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于搜狐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身邊有位說話很“直”的朋友。

有一回,大家正在泡一款隔年老叢。喝到最後,衆人正在興緻勃勃地看葉底讨論。

但身旁突然冒出這樣的聲音,對待看葉底的态度非常“喪”。

“喝都喝了,還看葉底有什麼勁?”

說完,那位直脾氣的朋友,還舉了個極端例子。

當你吃一塊蘋果,咬了一半,吃了下肚,才後知後覺裡面長了蟲,徹底變質。

請問,這時再一個勁地盯着這個隻剩半截的小動物,去研究它的品種與習性,還有用嗎?隻能是給自己添堵!

說完,衆人愣了半晌,頓時間冷場了。

本來那天喝到的老叢,回味還不錯,喉間的清涼感還沒消散。

但聽到這樣一番話,的确煞風景。

按麻花的想法,看葉底的做法,絕不是茶桌上的馬後炮。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一款茶當真惡劣不堪,用不着看葉底。

剪開泡袋,聞到幹茶上的焦糊味、酸味、悶味等雜味,就已經心中有數。

按常規試茶流程,沖入沸水,倒出茶湯。

揭蓋熱聞、看湯色、小口啜入試飲等,已經足夠得出完整結論。

不存在說,一款茶明明難喝得要命,一衆茶客還會傻乎乎地連泡多沖,強忍不适,硬生生捱到最後關頭,再去從葉底上找答案。

這種設想,現實中可能性為零。

認真喝岩茶,之所以這麼多老茶客願意在葉底上花功夫,原因如下。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2》

一、确定品種。

有一天下午,一連喝了3泡肉桂。

其中,有泡參賽肉桂的香氣,給人感覺很古怪。

首先,它的桂皮香姗姗來遲,連泡三沖,揭蓋熱聞都是濃郁的花香。

泡到後面,等到茶味都淡了,才浮現出幾分類似桂皮的辛香。

其次,它的香氣比較尖銳。

花香很張揚,蓋香、落水香、挂杯香裡,馥郁濃重的花香都是絕對主角。

在鬥茶評選時,這種抓人的香氣特征,的确會讓人增加記憶點。

但花香一馬當先,将其它香型全部覆蓋的“肉桂”,太不正常了。

最後,茶湯喝着不夠香滑。

雖然聞起來特别香,但喝入口卻平平無奇,沒有唇齒留香的美妙感。

整體來說,那泡參賽肉桂不算好喝,但也談不上多難喝。

不過多重疑團相加,讓人不得不懷疑它在裡面拼了大量其它品種。

夾出部分葉底,放入一盤清水裡徹底泡開。

等到葉片徹底舒展,真相終于水落石出。

裡面至少有3款及以上的岩茶品種。

因為這些葉片形态,差别很大。

有兩片茶葉,形态類似紡錘,邊緣鋸齒又尖又細密,看着更像小葉類的品種,一眼就看出了差别。

而剩下來的葉片,看着大小雖然相同,但細辨下,一類相對橢圓,另一類葉片上寬下窄,顯然也不是同一茶樹品種。

從葉底的大雜燴情況看,那款岩茶與其稱為“肉桂”,不如标成拼配大紅袍更名正言順!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3》

二、确認産區環境。

之前和茶農在聊天時,聽到這樣的說法。

“正岩山場的岩茶,如果自身山場足夠硬,連泡淡的葉底都會透着淡淡的清甜。”

對這番話,麻花僅認可一半。

順着推理,倒也沒錯。

核心正岩山場的岩茶,生态好,風化岩碎屑養分滋養充足,能讓正岩茶的内在茶味積累更豐沛。

沖泡開湯,茶香更清幽多元,茶味更醇厚綿柔,吞咽入喉時岩骨特征明顯,回味生津持久。

連泡淡的葉底,放在桌面上大半個小時,等到涼透後再打開去聞葉底。

正岩茶的葉底,能保留幽幽的葉底冷香,清清爽爽的。

類似剛下過一場雨的草木,能散發着清涼的木質本味。

但這個判斷方法,倒推無效。

當你遇到一款岩茶,葉底聞着香氣清爽,尾調清新時,不能證明它就是正岩茶。

許多高山肉桂,或者采用生态化管理的肉桂,也有類似特征。

還是那句話,判斷一款茶是不是正岩?

看幹茶、看葉底,看表面等,都不靠譜。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是啜茶,感受茶湯當中是否有骨鲠感!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4》

三、輔助區分新茶陳茶。

又一回,在武夷山喝茶。

當時桌面上擺了兩碗肉桂,但現場有茶農喝出來,裡面一泡是新茶,一泡是陳茶。

咦,這是怎麼看出來的。

對方分享了他的心得,看葉底光澤度!

“新茶的葉底光澤度更好,有水潤感,喝起來更爽口。旁邊那碗肉桂,葉張顔色就深了許多,光澤水潤感明顯不一樣。”

後來,那兩泡肉桂的主人,也公布了答案。

一款是當年新焙的中足火茶,另一款則是3年前的肉桂,重新炖了一次火。

看來,結果和那人的猜測竟然一模一樣。

但即便如此,這種看葉底來區分新茶、陳茶的做法,僅是輔助判斷。

還得結合幹茶香、蓋香、湯色、茶味等具體表現,才能下定論。

另外,岩茶葉底的顔色深淺,沒有那麼簡單。

畢竟,岩茶可不是綠茶。

綠茶的新茶與陳茶,用顔色深淺與否,大緻還能看出一二。(因為新茶顔色會光鮮亮麗許多)

但岩茶的工藝太過複雜,從做青到焙火,有着一連串影響。

雨水青的葉底,葉張更多暗紅;

走水不透的岩茶,葉底顔色偏暗;

揉撚過重的葉底,葉底光澤感也會受損;

焙火焙死的葉底,顔色焦黑,枯燥無光……

這些多種可能性,還得逐一排除,才能得到最接近本質的答案。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5》

四、檢查采摘等級。

前些天剛剛分享過,優質岩茶的葉底要求軟亮、鮮活、有彈性。

喝完一泡岩茶,從中挑出幾片泡開的葉子。

摸一摸葉片,感受葉片的肥厚柔嫩程度。

好茶的葉底,即便葉脈突出,葉片整體摸起來依舊有着嬰兒皮膚那般的柔滑感。

輕輕按下去,能感受到彈性,不會出現一捏就稀巴爛的問題。

也不會出現摸起來薄薄的、幹幹的、硬硬的,沒有半點彈性。

這是因為,山場環境優越的岩茶,内質積累充足。

多重自然條件呵護下,葉片肥嫩柔軟。

采茶時,輕輕一掐,斷口處隐約還能流出汁液。

青蔥欲滴的茶青鮮葉,特别水靈靈。

哪怕經過複雜繁瑣的做青、焙火後,揉撚成幹巴巴的條索狀幹茶,還能在沸水沖泡浸潤下迎來新生。

幹茶吸水,葉片舒展,在葉底裡重新恢複類似茶青剛采下來的鮮活柔嫩感。

如果葉片薄,摸起來葉底粗糙,用手揉搓,還能感受到明顯的粗粝纖維。

這說明茶葉采摘過老,品質并不高!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武夷岩茶喝都喝了,喝完再去看葉底,這是茶客們“馬後炮”嗎?

《6》

如果單純是為了喝茶而喝茶,隻求好喝,不求甚解。

對普通茶客來說,略過看葉底環節。

将重點放在感受茶香、茶味、韻味帶來的諸多美妙體驗,未嘗不可。

但在試茶、選茶、鑒茶過程中,看葉底不可或缺。

因為在葉底裡,藏着不少秘密。

逐一摸索,類似挖掘寶藏那樣,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

比起停留在原地,稀裡糊塗地喝茶解渴,能感受到更多的樂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