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震驚!辨經針灸治療面癱有奇效

9月3日●天津]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刺法”天津開課啦 —國醫薪火傳承系列課←點擊查看

導讀

都說針灸治面癱是優勢,針灸教材上也講了,但臨床中不一定好用。而網上相關的經驗五花八門,不知該信誰的?這裡,王老師會告訴你:怎麼治面癱?為什麼這麼治?

病案

李某,男,68歲,2009年12月3日初診。

主訴:左面麻痹6天。

症候:初起左項(太陽經)僵硬,繼則左目不适,流淚,再而左面部麻痹,左側項、颌、目下及耳痛,面麻木。左目閉合不全,額紋變淺,鼓腮不能,口向右歪。苔白膩而滑。脈右弦滑,左沉滑。餘正常。

經絡診察:太陽經、手太陰經、手陽明經異常。

辨經:病在太陽經、陽明經。

選經:太陽經、陽明經。

選穴:至陰(放血),針刺左側的天柱、通天、腕骨、合谷、偏曆諸穴。

二診:

頭痛、流淚已輕。唯頭頂、面頰、下颌脹木感。左少澤放血,針左天柱、左合谷、左養老、左足三裡。

三診:

病在太陽經、少陽經。雙少澤、關沖放血12滴。針左完骨、左攢竹、左偏曆、左足三裡、左手三裡。

四診:

陣發性左側太陽穴痛,雙面頰麻木,左足趾麻。針風池、手足三裡、玉枕、天柱、承漿、左鼻窦上、内陸倉透頰車、偏曆。

五診:

左側頭仍陣發性脹痛,餘症已減。同前診方案,減風池、左偏曆,加至陰、左溫溜、左大迎。

六診至十診:

面麻已明顯好轉。配穴基本相同,以天柱、四關為主穴。随症有加減。

療效:

經10次針灸治療痊愈。

醫案解讀

患者以前曾得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口僻),經治療痊愈。今年又患此病,但出現在面部另一側。遇到面癱患者,要先了解具體病情和病史,然後仔細觀察癱瘓部位,比較患側和健側。

要求患者:①皺眉,觀察兩眉之間的皺紋;②擡眉,觀察前額皺紋;③閉目,觀察是否可閉目和眼睛的皺紋;④聳鼻,觀察鼻唇溝;⑤撅嘴,觀察口唇溝,口的歪斜程度;⑥鼓氣,觀察鼻唇溝歪斜的程度;⑦閉嘴,觀察是否漏氣。患側一般無皺紋或皺紋不明顯。觀察皺紋可幫助醫生了解治療過程中的進展情況。因此每次治療前先察皺紋,記錄是否有變化。9月17日湖南新型膏藥、液體膏藥、三伏貼、乳膏劑及美容塗膜劑制作培訓班←點擊查看

本案進行經絡診察以患側的經絡為主。但需檢查雙側經絡才可以幫助準确辨經。重點要檢查頭項的經絡,尤其是乳突部是否疼痛或手下是否有異常感。乳突疼痛最常見于天柱、風池、完骨等腧穴,但也能在玉枕、腦空、瘈脈、風府、大椎等處出現,必須仔細觸摸,若發現異常疼痛,則先針這些部位的腧穴,而不針面部的穴位。乳突炎性疼痛緩解之後再治面癱後遺症。此患者左天柱異常,說明仍在急性期。

在經絡診察中發現太陽經和陽明經異常。太陽經主開,主一身之表,承接化解寒邪。此患者由于疲勞過度,太陽經陽氣虛,風寒邪侵入,寒邪凝滞,太陽經不暢導緻口僻、頭項痛、耳痛等症。陽明經循行于面部,陽明經筋的松弛與口僻有直接聯系(口眼歪斜)。《靈樞·經筋》寫道:“足陽明經筋:足陽明之筋……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其病:卒口僻(口角歪斜),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陽明經主阖,外邪先侵入太陽經,繼則導緻陽明經的郁熱于内,引起口僻症狀。

患者的太陽經和陽明經異常,取腕骨和合谷可促進兩條經絡的原氣運行,溫陽解表、疏通本經。腕骨穴位可變動,因此要仔細觸摸。腕骨為手太陽經的原穴,可溫陽益氣,可治與太陽經有關的面神經麻痹症狀。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陽明經在三陽主阖,多氣多血,行氣作用強,它的作用較廣,能溫陽解表,溫陽益氣。配偏曆可把本經的原氣宣發于本經的絡脈,通達到更廣泛的部位。

二診耳痛、項痛、頭痛等急性症狀已減輕但仍未痊愈,故在井穴少澤放血。患者亦有頭脹木,乳突部仍有炎症,則取天柱加玉枕散太陽風邪,升陽氣。養老為手太陽經的郄穴,能調節本經經氣,可清頭明目,治項背痛。

三診之後急性症狀基本減輕。面麻、乳突部炎症亦減輕,則可取面部腧穴。局部選穴以皺紋檢查與其他症狀決定。先治療最明顯和較重的後遺症,先取鼻窦上(治鼻窦旁麻)、承漿(治口歪斜)、内陸倉透頰車。重新察經絡,三陽經皆異常。配合谷、溫溜、天柱、腕骨、束骨、太沖治療,太沖為足厥陰經的原穴,厥陰經在三陰主阖,主陰血,可使全身氣血輸布開,從而調理經絡,治血虛導緻的面麻、手指麻。十診之後,症狀消失,笑容自然。(編者按:因篇幅所限,原文所附其他3個病案略)

針灸治療面癱的體會

本文4位患者都有周圍神經面癱,但病因、發病的時間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不同。第一例李某的病以太陽經為主伴陽明經異常;第二例徐某以少陽經和陽明經異常為主,而且是由于帶狀疱疹導緻的;第三例金某以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異常為主;第四例王某以陽明經、少陽經異常為主,累及厥陰經。這說明經絡診察非常重要。9月14日南京靜脈曲張專病專治學習班通知←點擊查看

第一,病變早期,患部準确的辨經選經是治療關鍵。

在發病前期,有乳突部疼痛時,應仔細察乳突部的經絡。若太陽經異常,一般天柱穴有異常反應,玉枕穴也偶有反應。若患者太陽經并少陽經異常,必須仔細察乳突部的太陽經與少陽經,比較兩條經的異常,完骨、風池、天柱、瘈脈、玉枕或腦空是否有異常;個别在督脈的風府、大椎會有反應,都要仔細摸。

治療急性乳突炎症時以患側乳突部的腧穴為主,禁用面部腧穴。也可考慮在太陽經井穴放血,引陽通絡。若有虛象可加患側太陽經的原穴,為溫補解表。若有異常反應可考慮取太陽經頭頂部腧穴,取患側通天、曲差等。由于屬風寒引發的病,則可加灸大椎,散寒解表。炎症消失或減輕之後可取面部腧穴。

乳突部是面神經核的起點。面神經核由于受風寒或風熱後導緻發炎,說明有充血。很多慢性面神經麻痹的後遺症是由于接診醫生忽視乳突發炎情況,造成面神經的營養障礙,使面神經核發生變性,從而導緻面神經不可恢複。乳突部的疼痛對醫生認識面神經麻痹的病機,特别是對早期病機的認識有很大幫助。

因此面神經麻痹早期要充分注意乳突部位發炎的存在和消失,發病時間越短恢複時間越快。發病時間越長,恢複越困難。先治急性炎症,供應面神經營養;當疼痛消失或緩解,可以取局部穴位。不要急于在局部取穴治療。

第二,對面神經麻痹的認識不要局限在陽明經,要區分病因、病機和治療時期(時機)。

面神經麻痹一般分兩大類。

1.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屬腦血管病、腦出血、偏癱之類的病。腦血管病獲得控制或好轉以後能自我恢複,可取通裡、照海,通腦絡。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針灸醫生常見的屬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大約占95%以上。

病因基本分兩種:風寒和風熱。一種是在疲勞狀态下受到風寒而發病,另外一種由感受風熱導緻。

在治療時先要細緻診察經絡,為辨經,為确認病位、病機提供重要依據。也要分早期或恢複期。“急則治其标”,由于早期邪重, 應該先祛邪——散寒或清熱;早期先治乳突部疼痛。恢複期乳突部疼痛消失以後可治局部面神經麻痹。

風寒外邪大多侵襲太陽經,與太陽經的走向和屬性有關。太陽主開,主一身之表,能承接六氣的刺激,化解和防止寒邪的侵襲。太陽經若陽虛,不能固表,易受風寒,寒邪凝固本經之氣血,則導緻頭痛、面癱。風寒型面神經麻痹能牽連少陽經。當太陽經閉結之後少陽經的疏洩能力也易減弱,病變部位仍在太陽經,因此必須保護此經,防止複感外邪。9月15日龍氏正骨(治脊療法)手法複位精講班(廣州站)←點擊查看

風熱導緻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常為病毒感染,以陽明經為主。風熱之毒引發陽明經熱郁于内,但亦能包括少陽經、太陽經異常。早期有患側乳突脹痛,故取患側反應最敏感的腧穴,如天柱、風池、玉枕、腦空等。早期禁針面部,但可淺刺額部腧穴,如患側頭維、颔厭等。早期也可考慮在患側商陽放血以清熱解毒,針患側合谷、曲池、足三裡。患側足三裡也可施血罐。恢複期以取面部腧穴為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