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量子空間景觀,我們可以将所有的物理現象都歸結為離散的量子對能量包碰撞的對稱性。隻要碰撞不對稱即産生對稱性破缺,就會産生力,力亦能引起量子碰撞的不對稱。物質的種種行為看起來令人眼花缭亂,但歸結起來就一句話,維持基态量子碰撞的對稱性:
比如加速度會導緻量子碰撞的不對稱,所以物體具有慣性;
比如高速運動會導緻顯著的量子碰撞不對稱,增加了物體相對于空間的勢能,進而阻止物體的速度超過光速;
比如類似布朗運動,當物體的直徑遠小于基态量子間的間距時,會導緻量子碰撞的不對稱,從而産生波粒二象性;
比如作為能量包的物質會對外産生熱輻射,當兩個物質并存時,其間的熱輻射會産生疊加,高于兩物質外側的熱輻射,從而導緻兩物體内外側量子碰撞的不對稱,這就是萬有引力,表現為空間對兩物體的擠壓;
比如由加速度産生的量子碰撞不對稱可以與兩物體間産生的量子碰撞不對稱相抵消,達成量子碰撞的對稱,所以物體的慣性質量等于其引力質量;
比如兩個相對同向旋轉的物體(如電子與質子)會産生量子在徑向碰撞的不對稱,這就是電力;類似兩艘同向并行的船隻,會因兩船之間的水壓變小而産生吸力,反之逆向行駛時則會産生斥力;
比如在離散量子的間距附近,空間量子密度的差異會導緻量子碰撞的不對稱,這就是核力;比間距略大的是強相互作用力,比間距略小的是弱相互作用力。
以上導緻量子不對稱碰撞的種種情形,囊括了經典力學、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以及四種相互作用力等基本情況。
至此,我們看到,賦予真空不空具體的物理意義,即真空是由無數細小的離散量子構成,可以借助于量子碰撞的對稱性破缺将各種不同的物理現象統一起來,使我們獲得一個有機的量子宇宙景觀:
宇宙由兩大類物體構成,第一類物體靜質量極小,具有類光性,屬于能量的範疇;第二類物體靜質量極大,具有類物性,屬于物質的範疇。
根據認識的基本原則——凡是具體的都是有限的,無論哪一類物體,它們的靜質量都是有限的,介于零與無窮大之間。因為宇宙最基本的特性就是運動,而運動必須要有确定的載體。任何質量為零或無窮大的物體,其運動都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也是不存在的。
第一類物體是離散的量子。離散的量子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無序運動的基态量子和有向運動的激發量子。前者是熱運動,占絕對的多數,構成了宇宙的物理背景;後者是有向運動,随着能量的提高,可以被依次細分為引力波、電磁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 射線和中微子等,構成了能量和場。這類物體的靜質量極小,除了說明其本身所固有的能量很小之外,還意味着動能在其外在能量中所占有的比例極小,以至于其外在能量的變化以相對于真空背景的勢能為主,表現為速度不變。
所謂速度不變有兩個含義:其一是在不同速度的真空背景(有效參照系)中的傳播速度是一樣的,其二是擁有不同能量的物體的運動速度是一樣的。需要說明的是,真空背景并不是始終平直的,會受物質的影響産生不同的分布;不同能量的速度也并不是絕對相等的,其速度會随能量的增大而提高,隻是增加的速度相對原有的速度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類物體是由一定數量的激發量子組成的能量包,靠封閉激發量子的能量獲得了其絕大部分的靜質量,因而這類物體的靜質量極大。靜質量極大,除了内在能量較大,可以被進一步地分解與釋放外,還意味着動能在其外在能量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外在能量的變化以相對于自身的動能為主,表現為速度可變。因此,第二類物體具有可分解、可變速和可借助真空背景進行相互作用等特點。作為第二類物體,由激發量子組成的能量包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類,它們是由激發量子直接組成的能量包和由激發量子間接組成的能量包。前者是各種基本粒子及共振态,後者則根據封閉層次的增加,依次細分為原子、分子、大分子、行星、恒星、星系和星系團等。
由激發量子直接組成的能量包,是由數個激發量子受困于彼此形成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激發量子一方面受離散量子的影響不能無限地接近,另一方面又被真空背景屏蔽不能相互遠離。由此組合為能量包,表現出數個激發量子的整體性。處于勢阱中的量子,其允許存在的能量狀态是量子化的,是由基态和一系列不連續的激發态構成的。能量越高的激發态越不穩定,會在更短的時間内釋放能量躍遷回基态,或借助隧道效應以較大的概率逃逸出來,産生衰變。
比如,三個激發量子組合的基态封閉體系為電子,其激發态為各種輕粒子;四個激發量子組合的基态封閉體系為派介子,其激發态為各種介子;五個激發量子組合的基态封閉體系為質子,其激發态為各種重粒子及共振态。反粒子也屬于粒子的激發态,隻不過該激發态與基态封閉體系的能量差較小(僅僅是自旋方向相反),需要較長的時間才會釋放能量衰變回基态粒子,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存在大規模的反物質。
關于宇宙真空不空的探索過程到此就結束了。離散的量子是否能名至實歸地填充到真空中,擔當起真空不空的大任,取決于在這一物理背景下,能否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有機世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