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的情緒就像是流動的水,源頭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的方向,要麼隻好回流到源頭,将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一個孩子的情緒流向何處,顯得尤為重要。
而父母的情緒價值,更是一段親子關系中最寶貴的财富。
網上看到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和兒子的日常。
每件小事都不難發現,于孩子而言,她是一位很好的情緒價值提供者:
孩子說:媽媽,今天我們去神秘教室上課了。我:哇,太酷了吧,聽着就刺激。
他:媽媽,我和你生氣了。我(不急着辯解和講道理):是暴風生氣還是一般般生氣呢?
他:一般般生氣。我:幸虧你和媽媽說了,否則媽媽還沒意識到,我的行為讓你感到生氣了。
他(和爸爸吵架了):媽媽,爸爸剛剛#=@!$+.=?/$%;我(抱抱他):你感覺到爸爸沒有理解你對不對?
他:對,爸爸覺得我是這樣,但我不是。我:被誤解肯定會特别生氣,你現在感覺好點沒?
他(點頭),立馬走開去玩了……
她發現:情緒表達方面,孩子在她面前是滿格的。
因為她給予孩子的回饋是事事有回應,所以孩子整個人就很積極陽光,也願意多傾聽其他人的想法。
評論區裡,一位媽媽也感同身受:
“太懂你了!有次兒子說媽媽你陪我搭樂高積木吧,我爽快地答應了。
他一把抱住我說:媽媽,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最棒的一天!
我說:為什麼這麼說呀?(區區搭個樂高,何至于如此感歎?)
他說:本來今天我在學校發生了一些不開心的事,可是你答應陪我搭樂高,我那些不開心就都不見了。
這件事太讓我動容了!
平常這個點,我因為要做飯一般都會拒絕他的請求,幸好這次我的選擇是,接住孩子的情緒,沒有在他的黑暗時刻裡雪上加霜。”
發現沒有,孩子其實不太計較得失對錯。有時候大人也是這樣的,被肯定情緒就可以了,無需多言。
家長對孩子情緒和情感上的支撐,就能消散一個他們生活上的大半暗淡。
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捧住彼此的心。
網上有很多孩子發文吐槽自己的父母:
他們常對父母哭訴:“好困、好累……”
家長通常都會回複:“那怎麼辦,大家不都是這樣嗎?難道因為困、累就不去讀書嗎?”
這是很典型的,孩子訴說情緒,家長解決問題。
家長說的,孩子們是都不明白嗎?
那為什麼孩子們會說,道理我都懂,卻還是覺得痛苦呢?
因為,孩子們所訴說的是情緒,而并非問題。
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過一個咨詢案例:
來訪者是位女孩,在距離高考僅半年時抑郁休學了。
在咨詢室裡,女孩的家長一直抱怨:“孩子平時從不跟我們談心,要是她能多跟我們聊聊,也不至于耽誤高考。”
整個過程,女孩始終沉默不語。
直到咨詢師打斷家長,問女孩:“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女孩的淚水瞬間奪眶而出,然後對父母吼道:“我有說過的,但是你們從來都不在乎!”
當她抱怨失眠時,媽媽覺得她在騙人:“小孩子失什麼眠,還不是因為玩手機玩到半夜。”
當她表示自己在寄宿學校被孤立,爸爸搖搖手不想聽:“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管好學習就行了,淨想些有的沒的。”
慢慢地,她便不再願意向家長袒露自己。
後來,家人再關心她的情況時,她都是糊弄說:“挺好的。”
她想:“以前父母總是誤解、指責、不把我的煩惱當回事,那麼現在也休想走進我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需要,但越來越多的孩子卻不願對父母訴苦。
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為曾經向父母敞開心扉、傾訴苦惱時,卻被家長誤讀。
孩子向父母抱怨、訴苦,想要獲得的是情感上的共振,而不是漫不經心地說教和敷衍。
真正讓孩子關上心門,讓我們雙方逐漸疏遠的,從來都不是小事,而是小事背後喪失的情緒價值。
婚姻家庭咨詢師姚彥宇說過一句話:
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是親密關系最重要的軟實力。
能與孩子相處融洽的家庭,都離不開善于提供情緒價值的家長。
稍微轉換一下情緒的處理方式,或許與孩子的關系就能變個模樣:
1、幫助孩子為各種情緒命名
幫助孩子認識正在感受的是什麼情緒,命名這種情緒,越具體越好。
通常我們會有籠統的感覺,比如說:“我感覺很糟糕,很崩潰,或者整個人都不好了”。
那這些籠統的感覺細化後會是什麼感覺呢?是難過、委屈、後悔、憤怒、氣餒?
幫助孩子給情緒找到它的名字,才能去更好的理解為什麼會産生這個情緒,和我們的經曆有什麼聯系。
2、呼應孩子的情緒
有的孩子在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以後,依舊難以平複甚至越來越激動。
這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拿自己的壞情緒怎麼辦。
這個時候,父母的呼應和陪伴就尤其重要。
書中看過一個案例:孩子等不及媽媽做飯很暴躁。
這時,媽媽是這樣對孩子說的:
“媽媽知道你很餓,米飯馬上就好了,猜猜我們今天吃什麼?蘑菇,哇!蝦仁,哇!都是你愛吃的。”
這樣的回應很好呼應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媽媽聽到我的需求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感到被理解,情緒也會逐漸平靜下來。
家長回應得多了,以後孩子在看到别人傷心難過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理解和共情,情緒價值也就提高了。
3、送給孩子一個發洩抱枕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
有的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太過激烈,大人還需要教會一些正确的發洩方式,避免出現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物體的情況。
比如大哭、畫畫、和自己最愛的玩具待一會或是有一個可以出氣的沙包、抱枕等。
網上有個問題:情緒價值都從哪來?
有個答案是這樣說的:
我想,情緒價值應該是在遇到能讓自己變得有力量的人或事以後自己給自己的。
深以為然,先成為情緒價值高的家長,才能養育出幸福度高的孩子。
如《積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成為高情緒價值的父母,養出幸福的孩子。
作者| 慢熱的喜,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