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原典導讀 | 《慈經》

導讀:《慈經》出自南傳《小部》第5部中的經集,是修習慈心禅重要的根本經典。本經說法緣起是一次五百大比丘衆從佛陀處聽聞禅修教導後,入林中禅修。林中所住鬼神在深夜蓄意制造恐怖音響與景象恐吓僧衆,許多比丘因此受驚患病而不能繼續修禅,便告知佛陀決定離開。佛陀遂為僧衆另外選擇了一處适宜禅修的樹林,同時開示此經。入林中安坐後即持誦此經,不僅對自身有護持作用,其中所含的禅修方法也令林中鬼神衆受到啟示,會以慈心對待并庇護修禅的僧衆。

《慈經》

于此而修善法者,意欲通達寂靜地,皆應如是而修習:

堪任于事,正直具足,堪受教誡,出語柔和,行止和善,離于驕慢。

少欲知足,飲食節量,堪受護持,離俗簡居[1],調伏諸根[2],持重有禮,不戀眷屬[3]。

離于細微過,智者所不責,願此一切衆,康健且安穩,安住于喜樂。

一切有情衆,或強或羸弱,或高或低矮,身量大或小,又或正适中,或粗或纖細,可見不可見,距此近或遠,已至及未至,[4]皆願得安樂。

所居一切地,正行無诳騙,于人不輕藐,更須離嗔恨,不起傷害意。

如母護獨子,舍身尚不惜,當于一切衆,慈心生無量。

應于遍世間,四維及上下,慈心生無量,悲憫無障礙,無嗔離敵意。

行住或坐卧,旦夕清醒時,應修此慈心,是為梵住[5]行。

離于諸邪見,具足戒圓滿,棄欲具智見[6],永絕輪回道。

[1] 過簡單的生活。對于比丘來說,僅攜八物(一缽、三衣、剃刀、針線、腰帶、濾水囊)遊居。對于在家人,也盡可能簡單,食物以必要為限,不過度追求物質享受。

[2]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3] 對于出家衆來說,指不貪戀俗家;對于在家衆來說,減少不必要的交際,不使自己擾于其中不能自拔。從“堪于任事”到“不戀眷屬”這兩句為修“慈心禅”的具備條件。

[4] 已經到達的與尚未到達的。

[5] 慈、悲、喜、舍為“四梵住”,修慈為四梵住之一。梵,意為殊勝;住,即安住。對諸有情正确地行道故住于殊勝,依慈安住,離于過失,故稱為梵住。又,天界中梵天以無過失之心而住,依此禅修者即相當于入梵天而安住。

[6] 指初果道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