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經方醫學理論體系與修學體系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
驅散重度陰霾的一劑良方!
原文T061:
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胡老講解:
“下之後,複發汗,”這就是接着上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這個它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麼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面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面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從側面來,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它了。這段講的就這個。
“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于栀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如果是栀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它不會夜而安靜,晝夜全是那麼煩躁,所以這個就說它不是栀子豉湯證。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裡是要嘔的,那麼說明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裡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它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它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麼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它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那麼它這個呢一樣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栀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裡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髒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裡頭最危險的一個症候,所以用這個幹姜附子湯主之。
所以這個書從多方面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面症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系方面太多,那麼當時确診不了啊,怎麼用藥呢?所以就從側面(了解),(因為)正面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們)都除外了。那麼說明什麼呢?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裡虛陰寒證,這麼一種煩躁。
幹姜、附子這兩味藥,古人也說附子不得幹姜,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藥全是溫性熱藥,這個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溫裡的藥,要是嘔吐呢常用幹姜,所以幹姜溫上。那麼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裡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藥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着雖然一兩幹姜,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1兩,合後世1兩就是3錢,3錢幹姜配合1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甯,這不是好現象,這是髒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麼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它的這個病啊不急迫,隻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症候,所以它不擱甘草。你像四逆湯(證)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症候,用甘緩的藥,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論個了。(這)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的附子都1兩8錢的,小的3~4錢2~3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幹姜等量用就行,幹姜9克,附子也用9克就行。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它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生用也藥不死人啊,不能說藥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
這是一節,由于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這樣治)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為)陰證了,那麼髒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幹姜附子湯。
胡老自注:
晝日煩躁不得眠,但夜而安靜,知非栀子豉湯證的虛煩不得眠也;不嘔者,未傳少陽也;不渴者,未傳陽明也;既無表證,又身無大熱,更知不是表不解不汗出的煩躁也。脈沉微,為虛寒在裡,故肯定由于汗、下失法,虛極而陷于陰證也,因以幹姜附子湯主之。
胡老自按:
陰寒在裡,而發煩躁,多屬精氣欲絕的嚴重征候,若至吐、利、手足逆冷,胃氣一敗,則多不治。煩躁一證,三陽俱有,逐一詳審,予以除外,此從側面辨證的一法。證候反映較少,不易從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學者當細心體會。
【幹姜附子湯方】
幹姜一兩,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方解:此于四逆湯去甘草,但姜、附的用量較重,故治四逆湯證而寒甚不急迫者。
馮老按語:
胡希恕老師指出,幹姜附子湯證比四逆湯更虛寒,虛極陷于陰證,當是太陰證。
學生總結與體會:
從本條可以讀出:
1. 省文:本條承上條而論,或當有“振寒”等陰寒類證;
2. 同中求異:陰證、陽證者都可見“煩躁”,須據證推衍排除,精準辨析;
3. 陰證煩躁“躁”多而“煩”少,提示陰陽離絕之征兆,為陰寒重證;
4. 幹姜附子湯證在辨證的同時,注意用的是生附子,其次為頓服。
胡希恕經方醫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