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除夕春節“喜相連” 100年中僅5次
水母網1月20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大寒。與之前不同的是,今年1月20日是大寒,1月21日是除夕,1月22日是春節,這三個日子“喜相連”。天文科普專家表示,在21世紀這100年中,這種巧合僅有5次。
大寒節氣最大的特點就是天氣寒冷、降水量小,一般大寒的時間是每年公曆的1月20日—21日,大寒一過,新一年的節氣就又輪回來了,正所謂冬去春來。我國古代将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态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大寒期間,冷空氣強盛,我國大部的地區,天氣依然寒冷。 另外,大寒在“四九”中占有6、7天 ,“冬九九歌”中唱道:“三九、四九凍死豬狗”,因此,可以預見大寒的時候天氣是很冷的,這個節氣中一定要多注意保暖,防止有凍傷的情況出現。梁朝崔靈恩撰《三禮義宗》雲:“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而作為臨近年關的節氣,大寒有很多習俗與春節有關,百姓開始忙着辭舊迎新,掃塵潔物,準備豐富多樣的年貨。人們送竈時,會在竈王爺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襪草。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開,塗在竈王爺的嘴上。在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有大寒吃糯米的風俗,這項習俗雖聽起來簡單,但卻包含着前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生活經驗,因為進人大寒天氣十分寒冷,糯米是熱量非常高的食物,有極佳的禦寒功效。
另外,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購買芝麻稭,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在除夕夜,人們将芝麻稭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這樣可以獲得一個好彩頭,也讓這個節日變得更有趣,節日的氛圍也更加濃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