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漢國
永興元年(304年),劉淵遷都于左國城,并在左國城南郊築壇祭告天地,即漢王位。
劉淵以劉氏後裔自居,祖述漢朝,下令說:“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順應天意,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以明德繼承帝業,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國地超過唐堯之時。中宗孝宣皇帝招募賢良,多士盈朝。以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傳國年代倍于夏商,承襲世代超過姬氏。而元帝成帝多災多難,哀帝平帝在位日短,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複鴻基,繼漢室受天命,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複明,神器幽而複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相繼重振祖業,炎光再闡。自和帝安帝之後,皇綱日漸頹敗,國運艱難,國統頻絕。黃巾海沸于九州,群閹毒流于四海,董卓乘機專權,曹操父子兇逆相繼。故孝愍帝委棄萬國,昭烈帝流亡岷蜀,期望否極泰來,旋轸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後主窘迫受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于茲四十年矣。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叠相殘滅。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承蒙群公所推,繼承複興三祖之業。自知懦弱愚昧,是故誠惶誠恐。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自當嘗膽栖冰,勉從群議。”在這篇檄文中,劉淵利用人心思漢的情結,以劉邦嫡系子孫自居,而絲毫沒提及自己真正的匈奴祖先。這說明他的眼光并不僅僅是中興匈奴,而是要争取漢人,推翻司馬氏統治,進而統一中原。
為收買人心,劉淵在匈奴五部宣布大赦,并改元元熙。追尊安樂公劉禅為孝懷皇帝,以漢高祖、世祖、昭烈為三祖,太宗、世宗、中宗、顯宗、肅宗為五宗,作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後。以左賢王劉宣為丞相,崔遊為禦史大夫,左于陸王宏為太尉,範隆為大鴻胪,朱紀為太常,上黨唯懿之、匈奴後部人陳元達皆為黃門郎,族子劉曜為建武将軍。
既然劉淵公開打出反晉旗号,據并州一隅之地建立政權,與西晉王朝分庭抗禮,故并州刺史司馬騰立即派将軍聶玄征讨劉淵。兩軍戰于大陵(今山西交城東南),結果聶玄大敗。司馬騰聞訊大驚失色,慌忙帶領二萬餘戶逃離并州。劉淵派遣建武将軍、族子劉曜攻下了太原(太原市南)、中都(山西榆次)、屯留(山西屯留南)、炫氏(山西高平)、長子(山西長子)等軍事要鎮,控制了晉東南地區。永興二年(305),司馬騰又派遣司馬瑜、周良、石鮮等率兵讨淵,屯軍于離石汾城。劉淵命令武牙将軍劉欽等率六軍進攻司馬瑜,凡四戰,皆勝,司馬瑜等落荒而去。
在八王之亂中最後勝出的東海王司馬越為擴充勢力,任命劉琨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軍,領護匈奴中郎将,據太原古城抵禦匈奴。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少年時即有“俊朗”之美譽,以雄豪著名。劉琨不同于司馬騰,具有一定的謀略。他曾經助東海王司馬越消滅了司馬颙、司馬穎,在八王之亂中最後勝出。劉琨到任伊始,即以州治晉陽(山西太原西南)為據點,撫循勞徕,甚得人心。劉琨還派人離間劉淵與其統屬的其他少數族之間的關系,使得叛劉淵附晉的“雜虜”達萬分落。劉琨的活動,對劉淵構成重大威脅。劉淵遂委任前将軍劉景為使持節、征讨大都督、大将軍,攻擊劉琨于版橋,結果反為劉琨所敗。劉琨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并州的政治、軍事地位。
面對劉琨的威脅,侍中劉殷、王育進谏劉淵說:“殿下自起兵以來,已近一年,而仍居偏方,王威未能振作。望能命衆将四出,擇機決戰,滅劉琨,定河東,建帝号,率軍南征,攻克長安以為都城,以關中之衆席卷洛陽。果能如此,成高皇帝(劉邦)的大業,易如反掌罷了。”劉淵大喜,說:“正合我意!”于是在永嘉二年(308)正月,他遣撫軍将軍劉聰等十将南據太行,輔漢将軍石勒等十将東下趙瑰,将軍事活動擴大到西晉王朝的腹地——中原地區。
随着劉淵影響的擴大,其他反晉勢力先後依附于其麾下。上郡四部鮮卑陸逐延、氏酋單征,以及叱咤風雲于青徐充豫等州、給予西晉王朝以沉重打擊的東萊王彌,都稱臣于劉淵。劉淵均署其官爵,委以重任。
王彌與劉淵是舊相識,當王彌歸附時,劉淵特地派侍中、禦史大夫呼延翼郊迎,緻書王彌說:“因将軍有不世之功,超時之德,所以隆重迎接。渴望将軍之至,我将親自到将軍下榻的館舍,拂席塵,洗酒爵,敬待将軍。”後兩人會面,王彌勸劉淵稱帝,劉淵十分高興,說,“我原以為将軍不過是悍勇武将,今日方知将軍有勇有謀,堪稱孔明。我得将軍,如魚得水!”于是任命王彌為司隸校尉,加侍中,特進。後又進彌征東大将軍,封東萊公,負責東線戰事。
在劉淵的指揮下,漢國政權在對晉的戰争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永嘉二年三月,劉淵占領了汲郡(河南衛輝),控制了頓丘、河内陸區。七月,劉淵進據河東地區,攻克蒲坂(山西永濟西)、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并将漢國都城由離石南遷至蒲子(山西隰縣)。劉淵兵鋒所及的河東、平陽二郡的諸縣壘壁望風而降。在并州,劉淵亦控制了除州治晉陽以外的諸郡。九月,劉淵又遣王彌、石勒進攻邺城(今河北臨漳縣),魏郡太守和郁棄城敗走。
為了進一步提高漢國政權的政治影響,加強自身的政治權力,永嘉二年十月,劉淵在蒲子即皇帝位,國号仍稱漢,改元永鳳。任命其子劉和為大将軍,劉聰為車騎大将軍,族子劉曜為龍骧大将軍。仿東漢制,設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又仿晉制,宗室以親疏為等,悉封郡縣王,異姓以勳謀為差,皆封郡縣公侯。不久,遷都平陽,改元河瑞。
上一篇
秦朝官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