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列甯在德國萊比錫創辦了《火星報》,當時報頭題詞為:星火可以燎原!
一個世紀後,在全球“手機智能化”——這一星辰大海式的輝煌浪潮中,指路者和扛旗人也絡繹上台,你方唱罷我登場,借層出不窮的新品,不斷地上演技術創新從興起、蔓延到星火燎原的新局面。
期間,更有從智能手機行業的破局者,到穩坐國産品牌頭把交椅的引領者——華為,實現了從初代Mate系列亮相,到完成10年十一代叠代與技術創新進化的曆程。同時,在每一代Mate系列身上,也都折射出智能手機大浪潮中,産業技術創新的進化縮影。
每一代Mate系列登場,皆能帶來連連驚喜,然而高光時刻的背後,也盡是坎坷與挫折。
一路披荊斬棘,伴随着的是智能手機浪潮中最熱血澎湃的十年記憶,而在自研芯片和系統技術等領域,華為Mate系列實現了自主創新空前的突破,也使之成為在這場激蕩大戲中最有力的見證。
然而,華為Mate系列的起步并不具備行業優等生的背景,沒有技術沉澱,沒有用戶基礎,一路走來,都是一步一腳印的探索、膽識、洞察、堅守,共同編織出了創新的底色。
開辟新戰場,尋找新的增長點
在央視近日播出的品牌強國紀錄片中,餘承東這樣回憶道:十年前,華為就堅定信心,要打造高端品牌,做最偉大的産品。當時,智能手機浪潮方興未艾,華為從大屏幕,長續航賣點切入,開發出了一款6.1英寸大屏,4000多毫安時大電池的初代Mate。
在華為内部,這款初代Mate被定位成“能養家糊口的産品”,然而,事與願違。經過市場的檢驗後,最終隻能将其視作為華為手機業務高端化指引方向的戰略性産品。在那個時代,它的誕生,雖不能撼動市場格局,但一場星火,卻已然燃起了火苗。
直到2014年,代号“Jazz”的手機研發項目正式啟動:孕育中的新品,除了沿襲 Mate系列一貫強項:大屏、續航外,華為最新自研麒麟920芯片也悄然登場。
這款搭載着自研芯片、指紋解鎖、聲控拍照等黑科技的新品——Mate 7正式面世,Mate系列迎來了銷量的爆發,勢如破竹地創造了當時手機行業一個無法逾越的“銷量奇迹”,并引發了當時瘋狂搶購Mate 7的盛潮。
Mate 7的厚積薄發,打通了Mate系列的任督二脈,也完美地實現了華為對它下達的開辟新戰場,尋找新的增長點的任務。
2015年11月底,沿襲Mate 7成功的經驗,在長續航和高性能帶來再一次突破的Mate 8,新機一上市,一機難求的局面仍難以緩解。
此後,在高端智能手機之路上一路高歌猛進的華為在此後的數代Mate系列上,更是不斷在設計、處理器、攝像頭、屏幕、續航等環節上,精益求精地追求黑科技創新與極緻用戶體驗。
2018年,作為Mate系列又一裡程碑之作,Mate 20系列成為了華為步入高端市場最後的一塊敲門磚。憑借3D結構光技術、後置徕卡三攝、反向充電、AI影像、全球首款7nm芯片等近乎全能的配置,在業内實現技術創新的全面引領。直至今日,仍有許多消費者仍對這一代經典津津樂道。
而後,為了夯實華為手機的科技統治力,Mate 30系列更是大幅度将技術創新的重心向影像創新開始傾斜,Mate系列的影像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躍升。
同時,Mate 30系列上首創的多項AI隔空操控的黑科技,在帶來了革新性的交互體驗之餘,也被外界一緻性地評為:當年最具備科技幻想的産品體驗。
2020年,華為巅峰之作——Mate 40系列問世,成熟王者風範更顯。除了最強芯麒麟9000、影像能力等各項科技實力進一步提升外,超級終端、智感支付等創新功能也在軟件層面上進一步給出了驚喜,實打實地解決了諸多場景上的用戶痛點。
無奈,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Mate 40系列的輝煌過後,華為Mate系列也陷入了沉寂,缺席了近兩年的國内高端手機市場競争。
回望國産手機發展這十年,市場曆經了品牌全面混戰、價格惡性競争、國産市場逆襲、高端品牌進化、科技自立創新的各個階段。而同樣在這些階段裡,Mate系列從默默無聞走向巅峰的這十年,每一代Mate都在硬核技術上全維升級,引領着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同時,Mate系列也從這十年創新演進的曆程中,通過堅持技術自研,用創新的力量穿越過行業洗牌的黑障,進而享受到了每一個時代節點所帶來的發展紅利。
十年技術長跑,華為手機始終在相信技術的價值中渡過。因為相信,華為Mate系列從零破局,到領勢而上。因為相信,華為讓我們見證了麒麟芯片、鴻蒙系統、北鬥衛星消息、昆侖玻璃等硬核創新技術,從仰望到超越。因為相信,華為堅持技術自研,扛過了跌入谷底的摔打,也穿越過至暗的時刻。同時,也因為相信相信的力量,華為手機用十年的艱苦奮鬥,躬身撐起了任何一個國産手機品牌都憧憬的光明未來。
可以說,Mate系列的創新史,幾乎就是國産手機技術發展進程的縮影,它們用技術和創新赢得了市場和口碑,同時每一代Mate系列也應勢被打上了國産手機問鼎高端之路的時代标簽,從平凡走向了不凡。 開弓沒有回頭箭,苦難往往倒逼攻堅,并催生偉大。
在央視遇見大咖這一節目中,餘承東也曾透露出不少華為手機尴尬的現狀:核心技術被卡脖子、供應鍊受限、物料成本高企,公司内部甚至都有不少勸說的聲音——押注Mate 50系列就是在賭博,成功概率和希望都非常低。
在華為Mate系列淡出市場這兩年,終端渠道被壓縮,業務也不斷地經受陣痛。畢竟,在這兩年時間裡,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經銷商,都難免會出現一些轉移,但同時就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下,Mate系列的再度回歸,無疑将是提振整個産業鍊士氣的一戰。
餘承東很清楚,對于他和華為來說,Mate 50就是一場生死之戰,必須倒逼着團隊去攻堅,這是一場隻能勝利的戰鬥。
“日子快揭不開鍋了,已經到了絕地求生的狀态。如果沒賣好,華為消費手機業務将會越加艱難。”餘承東坦言,“如果家裡能高産的作物,産不出來,而别的地,産的糧食,又根本不夠家裡人吃。”
所以,這也導緻了Mate系列團隊必須要以更極緻的創新,更驚豔的技術,來重新奪回他們曾經失去的一切。
技術創新,薪火相傳
對華為而言,創新,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攀登。對于Mate系列來說,技術創新,也是薪火相傳的信念。
衆所周知,每一代Mate系列都缺少不了靈魂的硬核技術,Mate 50系列自然也不例外。盡管空窗了兩年,但延續着創新基因的Mate 50系列,歸來時卻仍保留着繼續向上突破的能力。
在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大背景下,對于重新回歸的華為手機來說,Mate 50系列無疑是一場大考。作為華為時隔兩年之後再度登場的重磅旗艦,一方面,在市場價值上,它既要肩負提振旗艦品牌士氣的任務,站出來為旗艦手機品牌的破局之路指引方向,另一方面,在核心關鍵領域堅持技術攻堅的時代發展主題上,作為華為重磅科技成果的展現,Mate 50系列也急需在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方向上,帶來重大的成果突破,實現新時代賦予的價值。
在這一代Mate 50系列機型上,華為定下的基調是“領勢而上”,至于領勢的幾大看點,主要(體現在)華為Mate 50系列向上“捅破天”的衛星通信技術、“摔不壞”的昆侖玻璃和以“可變光圈”為核心的超感光XMAGE影像。
作為全球首款支持北鬥衛星消息的大衆智能手機,Mate 50系列在搶險救災、人身安全保障等應用場景上的價值,無疑是巨大的。
在技術上,Mate 50系列能直接突破地面網絡限制,讓用戶在出海遇險、身處荒漠無人區或者地震救援等無地面信号覆蓋的危機時刻,隻要通過北鬥衛星消息功能,就能與外界保持聯系,并且可以将多條信息生成軌迹地圖,讓救援人員能夠快速确定具體位置并及時救援。
在行業變革的意義上,如果我們再以十年為尺度來看,新技術必然帶來新變量,也帶來了新可能。
對于久無新意的智能手機産業來說,Mate 50系列上所推出的北鬥衛星消息技術,無疑又是一種打破行業常規性技術的一種嘗試。
手機終端作為通訊工具,其内在核心的通信能力,除了保障用戶的人身安全以外,也更推進了産業新的思考,讓通信領域更進一步,這是前所未有的變局與嘗試。
從我國的北鬥發展史得知,從1994年北鬥一号系統工程立項,到北鬥三号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收官,中國北鬥人用2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55顆衛星的研制發射。期間,走過了從埋頭追趕到昂首領跑,從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從區域服務到全球指路的艱辛曆程。
同時,從建設北鬥到應用北鬥,是一個全新的征程。雖然和GPS已經形成的龐大産業生态相比,北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也意味着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擺在面前:一個已然千億級别、未來有可能達成萬億規模的産業正在等待爆發。
Mate 50系列北鬥衛星消息的推出,将衛星通信服務進行了升級拓展,把過去高高在上的捅破天技術,實現了裝進口袋式的民用覆蓋,讓真正意義上的無死角信号成為了可能。
因此,Mate 50系列一經問世,熱度便直接竄上了各大媒體頭條,這一向上“捅破天”的衛星通信技術,不僅讓華為手機的創新實力再次被市場所矚目,也讓期待已久的消費者們感受到久違的驚喜。
在影像體驗創新上,華為Mate 50系列同樣在持續引領。
華為Mate 50系列把光圈可調節的設計融入手機影像系統中,大幅度提升移動影像光學系統的能力。自動模式下擁有四檔智慧光圈,也可根據不同場景智能匹配光圈大小。專業模式下,首創的十檔物理可變光圈,更可随心調整景深範圍和虛化程度,帶來類似單反的背景虛化效果,可玩性非常強。
當然,在制造工藝上,要把這款連續10檔可變光圈鏡頭,做到空間非常有限的攝像頭模組裡,對精密制造工藝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意味着華為Mate 50系列的光學影像系統,要在大于0.4毫米厚度的狹小空間裡,搭載上六葉片的可變光圈鏡頭,還不能過度增厚攝像頭的光學模組,這對設計團隊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前後經曆了20多版葉片設計的改動,4版結構修改,最終實現了光圈動态的無極可變,這些反複被推翻、重構并最終實現上線的設計背後,其根源,是非極緻而不為的精神内核。
同樣值得說道的,還有Mate 50系列上搭配的一塊“摔不壞”的昆侖玻璃。
有統計數據顯示,智能手機行業50%以上的售後處理,都是為了修複玻璃面闆,其中幾乎所有的屏幕損壞,都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慎跌破導緻的。
據華為終端BG手機産品副總裁李小龍介紹,消費者最大的維修故障量就是屏幕摔碎,而一旦屏幕摔碎,維修成本就非常高,要更換的代價也非常之大。
因此,做出一塊摔不壞的玻璃,成為了Mate 50系列團隊在總結過往用戶最大痛點問題後,立下決心要去解決的超高難度課題。
雖然強化玻璃也有很多廠家在研究,但他們隻是局限于在傳統的玻璃上做一層強化層,但一旦手機跌落時,受到的外力強度突破這個強化層後,玻璃依舊還是會整個地裂開,壓根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Mate 50系列上的昆侖玻璃卻選擇了不妥協。畢竟,曆代Mate的創新基因中,對極緻的追求,早已成為了他們深入骨髓并難以動搖的産品信仰。
從李小龍口中,我們得知,昆侖玻璃是華為曆時四年多,持續潛心研發、曆經無數次方案更改的一個項目,背後的技術支撐都是源于華為最高科技部門、華為“最神秘”的實驗室——2012實驗室。在這個彙集了全球的頂尖人才的技術研究與創新中心内,負責研發的技術人員可謂是曆經了九九八十一難,碰了一鼻子灰,方才讓昆侖玻璃順利面世。
它的問世,不僅要打破原有的 難度極大的技術瓶頸,投入的研發資源也是巨大的,但為了解決用戶用機過程中的痛點問題——讓用戶徹底告别“脆屏”的頑疾,這種針對用戶用機核心痛點的創新思路,正是依賴華為工程師在研發曆程上幾年如一日的忘我投入和不斷試錯而實現的。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昆侖玻璃曆經無數的反複考驗後,最終方從極境中走出的光彩。而為了緻敬華為人在極境中的敢為,華為也将這塊玻璃取名“昆侖”,并賦予它敢于攀登、不畏艱險的攀登者精神。
餘承東在介紹這塊玻璃時曾自豪地說道:手機工藝的每一次突破,都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積累,就像巍巍昆侖山脈,經過了五億年的積累、沉澱,才成為中華大地的脊梁。
而這長期的投入和積累,也絕不僅僅隻體現在昆侖玻璃這一單點技術的突破上。早在2015年,餘承東就曾指出,“華為每年超過營收10%的研發投入,成果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根據8月中旬華為發布的《2021可持續發展報告》,公司研發費用占年收入的22.4%,支出1427億人民币。過去十年中,華為研發投入8450億元。
截至2021年底,華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餘種(超過11萬件)。其中,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在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和歐洲專利局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均位列榜首。
可以說,Mate系列在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如同正在構築華為的“核武器”。
複盤過去的科技發展史可知,技術創新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隻有積累到臨界點後,颠覆性的突破方才可能出現。所以,做好高端手機品牌,并不隻是靠資金或者堆砌技術參數就能一蹴而就的,其實它還是一個持續精進的過程,需要穿越無盡的黑障,沒有技術信仰幾乎很難持續前行。
而當重回用戶視野的Mate 50系列,進入熱銷狀态時,餘承東坦言,我們活了過來,又重新回來了。然而,這個勝利的喜悅隻是短暫的,等待他們的,隻有馬上進入更高的目标去努力,也不敢有絲毫狂喜。
也正是有了華為人對做偉大産品的執念,并在每代Mate系列科技創新上的持續投入,默默地将硬核技術精進打磨成極緻産品體驗,十年如一日地在續航可靠性、通信能力、影像能力和系統體驗等方面深深烙上了華為Mate的印記,構建起用戶對華為手機的超強認知,也才有了Mate系列在曆經了十年的風雨後,仍能獲得簇擁和呼聲無數的基礎。
*以上内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