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中秋将至,就來唠唠中秋。我們現代人如今都過的中秋節,其實已經延續數千年了。在早前,也就是封建迷信傳說較多的時候,那時候的月亮被認為是邪惡的星星,于是為了消災祈福就産生了祭拜月亮的傳統——後來這個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了中秋拜月的習俗。

關于中秋,這一詞語最早出現于《禮記》之中即:“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因為中秋節在八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又被稱之為仲秋,而這一天的月亮一般特别的圓滿,因此又被稱之為團圓節。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雖說它是在北宋才被完完全全的盛行,被所有人承認是為普天同慶的官方節日,但其實它作為一個值得慶祝節日早在唐朝就應該是有了,雖說在當時地位不可與中元節相提并論,但是規模依舊還算是有,上到皇帝,下到文人其實都與其有密切聯系。

比如清代《淵鑒類函》引《唐太宗記》有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從這可以看,唐太宗時就過中秋了;又比如當時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杜甫等人都有詩作慶祝中秋,劉禹錫有《八月十五夜觀月》,而杜甫有《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據粗略統計,以中秋為主題的詩在當時足足有上百首。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皇帝是當時大唐至高無上的存在,而詩人是當時社會的主心風骨,他們往往是可以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可以證明在當時,也就是在唐代,中秋節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即便它可能遠遠是沒有宋代那麼世俗化。因此,本文就來詳細說說唐代的中秋節。

一、以賞月為載體的文化活動

在唐朝時期,文化空前繁榮,唐代的中秋節自然是以文化活動為主,而他們的文化活動一般是以月亮為載體,寄托情感,所以賞月這個活動是當時必不可少的。

其實總的來說,唐代的賞月要比其之後朝代的賞月要更為純粹一些。為何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唐代賞月是文人們單純的欣賞月的自然美,然後有感而發,吟詩作對,相互讨論文學。而宋開始的賞月由于世俗化的影響,就很容易參雜一些其他情感,比如普通人賞月随便看看的因素多些,又比如商人賞月可能是打着商業目的,出于商業化考慮。總之,單論賞月還是唐代來的更為純粹一些。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而且唐代的賞月,不像我們如今随便在家裡擺個香案,坐在家門口或者天台上就開始賞,它特别有“儀式感”。我為何說其有“儀式感”呢?這是因為它賞月的地方相當講究,是要仔細找的,找一個能夠最為貼近自然,貼近月亮的地方(這裡的貼近月亮,不單是實際貼近,還包括心理上更好感受月亮的存在)。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曾為找地方賞月,一度打算大規模修建望月台,隻不過不久爆發安史之亂就擱置了。

有人或許會說,李隆基是皇帝,他的生活一貫講究奢靡一些,大規模修個望月台也屬正常情況,這個例子不能當作當時講究的完美論證。那好,我們來看看其他,拿當時的晚唐文人許渾來說,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鶴林寺中秋夜玩月》,從詩名中不難看出賞月是在寺廟中。為何寺廟呢?毫無疑問,寺廟安靜,貼近自然,對文人來說更有那種想要的靜谧之感。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不過寺廟雖好,但很多寺廟并不是當時最佳的賞月之地。在當時要論最佳,當屬杭州靈隐寺,因為它不僅本身就是寺廟,還有具有不小名氣這個天然優勢——雖然它是在宋發光發熱,但其實在唐之前的五代時期吳越王重修之後,就已經有不錯名頭了。

而除了這兩個因素,在靈隐寺中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桂樹多,桂樹與月亮一樣也是中秋的一個特色,都是有典故的,而文人遇到有象征性質的桂樹,往往也是能激發出内心那股最為純粹的創作欲的。初唐詩人宋之問,晚唐詩人白居易,都曾于靈隐寺賞月寫詩。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二、以吃食遊玩為依托的娛樂活動

雖然在唐代文人對于中秋,多寄托在賞月之上,甚至有的賞月到了癡迷階段。但中秋有一天之長,而月亮隻會存在于晚上,賞月也不可能一直在賞,所以該賞月的時候會好好賞,其他時候會輔助于一些其他的娛樂活動。

首先自然是吃食。中秋節處于秋季時分,是屬一個瓜果豐收的季節,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唐代,豐收代表着一年辛苦勞作獲得成功,在這個季節能夠令人們最為真切的感受到收獲喜悅,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人們的心情卻是火熱的。

是豐收之際,人們又心情火熱,毫無疑問這讓他們的慶祝中秋會更加的有激情,也就會擺弄很多的吃食,當時的吃食有很多,不過主要以玩月羹為主,這些多以桂圓、蓮子所制成。輔助一些桂花糕,桂花酒。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而在現代出土的一副唐代壁畫上,我們還能夠看到唐朝人除了喜歡吃胡餅之外,還有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甜品之類的餅食。因此,可以看出當時的餅食相當的流行,中秋節吃餅食自然也是會有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雖然也會有食餅食的習慣,但在唐代并沒有月餅這個稱呼,這個稱呼在宋才開始有,然後普及流行。在有唐一代,我們可以說其有月餅之實,但無月餅之名。

接着再來說遊玩,在當時遊玩最為出名的活動之一要屬就是玩花燈,雖然由于世俗化程度不如宋代,因此唐代在花燈的數量、種類、規模都無法與宋相提并論。但即便如此,花燈依舊有不少,比如棱角燈、禮花燈等等,依舊是十分的絢麗奪目。

而除了花燈,還有就是在南方的觀潮了。當時到了中秋節,大批人會去參與觀潮,在那個時候觀潮最多的地方當屬浙江一帶的錢塘江,畢竟是在那能看見最為有特色的潮水,因此在中秋時日很多人不遠萬裡前往觀潮。白居易也曾在中秋節時日,前往過錢塘江觀潮,并寫下了名詩《潮》。因此,從這個方面來看,中秋最為惬意的要屬一些沿海地區比如浙江等地的人們,因為他們可以近距離無壓力的觀潮,在中秋他們往往一邊提着花燈吃中秋月食,一邊觀潮。

唐代中秋怎麼過?以參與文娛活動為主,賞月、吃食與遊玩一個不少

總結

說了這麼多唐代的中秋,我們再回歸現實,再啰嗦啰嗦如今現代化的中秋節。其實相比于古人對于中秋節的重視,現在的我們顯然是比不上的。拿唐代中秋節來說,它僅僅是興起不久,并沒有像宋乃至之後那樣達到鼎盛,但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其中濃郁的節日氣味。

中秋節随着曆史的變遷,慢慢的在後來是帶有團圓意味的。也就是在如今來說,團圓即中秋,家人能夠團聚才是一個真正的中秋節,但即便是如此簡單,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其實我們仔細想下,在如今,在不遠的後幾天,選擇在中秋節這一天回到自己的家中和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餅喝茶聊聊天,對自己,對家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再啰嗦最後一句,對于有些老人來說,中秋節或許已經是過一個少一個了。

參考文獻:《禮記》、《淵鑒類函》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