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閱讀曆史,我們才可以擁有生存的智慧

智慧啟引:『曆史之所以被人重視,因為人們從中可以得到智慧。最明智、也最省事的辦法就是直接閱讀《左傳》《國語》《史記》《資治通鑒》。在古代,十幾歲的孩子就可以閱讀這樣的著作,不是說,今天的人比古人聰明百倍嗎,怎麼就不能讀?』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大學要淘汰就業率低的專業。針對這一消息,上海師範大學青年學院青少系主任黃洪基教授提供了一條信息:

華東師範大學與紐約大學籌建第一所中外合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過程中,中方希望開設金融、法學等熱門專業,美方堅持要開設曆史、哲學等學科。黃教授評論說,紐約大學是為華爾街服務的,但他們依然認為曆史是如此重要——是西方大學學科的基石。

我相信,中國的學生、家長,大學的老師與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門決策者,對此肯定有點吃驚。盡管中國文化傳統一向十分重視曆史,但今天,幾乎所有人都不覺得曆史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

這首先是因為,經過大半個世紀的觀念和政治沖擊,中國人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徹底的物質主義族群。人們判斷一個東西價值高低的唯一标準是實惠、實用,也即能夠帶來物質性好處的能力,其影響極為深遠。

學生、家長不重視曆史,乃是因為大家覺得,學習曆史無助于找到好工作。工商管理、法律、會計等課程才可以找到好工作,曆史太不實用。是的,實用幾乎是學生和家長判斷專業好壞的唯一标準。

領導們不重視曆史,同樣是因為物質主義。20世紀50年代的院系合并就是出于實用主義考慮,曾經很不錯的綜合性大學被拆散成為一所所專科性大學,大量所謂無用專業被裁撤,留下的是一些據說有用的工科、農科等專業。不過,曆史學科當時倒是很受重視,因為它同樣有實用功能:具有意識形态功能。然而,80年代之後,曆史學的這一功能衰竭,于是,曆史學就被抛棄到一邊了。

美國大學重視曆史的帖子發出後,立刻有朋友提出一個問題:中美兩國不具有可比性。美國大學生研讀曆史,因為他們的曆史很真實,也很有趣,且能夠帶來智慧。中國的曆史課卻不具有這樣的效果。

這确實是曆史課遭到普遍忽視的一大根源。幾千年來,曆史之所以被人重視,因為人們從中可以得到智慧。

研讀《尚書》,可以理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聖先王的治國智慧;

《左傳》《國語》向人們呈現了古典君子文明高雅的生活方式,《國語》簡直就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君子教科書;

閱讀《史記》,可對華夏文明生成的過程,對周秦之變,有一個準确把握。讀者也可深入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心靈,從中體驗人性之複雜,人生之豐富。

讀《漢書》,則可以對秦漢之際的制度變革有一個全面理解。

《資治通鑒》通過一個個曆史事件,揭示了人與制度間的複雜互動關系,揭示了人在多變甚至殘酷的曆史過程中,高貴而優雅地生存的智慧。

這樣的智慧被20世紀的現代曆史學驅除了。曆史學本來是追求智慧的人文之學,現代曆史學卻強努着要成為科學。

有一些曆史學家忙着考證曆史事件之“真相”,為此撰寫一篇一篇論文。他們從事曆史研究,隻追求所謂真相,而拒絕闡明意義。另外一些曆史學家則是在假裝研究曆史、寫作曆史,其實是在借曆史寫作宣傳小冊子,哪怕裝出大部頭的樣子,其一切論述就是為了證明那幾條幹巴巴的教條。

這樣的曆史,人們不可能喜歡讀。要讓大學生喜歡曆史,學界就必須改弦更張,提供真實而又有趣的曆史作品,就要恢複曆史學的傳統叙事方式,講故事,講人物,追求意義,追求“鑒”之智慧。

讀者從中可以把握曆史之大勢,可以獲得人生之智慧。在這樣的作品沒有被生産出之前,最明智、也最省事的辦法就是輔導大學生們直接閱讀《左傳》《國語》《史記》《資治通鑒》。在古代,十幾歲的孩子就可以閱讀這樣的著作,不是說,今天的人比古人聰明百倍嗎,怎麼就不能讀?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