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知足者自得其樂,能忍者寵辱不驚

心悅則覺物美,心悲則感事哀。

人能夠遏制住自己的欲望,就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導讀:“知足者不辱,能忍者自安”,對于人生的大格局你怎麼看?

幸福從來不是外在條件的堆砌,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知足自安是人生的大格局,“知足者”努力過好自已的日子,不貪不索自得其樂。

“能忍”也并非忍讓之意,更不是讓人忍氣吞聲,長時間壓抑負面情緒隻會讓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處境,而是面對外界的風吹雨打依舊能夠保持心如止水、安心自在。

知足者自得其樂

古人雲:“知足者不辱”,所謂知足者,是對客觀環境和現實條件知足,同時懂得感恩、珍惜當下已經擁有的幸福,但和想擁有更多、想追求更多并不矛盾。

知足常樂從來不是不思進取的代名詞,一個人常常感到知足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追求目标的動力,而僅僅是在他的追求得不到回報或者回報達不到預期時,不至于讓自己陷入痛苦罷了,并不會阻礙他前進的步伐。

換句話說,知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敗的成本,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恰恰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保險機制,而且能夠讓人更加專注于努力的過程而非焦慮于結果。

《菜根譚》裡說:“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大緻意思是容易對生活感到滿足的人會像神仙一樣快樂,而對生活不滿足的人永遠無法逃出欲望的困境。

前段時間一個短視頻刷爆了網絡,視頻裡一位頭戴黃色安全帽、身穿灰色建築工服的男人在夜幕裡蹦蹦跳跳,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地往前走。

他心裡可能在想:今天又是開心的一天呀,好不容易忙完工作,終于可以回家洗個熱水澡,睡個好覺啦。

生活露出了兇狠的獠牙,他卻用可愛的舞蹈來應答,不得不說,幸福生活的标配其實很簡單,就是知足二字,但同時又應該兼有知不足,不足的對象是自己的努力和進步。

因此知足又知不足才是最好的生活狀态,才是一個人大格局的彰顯。

能忍者寵辱不驚

學會忍耐是父母最早教給我的東西,雖然我領悟得很晚,但我認為忍耐就是一顆樹在地下生長的根,這種根在地下延伸很深,一層又一層的交叉,可以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如果我們期望不用忍耐就能夠完成偉大的事業,那就像一顆不想要層層交叉的樹根而又想得到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樣諷刺。

正所謂:“能忍者自安”,能忍者之所以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寵辱不驚,關鍵就是将目光專注于自身,絲毫不受外界的幹擾,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認為值得追求的東西。

而要真正做到寵辱不驚,最徹底的辦法就是放下對外在利益的執着,做自己認為正确的事。

人們之所以會在乎寵辱,或者說過分在意别人的言語,本質上還是因為他人的評價會影響到自己的外在利益,就像是受表揚的小朋友會有糖吃,而被批評的小朋友回家會被打屁股。

心中徹底放下了對外在利益的執着,我們就會發現外在的寵辱不會對自己産生實質性的影響,更不會因此而心生波瀾。

當你因為自己的成就得到别人的褒獎,你不會感到沾沾自喜,因為你知道這是自己付出努力應有的回報。

當你因為自己的失誤聽到别人的嘲笑,你不會覺得過分羞恥,而是認真分析失誤的原因。

知足自安是大格局的體現

《道德經》中談到:“知足者富”,意指知足的人擁有更豐富的内心和更富足的生活。

世人常态是明明已經擁有很多,卻還是不想停下來,讓自己繼續被貪念所控制,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深陷泥潭,才發現早已經無路可走,想回頭但卻為時已晚。

小時候的我們最容易滿足,可能是老師的一次表揚,也可能是媽媽獎勵的一根棒棒糖,又或者是給老人讓座之後的一句謝謝,以上種種都可以讓我們迅速開心起來,原因是我們得到了别人的認可,那是一種無關于金錢的精神喜悅。

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肯定與支持,隻有感受到了動力,我們才會帶着信心和勇氣走下去。

但是随着年齡和閱曆的增長,人變得越來越難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愈發難以被填滿,這就迫使我們降低自己對任何人和事的期待值,隻要結果稍稍超過了原本的預期,我們都會認為這是非常大的“得到”。

當然上進心也是必須要有的,可以無止境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但需要腳踏實地,一點一點地實現。

現實世界變化無常,隻有學會知足自安,把快樂完全建立在自己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上,比如某件可以給予同事方便的工作,或者是多讀一本書開闊見聞,我們都能涵養自身的格局。

生活并不複雜,知足,才會常樂,才會幸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