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正文

沒輸!在中國,這隻狗狗依然能感染上億人

沒輸!在中國,這隻狗狗依然能感染上億人

01

一隻叫做“八公”的狗,每天送主人上班,接主人下班,十年來,風雨無阻。

它的故事曾感動全球上億人。

日版美版,我都看過了,說實話,這次去看中國版的《忠犬八公》,沒有太多期待,隻想隔空撸狗。

但意外的是,連紙巾都沒備夠的我,在影院遭遇了眼淚暴擊!

沒輸!在中國,這隻狗狗依然能感染上億人

02

人到中年的大學副教授陳敬修(馮小剛 飾),在某次下鄉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隻中華田園犬。

剛剛滿月的小萌狗,在車底探着腦袋,奶呼呼的叫,幾乎沒人能拒絕。

陳敬修用肉脯從車底把它誘出來,本想把它送回狗場,卻發現那裡早已成為廢墟。

妻子李佳珍(陳沖 飾)婚前就立下約定,家裡不許養狗,送狗無門的陳教授,隻能把狗藏在包裡,遮遮掩掩的帶回家。

但狗是活的,三下兩下就暴露了。

被發現偷偷養狗的陳敬修,隻能鄭重對妻子承諾,盡快為它找到一個好歸宿。

陳敬修為了給狗找新家,又是拍照,又是印廣告,下了一番大功夫。

但每次有人想來領養,陳敬修就冷着臉開始盤問人家的戶口家底,他否定了一家又一家,就這樣,狗狗一直沒找到合适的主人。

這當然可以理解為陳敬修的“有意為之”。畢竟,他看狗的眼神,比兒子還要親,抱起它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他再也不會把小狗送人了。

于是,家人也慢慢接受了狗狗, 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八筒。

陳敬修每天坐索道去上班,八筒送他到進站口。

等到下班時,狗狗又早早在那裡接着他,就這樣十年如一日。

但有一天,送陳敬修去上班的八筒,忽然不聽話的沖進了站台。

自那之後,陳敬修,永遠的走了。

家人開始各奔天涯,房子也拆了又建,隻有八筒,還留在那裡......

我們通常會認為,狗狗的意義,是陪伴。

但“八筒”狗生,在這個故事中,顯然已經超越了通俗的認知,它是陳教授一家的鏡子,也是日積月累的舊裂痕的修複劑。

在外人看來,陳家是人人羨慕的圓滿家庭。

丈夫是大學教授,有詩和遠方以及不錯的收入。妻子喜歡打麻将,開了個小賣鋪,每日守着小賣鋪從白天打到晚上。一兒一女,更是湊成了一個“好”字。

但一個屋檐下生活幾十年,怎麼會沒有磕磕絆絆?一鍋熱湯燒上幾十年,也難免會有降溫的那一天。

隻有陳敬修明白,他每天要面對的家庭是:兒子天天守着電腦,晝夜颠倒;女兒談了個對象,每天守着電話;妻子呢,天天守着麻将。

沒輸!在中國,這隻狗狗依然能感染上億人

雖然沒什麼吵鬧,但每個人都各忙各的,回到家連個陪自己看球的人都沒有。

隔閡與淡漠像一張生長迅速的網,在無形的時間中,越織越大,等到猛一擡頭,才歎氣“唉,已經解不開了”。

八筒沒有到來之前,陳家的生活已經太久沒有漣漪了。是八筒的到來,打破了死水一般的日子。

一向溫柔的妻子,發了大火,堅決要把狗送走。

但送着送着,事情就漸漸變了味道,從“鬼迷日眼”到“寬限一晚”,從随便送人再到仔細“審核”送養小狗的人家,李佳珍不僅親手給八筒做了第一根脖圈,還把它喜歡的那張八筒麻将牌,鑲在了上面。

妻子的接納,當然有八筒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映照出了陳敬修和李佳珍的感情,李佳珍喜歡八筒,最本質的原因還是愛屋及烏。

兒子日日埋頭寫代碼,準備有出息了去北京,老父親不想他遠走,故作冷漠、不理不問,但火車站上八筒單狗送别的場景,讓兒子明白,父親也來了,父親還是愛他的。

女兒談的對象他不喜歡,但從見面到拍全家福,再到辦酒席,身邊有一個八筒,就不至于太尴尬,就不至于把臉拉的那麼難看。

畢竟,大家都去關心女婿的時候,他都在忙着照顧狗。

而表面看上去最平和、最悠閑的一家之長陳敬修,其實是整部電影中最需要療愈的那個人。

在工作中,陳敬修有學識,有能力,但多少年了評不上一個正教授,回到家天天被妻子唠叨,和領導同事的關系,就像那包永遠也送不出去的豬肉脯一樣,開不了口。

在生活中,他努力扮演好中國式好父親,主動扛起家庭責任,對待子女嚴厲又沉默,想關心卻又笨拙的不知如何靠近,索性更加沉默。

而且,他是一個北京人,為了工作來到重慶,雖然娶妻生子有了家,但幾十年了依然不講重慶話、不吃辣椒、不吃折耳根。

和妻子為了養狗battle那場戲,一家四口三個人說重慶話,而他隻能故意在那裡裝作聽不懂打馬虎眼,好像初來乍到。

一張嘴,全是“你們重慶”,讓妻子都忍不住調侃他“狗都養熟了,人還這麼見外”。

他總是有意無意表現出格格不入,是因為從心理上,始終沒辦法完全融入這座城市。

但陳教授并非個例,也不是不愛這座城,他遛彎上班買份報紙,下班回家買份涼菜的惬意,早已經和這個城市的氣質融為一體。

第一次和未來女婿見面,一句“城口也能算是重慶吧”,早已把重慶人的樣子,拿捏的相當到位了。

他的不相容,是所有身在異鄉人逃不掉的痛——鄉愁,那是從心底生長出來的東西,時間越久,越壯大。但回不去的故鄉,除了默默說道别,隻能努力埋沒和遺忘。

人到中年,生命變得越發輕盈,也讓這個異鄉人有着更多不能為外人道的焦慮。

可以說,陳敬修是整個家裡,最孤獨的人。

八筒是陳敬修人到中年的一次叛逆,他堅持要“雄起”一次,留下這隻狗。

然後,我們就看到,陳敬修的臉上有了久違的笑容和孩子氣,他抱着八筒親親抱抱舉高高,一口一個兒子的叫着,還會不停的誇“咱們漂亮着呢”。

鄰居見到都要驚訝一句“原來陳教授這麼活潑啊!”

陳敬修一家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父親雖然話不多,但卻是妻子和女兒的中心,父親的心情,往往影響着全家人。

可以說,八筒的到來,給了陳敬修,給了整個家庭一個重新粘合、煥發生機的機會。

03

中國版的《忠犬八公》,狗狗依舊是主角,但在強烈的地域化碰撞下,已經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重慶生活過十年的我,忍不住對電影中的重慶特色表白。

露天麻将、泡菜壇子、涼蝦、路邊的涼拌小菜、青石闆路、過江索道、重慶嬢嬢的紅色燙發頭(重慶的中老年人,真的很喜歡小卷燙發,紅色黃色是最常見的)、夏季濕了半個胸口的T恤、城口的臘肉、蜿蜒的小巷、蘇聯式建築的重慶大學教學樓、以及地道的方言……讓整座城市的氣質,躍然銀幕。

而且,有些情節,是隻有在重慶,才會發生的。

比如:陳敬修需要坐着索道去上班,重慶地勢複雜,但重慶人的智慧和膽識可不小,于是就有了這種極其刺激的過江方式。

李佳珍在竈台邊忙着做飯,陳敬修就趁她低頭的時候,在小賣鋪偷偷把火腿腸喂給八筒,兩個這麼近的房間,要想互相看到,隻有在地勢高低不平的山城才會發生,一座大樓從前面看是一層,從後面看是四層,并不稀奇;

沒輸!在中國,這隻狗狗依然能感染上億人

陳敬修帶八筒在樹下埋骨頭,可是後來大樹就被長江淹了。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重慶全境,重慶部分地區每年都被淹,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陳敬修去考察的前一晚,李佳珍做了一桌菜,兩人吃到實在吃不下,陳敬修就讓李佳珍把兩塊燒白留下,等他三天回來後下面吃。

重慶人喜歡做菜,但并不意味着他們喜歡浪費,一桌菜往往是精打細算,上一頓吃了肉,下一頓就用菜底或者湯下面,而重油重辣的菜不容易變味,被老一輩的父母,一放好多天,也是常有的事。

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忠犬八公》不是把地方特色融進故事情節,而是用地道的故事情節,順便帶出了濃郁地、充滿着煙火氣息的地域特色。

八筒的故事,好像從萌芽出來的那一刻,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的。

在這裡還特别想提一下陳沖,上海人說一口流利的重慶話,連重慶女人身上那種愛美、表面厲害實則傳統的氣質,都演繹的特别到位,完全被帶入了。

04

電影中,不管是城市,還是陳家人,一直都在經曆着變化。

八筒作為陳家的小兒子,是陳敬修最後時光的陪伴者,他們一起經曆了很多重要時刻。

兒子外出工作,女兒結婚嫁人,一家四口的餐桌,最後隻剩下夫妻兩個人和八筒。

熱熱鬧鬧的四口之家,開始越來越安靜。

但好在有八筒,他陪陳敬修拍照、看球、兜風,聽李佳珍唠叨、炒菜。

陳敬修每天讓八筒送回來的報紙,不止是給了八筒一個回家的理由,更讓成為夫妻兩人會心一笑的小默契——一份報紙,讓妻子知道,陳敬修已經去上班了。

直到陳敬修去世,八筒的家,也開始風雨飄搖,最終淪為一隻流浪狗。

人懂得慢慢去道别,去釋放傷痛,去遺忘,但八筒不懂。

他依然一次次扒開窗戶、推開門,跑過青苔綠綠的石階、氤氲杳杳的江水、跑過大雨滂沱、漫漫長夜和時光匆匆。

一刻都不能遺忘的,注視着索道廳的大門口。

熱了下雨了它不動、餓了它不走,有小孩子拿水槍欺負它,它也不在乎。

它在原地等啊等,等到報亭大爺變老、棒棒男回老家開水果店、索道站關停,等到自己也變成了胡渣拉碴的老狗,也還是充滿了期待。

如果陳敬修會出現,它一定會像原來一樣熱情,激動地撲過去抱住他。

陳敬修走了,但八筒的記憶,永遠地停留在了時光裡。

它在車站等待,繼續送報紙“回家”,在路邊吹風,甚至看球......除了沒有主人,主人生前和它一起做的事,它都記得。

印象很深的一個鏡頭,挖掘機在夜晚推平了他們曾經的家,八筒站在一塊高地上,看着這一切。

它知道家被拆了嗎?它當然看到了,但它依然要回去,在破牆爛瓦的碎片中、小熊貓和小鈴铛的旁邊蜷縮下來。

狗和人最大的區别就在于,狗不懂永遠,但永遠就是它的标尺。而人總是在承諾永遠,卻沒有一件能實現。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習慣了輕易說分手,習慣了“認清當下,看理想擦身而過”,習慣了“愛的少一點”“愛的淡一點”,說一生一世,說白頭偕老,已經成了當代年輕人最夢幻的童話故事。

但八筒的愛,讓我忍不住去相信,人世間有一種愛可以沒有條件,永恒不變,地久天長。

《忠犬八公》是一顆催淚彈,我在影院哭慘了,它是一個關于狗狗的故事,更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

我特别建議你約上心底最珍貴的那個人,去影院狠狠感受一場愛的暴擊,讓“愛的濃一點”“愛的久一點”這件事,也發生在我們身上吧!

杉姐,影評人、編劇、導演、教師小姐姐一枚。

《導演請指教》薦影團嘉賓;

中宣部原動力漫畫《我是人才》編劇;

微博、豆瓣電影、搜狐、愛奇藝,認證影人;

作品散見《幕味兒》《豆瓣電影》《第十放映室》《電影爛番茄》《武志紅》《遇見張小娴》《外灘The bund》《灼見》《大象點映》《獨立魚》《伊姐看電影》《世界華人周刊》等公号。

轉載美三代 點贊富一生!給個贊+轉發鼓勵下我吧~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