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八年級下冊名著導讀《經典常談》知識點整理 筆記 練習

一、名著概覽 作者簡介:朱自清,原名自華,号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内容梗概:《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曆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寫作目的: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言裡說,他寫這部書,是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 藝術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全書不誇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朱自清的傳統文化研究,不隻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衆所能接受的廣度。他時時留意《經典常談》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語言流利暢達,娓娓道來,常有引人人勝之處。 讀經典的意義:①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着我國文明的發展軌迹,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實。 ②充實精神内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千年的知識彙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了語言藝術之美,例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過,通過《詩經》可知詩歌藝術之美。 ④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修養。 二、章節梳理 《說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出現了“倉造字”的傳說。 秦以後:始皇時,小篆成為國書,不久便有了隸書;漢末,字體由橢圓變為扁方,形成了标準的隸書;魏晉之際,變為“今草”;魏代将隸書去了挑筆,變為“正書”;晉代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 《周易》第二 戰國末期道家學說、陰陽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後稱這三種傳為《逸易》。 《尚書》第三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衆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制作。 《詩經》第四 春秋時詩的主要作用在樂歌;孔子時代,孔子采取斷章取義的方法,用《詩》來讨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後,《詩三百》成為懦家的“六經”之一。 三禮第五 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曆史,或禮述之作。漢代所見的“記”很多,流傳到現在的隻有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後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 《春秋》三傳第六 三傳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特别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三傳解釋經文時,常常不顧上下文穿鑿附會起來;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叙事為主,參考群籍,詳述史事。 四書第七 “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裡的《大學》,本是一篇,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論語》是孔子弟子們所記。《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醜、萬章等共同編定的。 《戰國策》第八 戰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争随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和遊說之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争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 《史記》《漢書》第九 司馬遷早年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迹,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 《漢書》漢班固著,其妹班昭奉漢和帝命令與馬續參考皇家藏書,續寫班固遺作。 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觀點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裡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 辭賦第十一 屈原是我國曆史裡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苟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總題分詠,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後來賦家的風氣。《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以來,班固作《兩都賦》,後張衡仿其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仿作《三都賦》。 詩第十二 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隐,末流隻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 文第十三 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的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戰國時代,遊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記事文也伴随着議論文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盛行辭賦;梁昭明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準;歐陽修和蘇轼以後,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了“話本”;明代八股文盛行。 讀《經典常談》筆記

《經典常談》一本書讀透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寫給大衆的國學讀本,着重介紹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作品,從《說文解字》到《詩經》《論語》,從諸子百家到李白、蘇轼,系統總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來,從易中天說三國到于丹講論語的熱播,從中國成語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的流行,國學已經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學的學者,都呼籲、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要忘本。于是這些學者就以不同方式進行了不同影響的宣傳,激起了中國人民對重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激情。 可是很多人對國學隻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大概知道是傳統文化、經史子集,單就國學的古籍而言,已經是浩如煙海了,作為一個普通的國學愛好者該如何入門?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本《經典常談》便不可不讀。 該書提綱挈領、通俗易懂,是國學知識和文藝理論最好的入門讀本,對當代文藝、國學愛好者與研究者也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該書也是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于抗日戰争時期,在雲南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寫給大衆的國學讀本,全面地呈現了朱自清先生在文藝和國學經典通俗化方面的見解與體悟,各位讀者朋友也可以用這一本書讀透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一、經典常談之“小學” 經典的重要就不用贅述了,要讀懂這些經典書籍,特别是經、子,就得得懂“小學”,也就是文字學,代表書籍就是《說文解字》,因此它也是經典的一部分,需要作為基礎來閱讀。 先生從倉颉造字說起,相傳倉颉有四隻眼睛,間地上獸蹄兒、鳥爪兒印着的痕迹,靈感湧動造成了文字。可是這一說法也經曆了很多的更叠,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颉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有了這些标準字書,文字統一就容易進行了,才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一統局面。 東漢和帝時,許慎作的這一部《說文解字》,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他講曆史經典和别的字書裡的字,都搜羅這部書裡,所以足足有九千字。這部書的作用是要幫助人們通讀古書,它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 中國的漢字,從造字和用字的角度來講,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分别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從書法角度講,秦始皇用小篆統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隸書,到了漢初有了草書,晉朝有了行書,宋代形成楷書。現在通用的是楷書,同時為了便利的緣故,行書、草書也同時流行。 二、經典常談之經部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産物,适用于傳統文化典籍。朱自清先生分别挑選了其中較為重要且适宜入門的幾部做了介紹。比如,經部是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所形成。朱自清先生挑選的分别是《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卦及陰陽五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其中蘊含的道理直到現在還是我們大部分人的信仰,在日常生活不知不覺之中讓這些道理支配着。講五行的經典,是《尚書·洪範》,講八卦的便是《周易》。八卦相傳是伏羲氏畫的,也有說是上天所賜的。與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蔔,古時候的人們看見數字整齊而有變化,認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東西,比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在太極八卦中,一橫來表示陽,兩橫表示陰,分别配出八個卦,名稱分别是乾、兌、離、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間兩兩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簡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兇的。而《周易》這部書,就是把那時候人們占蔔的卦辭按着一定的順序編輯起來的。後來,儒家為《周易》卦辭做了種種新解釋,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為了儒家第一經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學體系。可以說,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而民衆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衆宣布的話。平時的号令叫“诰”,有關軍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義”,就是遇到臣民不聽話的時候,隻要擡出上天和先祖來,自然一切解決。在儒家所傳的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書法沿革等曆史原因,在西漢時期流傳着《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兩個版本,也造就了西漢《尚書》“古今之争”這一經學大史迹。之後一番戰亂《古文尚書》便失傳了,但三國時期出了一位孔安國又僞造了一部《古文尚書》,冒名頂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們徹底識破。 《詩經》是在五經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部。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隻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後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将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到了戰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詩經》。到了儒家這裡,孔子用“思無邪”一句話概括“詩三百”,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讨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成為儒家五經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義”上,所謂的風、雅、頌、賦、比、興。 《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的根本是“禮治”,儒家有拿禮來包羅萬象的野心,他們認為禮為治亂的根本。那什麼叫做禮治呢?儒家說每個人一味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定出森嚴的等級制度、長幼次序,是所謂“天地君親師”等,這便是禮治主義。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規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禮也是王道的一部分。此外,從來禮樂并稱,但其實樂附屬于禮,是用來補助儀文的不足的,因為樂的可以讓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用。 “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是因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而作為五經之一的《春秋》,相傳是孔子修訂的《魯春秋》。古代史官記事,有兩種目的:一是征實,二是勸懲。《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三傳特别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征實與否,倒在其次。《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裡見教訓;二是誇揚霸業,推尊周室,親愛國家,排斥夷狄,實現民族大一統的理想。 “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其中四書分别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舊時科舉私塾裡,學生入學,便是從四書讀起的。《大學》是古來大學裡教學生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闡述了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奮鬥理念;《論語》是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語的,傳達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終身應用的學問;《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編定的,說“仁”兼說“義”,提出要養“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三、經典常談之史部 史部收錄了15個大類的史書,朱自清先生挑選了《戰國策》、《史記》、《漢書》三部。 《戰國策》的緣起于戰國時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諧的語言講述了春秋末年列國紛争的盛況。最後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等“戰國七雄”相互之間戰亂不斷硝煙彌漫的局面。為了避免戰争,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手段便顯得十分重要,遊說之士便應運而生,也叫策士。根據對最強大的秦國的态度不同,策士們形成了“合縱”、“連橫”兩個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蘇秦、張儀,都以能言善辯巧舌如簧而著稱。用編者劉向的話來講,《戰國策》就是記錄了戰國時代“高才秀士”們“奇策異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說起《史記》、《漢書》,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是因為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的曆史,可稱為正史的源頭;二是因為這兩部書都成了文學的古典。《史記》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迹、列傳,但列傳占了全書的過半數。司馬遷的史觀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他最長于描寫,靠了他的筆,古代許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還活現在紙上,實稱得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是一本記錄漢朝各項大事的斷代史,起于漢高祖,終于平帝時王莽之誅。記錄範圍更為廣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藝術、文章,包羅萬象。雖然兩部書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絕倫确實相通的,并稱為良史也絕不是偶然。 四、經典常談之子部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等14個大類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為諸子。諸子百家思想的産生也在《戰國策》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有志之士們對于局勢提出了種種的主張,并且開始開門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第一個開門授徒的便是孔子了,提倡“有教無類”,他學說是“正名主義”,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會秩序。孔子之後,儒家還出了兩位大師,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主張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經濟的制度都是為民設的,君也是為民設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注重聖王的威權,聖王建立社會國家,是為明分、息争的。 與儒士産生于上層社會不同的是,産生于下層社會的便是武士,墨家的創始人墨翟便是其中之一。不但是打仗的專家,還是制造戰争器械的專家。與窮兵黩武的普通武士不同,墨家反對侵略的打仗,他們隻幫助弱小國家做防衛工作,這就是他們的“非攻”主義;天下的禍端都起源于相互争鬥,人們應該視人如己,互相幫助,這就是他們的“兼愛”主義。 壓根兒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部分有知識的人看見時世太亂,難以挽救,便消極起來,取一種不聞不問的态度。老子留下一部《道德經》得以流傳千年,他認為宇宙間事物的變化,都遵循叫做“常”的公律,其核心是物極必反,所以具體應用就是排除一切制度,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自然就是“道”;莊子則更進一步,主張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變化,都是可喜的。 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以荀學、老學為基礎,從實際政治出發,創立了一家之言,就是将尊君權、禁私學、重富豪的趨勢加以理論化,以至于中國後來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學說支配的;以驺衍為代表的陰陽家學說出自于古代方士,研究五行之德: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這樣“終始”不息。 到了戰國末期,人們感受到了統一思想的重要性,秦相呂不韋便做了第一個嘗試同統一的人。他教許多門客合撰了一部《呂氏春秋》,以道家為基調,将諸子書統一了起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接着社會大統的東風,董仲舒成功地實現了全社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全新局面。 五、經典常談之集部 集部收錄楚辭、詞曲等5個大類物的著作,朱自清先生選取了辭賦、詩、文三個部分。 辭賦其實專指辭,後稱為賦,渾言稱辭賦,統統起源于《楚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離騷》。朱自清先生稱屈原為纏綿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節士,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裡。《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他感念懷王的信任,卻恨他糊塗,讓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高唱着“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走投無路,滿腔委屈,千頭萬緒,無人可訴,隻能告訴自己的一支筆,“離騷”就是“别愁” 或“遭憂”的意思。他用了許多神話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了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 ,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 到了漢代,出現了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一大批模仿《離騷》的文人,漢人稱這些作品為“辭”,一并納入了《楚辭》一書。荀子的《賦篇》是最早稱“賦”,荀賦和屈辭原來似乎各是各的,這兩體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斷也許是在賈誼手裡。因為漢武帝好辭賦,所以繁榮一時,發展到唐初,稱為“俳體”的賦;後來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趨向散文化,歐陽修、蘇轼等人的賦便稱為“文體”的賦。總體來看,賦雖然有韻,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詩。 我們都知道詩的頂峰在唐朝,其實在唐以前,詩也經曆了很長的演化過程。漢文帝設計了樂府這個機構,專門采集古時的歌謠和樂譜,後來樂譜漸漸失傳隻留下歌詞,便形成了樂府詩。這些詩以叙事為主,多寫社會故事和風俗,是五言詩的源頭。到了建安年間,出了曹植這個大詩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詩基礎的,則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晉代的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漸漸千篇一律,但正是這種影響下,卻孕育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另個大詩人。陶詩教給人怎樣賞味田園,謝詩教給人怎樣賞味山水;他們都是發現自然的詩人。 到了李、杜這兩座高峰自是不必細說,大家都耳熟能詳。李白因觸犯楊貴妃而不能得志,縱情山水間,人稱“天上谪仙人”;朱自清認為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李白用詩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詩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也因此而影響到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宋詩有了散文化的傾向,到了蘇轼最為明顯,他将禅學大量放進詩裡,開了一個新境界。 現存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蔔辭,也就是一種官文書。後來到了春秋的時候,外交的言語也稱為“辭”,孔子說辭的要義在“達”,也就說說明白。到了戰國,又說之風大盛,辯士們的說辭可謂天花亂墜,可以成為議論文。伴随着議論文的發展,記事文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春秋左氏傳》是寫事的豐碑,《史記》是寫人的豐碑。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賦的特色是鋪張、排偶、用典故,漢、魏之際,排偶更甚。 真正開了文體宗派的,是唐代韓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換去排偶的句子,句逗總弄得參參差差的。他的标準是“氣”,就是然的語氣,并且有意将白話的自然音節引到語言中去。成為了新體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創立者。之後經過歐陽修與蘇轼的發揚,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的發展出的新文體“傳奇”,到了宋代有了“話本”,也就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國演義》、《水浒傳》和《西遊記》,直到《紅樓夢》成為了白話小說集大成者。 從明代開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到清末,可謂盛極一時。可是因“古文不宜說理”,總是一大大家曾國藩也沒能補救這一缺陷,八股文逐漸沒落。到了清末,梁啟超先生的“新文體”可算登峰造極,但也未能長久。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胡适之等人提倡的白話文搭上中國現代化的馬車,一直駛近了新中國。 《經典常談》練習題 1、請你閱讀《經典常談》的前五章,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說文解字》是西漢許慎所作,書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還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釋了書中每個字。 B.商民族用甲骨蔔吉兇,周代有了筮法,作為蔔法的輔助,以蓍草數目的奇偶來斷定吉兇。 C.《尚書》是中國最早的記言的曆史《尚書》經曆了戰亂、流亡更叠,其僞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證實。 D.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随口唱,樂歌是随着樂器唱,其中樂歌的節奏更規律化。 2、請你根據《說文解字》中對造字的六個條例的解釋,完成下面各題。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無形的事類。三是“會意”,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那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四是“形聲”,也是兩個字合成一個字,但一個字是形,一個字是聲;形是意符,聲是音标。五是“轉注”,就是互訓。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釋的,便是轉注字,也可以叫作同義字。六是“假借”,語言裡有許多有音無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當作那個意義用。 (1)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漢字“魚”“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點,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為“信”,“信”是會意文字,“江”“河”是轉注文字。 D.“令”本義是發号,假借為“縣令”的“令”,這是假借文字。 (2)班長找來了一些象形字的圖片,請你分别寫出它們對應的現代漢字。 3、請你仿照示例,結合《經典常談》中《<詩經)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語文素養積累,體會“詩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義 教育意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學問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凡事都有個開始,但經常不了了之,沒個結果。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頭堅硬,可以用來琢磨玉器。 (2)
4下面是你班四位同學讀完《經典常談》中《《春秋>三傳第六》~《諸子第十》後的發言,其中有兩位同學的說法有誤,請你找出并修改。 (1)《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左傳》相傳為左丘明所作,大體依《春秋》而作。 (2)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學說上,孔子主張“正名主義”,孔子之後的孟子重視聖王的道德,苟子重視聖王的威權。 (3)朱熹認為古時的大學裡教“六藝”,小學裡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們都是實學。 (4)《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定的,書中所記的事,從春秋時代至楚漢興起,共二百零二年。 5請你結合下面選自《四書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節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阙疑①”“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醜、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辯“性善”,教人求“放心”,影響更大。又說到“養浩然之氣”,那“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這是修養的最高境界,所謂天人相通的哲理。 【注釋】①阙疑:對疑惑不解的東西不妄加評論。 (1)小詩發現材料中的内容可以與之前所學詩文相聯系,于是她将二者對照以增進理解,請你幫她補充完整。 ①“時習”:,不亦說乎? ②“義利”:,于我如浮雲。 ③“擇善”:擇其善者而從之, ④“仁”:得道者多助, (2)請你根據上面材料,說一說儒家學說對現在的我們有哪些教育意義。 6請你閱讀《<戰國策>第八》一章,概括戰國時期遊說的策士蘇秦和張儀的人物形象。 7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更給詩開辟了新世界。 (1)文段體現了杜甫作品寫實的幾個方面,請結合學過的詩歌分析杜甫詩的寫實手法。 (2)朱自清認為杜甫是“繼往開來的詩人”,請結合上面語段和名著内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8班級開展以“聯系《經典常談》閱讀古文經典”的專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讀楚辭】
楚辭經典 《經典常談》相關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節選自《離騷》) 他又用了許多神話裡的譬喻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他将懷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情辭凄切,纏綿不已。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2)試運用《經典常談》中的相關内容談談《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深層含義。 【任務二:讀唐詩】
唐詩經典 《經典常談》相關内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詩,唐以前沒有,似乎是唐人的創作。這大概是為了當時流行的西城樂調而作;先有調,後有詩。五七絕都能歌唱,七絕歌唱的更多—該是因為聲調曼長,好聽些。作七絕的比作五絕的多得多,本書選得也多。
3)《江雪》的體裁是( A.五言絕句B.五言律詩C.五言古體詩D.五言樂府 (4)《經典常談》中認為“唐人絕句有兩種作風:一是鋪排,一是含蓄”,你認為《江雪》是鋪排還是含蓄?請結合詩歌内容簡要分析。 9、某同學讀了《經典常談》後,圍繞整本書做了下面的選項,其中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這本書介紹了衆多經典著作,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曆代詩文的情況,展示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書中《詩第十二》論述了從漢武帝時期至宋代詩歌的發展曆程,展現不同時期詩歌的特點和形式。 C.本書着重介紹的史書有《春秋》《戰國策》《史記》《漢書》《論語》等,這些史書涉及紀傳體、編年體等多種體裁。 D.這本書對知識的講解精辟,且通俗流暢,深入淺出,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10為了提高閱讀效率,老師推薦大家采用選擇性閱讀的方法閱讀《經典常談》,請你據此完成下面表格。
方法提要 閱讀任務
目的性較強,每次閱讀隻關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閱讀的内容,也可以是感興趣的内容。 (1)學完《《詩經)二首》以後,小文對《詩經》的表現手法十分感興趣,請你閱讀《《詩經)第四》這一章節,向小文具體說明《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2)小語想要了解屈原的愛國情感,那麼他應該選擇閱讀的内容是()A.《說文解字》第一B.四書第七C.《周易》第二D.辭賦第十一
11請你結合《經典常談》中對下列古籍的闡述,挑選一本古籍進行深入閱讀,并說明原因。 《尚書》《詩經》《戰國策》《漢書》 12、班級開展“讀經典的意義”主題探究活動,你剛讀完《經典常談》一書,請你結合本書的内容,說說中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經典的意義。 參考答案 1、A【解析】許慎是東漢人。故選A項。 2、(1)C【解析】C項中的“江”“河”是形聲字,“”是形旁,“工”“可”是聲符。 (2)A.日 B.月 C.山 D.龜 3、(1)為人做事要有始有終,矢志不渝。 (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聽取别人的意見)幫助自己改正缺點。 4、(1)小語 将“紀傳體”改為“編年體” (2)小暢 将“小學”和“大學”調換位置 5、(1)①學而時習之 ②不義而富且貴 ③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失道者寡助 (2)示例:在學習方面,告誡我們要經常學習,熱愛學習,善于學習别人的長處;在交往方面,告誡我們要寬以待人,對人忠誠,講求義氣;在做人方面,告誡我們要有仁愛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養自身正氣。(任答兩個方面即可) 6、蘇秦堅忍不拔,善于思考,勤奮刻苦;張儀意志堅定,目标明确。 7、(1)示例:《春望》描寫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戰火紛飛,親人離散,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頓的景象,反映了當時國家的現狀,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感。 (2)示例:杜甫詩歌反映社會問題和時代悲劇,表現廣大的實在的人生;他将詩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給詩創造了新的境界,引發後代詩人競相效仿,對詩歌的發展影響深遠。 8、【任務一:讀楚辭】 (1)屈原 (2)這句詩的表層含義為:光陰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飄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懷王比作“美人”,擔心的是楚懷王步入衰殘的暮年他感歎歲月無情,來日無多,隻希望能把握住短暫的人生,做出一番事業,表達了對楚懷王的忠誠和擔憂。 【解析】根據文段中“他将懷王比作美人”進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懷王,屈原擔心美人遲,其實就是擔心楚懷王步人衰殘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暫的人生,為楚懷王效忠。據此分析作答即可。 【任務二:讀唐詩】 (3)A (4)示例:《江雪》是鋪排。詩人鋪排了“鳥飛絕”“人蹤滅”“蓑笠翁”三個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靜,又運用“千山”“萬徑”“絕”“滅”等詞,顯得更為幽靜。 9、C【解析】《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并不是史書,C項說法有誤。故選C項。 10、(1)(4分)《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本是唱詩給人聽,相當于現在排比的修辭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陳而用譬喻,“興”指的是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内容,一般在詩的發端。 (2)D【解析】《辭賦第十一》主要講述了屈原作《離騷》的過程,這一部分介紹了屈原的人生經曆和他的愛國之情。故選D項。 11、示例:我選《詩經》。《經典常談》中介紹了《詩經》的來源、構成與特色,經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國人詩歌啟蒙之,因此深入閱讀《詩經》,不僅可以了解先秦人們的生活,從中感悟人生的道理,還可以欣賞其語言美,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12、①可以學習語文知識,比如可以從《說文解字》中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和每個字的造字本義;②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現狀,比如可以從《戰國策》中了解戰國時期盛行策士遊說這一曆史事實;③可以充實精神内涵,比如讀《漢書》,我們可以通過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質,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個人修養,比如從懦家經典中我們可以汲取有關學習、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