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滿族如何祭祖?學者從瓜爾佳氏家譜找到線索

滿族曆史悠久,祭祖活動也綿長,從努爾哈赤的祭堂子,到清帝東巡祭祖,使祭祖由民間上升成為一種國家禮制,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體現滿族精神信仰的禮儀體制,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倫理觀的曆史發展變化。

雖然跳薩滿并不為滿族所獨有,但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滿族的薩滿信仰則是“去蕪存菁”後的宗教信仰,保留其傳統的核心精神,形成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觀。

遼濱塔瓜爾佳氏如同大多數滿族那樣被編入八旗于清初“從龍入關”,後返回盛京。該家族四世祖系三世祖出征時留下的遺腹獨子,其太高祖母認為家族前三世先人都戰死于疆場,盡管獲得了軍功可以世襲,但其從軍一旦戰死于疆場,本氏族将絕後。故交回世襲軍功,移居遼濱塔隐居。

祭祀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在古代是頭等大事,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其中的“祀”,主要是指祭祖。從《儀禮》及《禮記》中可以看出,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祖先信仰體系,并有全面體現等級要求的祭祖規則。盡管在西周末期“禮崩樂壞”,此規則遭到破壞,但破壞的隻是周代國家等級制度中的規則,體現在這種規則中的精神和信仰卻沒有實質性改變。随着新王朝的建立,新的祭祖規則再次誕生,循環往複。滿族曆史悠久,祭祖活動也綿長,從努爾哈赤的祭堂子,到清帝東巡祭祖,使祭祖由民間上升成為一種國家禮制,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體現滿族精神信仰的禮儀體制,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倫理觀的曆史發展變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滿族如何祭祖?學者從瓜爾佳氏家譜找到線索

現居吉林省九台市莽卡滿族鄉莽卡村的佛滿洲尼瑪察氏(漢姓楊氏)祖籍在烏蘇裡以東,屬東海窩稽部。根據該楊氏的家譜記載與氏族内傳說,他們并沒有如同大多數滿族那樣被編入八旗“從龍入關”,而是一直留守于松花江流域,世代以狩獵為生,因而,其以祭祖為主要内容的楊氏家祭保持原生态特點,全程跳薩滿娛神,并充分體現滿族原始的生态倫理觀。一是對神的崇尚。楊氏雖多次遷徙仍傳襲數千年祭祀數百位本氏族大神,按制緻祭不衰,傳承至今,形成了獨特的 “燒官香”儀式。其突出特點是共放36鋪神,“36”數字有很強烈的至尊、至敬意境,充分表達其對神的崇尚。祖先也被視為神來供奉和敬仰,達到祖先與神合一。二是對動物敬畏。将動物置于對神的崇尚之中,動物與神合二為一,有金錢豹神、鷹神、豬神、虎神、蟒神等動物神,還有冰窟、火等圖案。特别是祭祀場面體現出動物神化的薩滿動作,頗為火爆神秘,以緻最熱烈、神奇的野神附體後,随着每一鋪神的到來,薩滿的舞蹈動作也發生不同的變化,惟妙惟肖,表現出動物神的本能和人們對其的敬畏。三是對植物的敬愛。将榆樹、柳樹等植物同樣賦予神的形象來供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滿族如何祭祖?學者從瓜爾佳氏家譜找到線索

遼濱塔瓜爾佳氏如同大多數滿族那樣被編入八旗于清初“從龍入關”,後返回盛京。該家族四世祖系三世祖出征時留下的遺腹獨子,其太高祖母認為家族前三世先人都戰死于疆場,盡管獲得了軍功可以世襲,但其從軍一旦戰死于疆場,本氏族将絕後。故交回世襲軍功,移居遼濱塔隐居。這是大多數清初“從龍入關”後又返回遼甯駐防的八旗滿族共有的特點,在這種家族背景下留傳的家祭在遼甯省滿族家祭中較為普遍。從收集到的瓜爾佳氏家譜記載看,其家祭有以下特點:一是仍然保持滿族家祭中的原生态特色,諸如領牲、換索等;二是雖有供奉的神,但僅為祖先神;三是對祖先崇尚,僅局限于慎終追遠盡人倫;四是雖然沒有專職薩滿跳神,以自家人替代做祭祀主持,但仍然有滿文的祝詞,而且程序上并沒有省略;五是通過配圖“敬神圖像”可展現當時滿族家祭風貌,諸如祭祀時的服飾、發式、祭器及擺放格局等。盡管遼甯在民國時期滿族已經受漢文化影響很深,且多數滿族人不懂滿語文,但從該家祭中我們仍可看到,清代中晚期到民國時期滿族家祭特有的滿族風情,感知其仍保持滿族原生态的家祭形式核心部分,即生态倫理觀的核心精神。

比較吉林省楊氏原生态的滿族家祭和遼甯省遼濱塔瓜爾佳氏力圖回歸原生态的滿族家祭之異同,得出以下特點。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滿族如何祭祖?學者從瓜爾佳氏家譜找到線索

其一,以薩滿祭祀為特色,展示了滿族萬物有靈向天人合一變遷的生态倫理觀。該活動萌發于滿族早期的漁獵生活中,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祭祀活動。雖然跳薩滿并不為滿族所獨有,但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滿族的薩滿信仰則是“去蕪存菁”後的宗教信仰,保留其傳統的核心精神,形成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觀。

其二,家祭以祭祖為主要内容,展示了滿族借鑒儒家道德倫理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觀。中華民族有重視祭祖的傳統美德,表現了人們對家族親情關系的崇尚。滿族借鑒了漢人的祭祖習俗,同時也保留了跳薩滿習俗。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祭祖文化,成為滿族弘揚中華文明的一種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

其三,滿族家祭民族特色傳承,體現了滿族仁愛自然、和睦友善的生态倫理觀。滿族崛起于遼沈,在統一女真、抗衡明王朝時,傳承了中國敬祖尚武合二而一的倫理觀。努爾哈赤每遇征戰出行,必先祭“堂子”。其意義與中國古代“祀與戎”相統一的思想觀念是一緻的。随着滿族政治地位和生活環境的巨變,原生态的祭祖觀念、滿族的人本屬性得以增強。

總之,滿族的生态倫理觀來自自身千百年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原生态自然環境中,後期吸收融合漢族儒家思想道德倫理,形成獨具滿族特色的集自然與人共處、天人合一的生态倫理觀。

(作者系長春師範大學滿族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看更多→

商王祖庚為祭祀其母,打造了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

原标題:滿族家祭中的生态倫理觀

作者:呂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衆号cssn_cn

本文為一點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