趣。
要知道,分布在美國各地的漢語學校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美中文學校協會在41個州有超過300個成員學校。這些學校幫助我們傳承了先輩的遺産——禮教、音樂、節日、食譜和語言——讓我們繼往開來,書寫自己的曆史,還促進了發展的多元化。為延續文化的生命力,我們需要強化華裔美國人,更廣泛地說,是亞裔美國人的社會貢獻。它提醒我們,盡管政治上有分歧,對文化的熱愛也能夠讓我們團結起來。在中美關系僵化、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犯罪率不斷上升的今天,這是振奮人心的。
回到漢語學校,一幕幕場景激發了我作為初代華裔美國人成長中的美好回憶。小時候,我在學校時會和同學一起分享零食、下棋、在筆記本上畫小人,度過美好的時光。我的父母每個周末都會開車去唐人街,享受牛肉湯面、生鮮産品、榴蓮和李小龍的電影,主動重拾與中華文化的聯系。更難得的是,中華文化能夠跨越種族、民族、性别、年齡和宗教的差異,巴德音樂學院成立的美中音樂研習院就是很好的例子。(作者艾米·吳,華澤勳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