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著概覽 作者簡介:朱自清,原名自華,号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内容梗概:《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曆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寫作目的: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言裡說,他寫這部書,是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 藝術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全書不誇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朱自清的傳統文化研究,不隻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衆所能接受的廣度。他時時留意《經典常談》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語言流利暢達,娓娓道來,常有引人人勝之處。 讀經典的意義:①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着我國文明的發展軌迹,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實。 ②充實精神内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千年的知識彙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了語言藝術之美,例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過,通過《詩經》可知詩歌藝術之美。 ④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修養。 二、章節梳理 《說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出現了“倉造字”的傳說。 秦以後:始皇時,小篆成為國書,不久便有了隸書;漢末,字體由橢圓變為扁方,形成了标準的隸書;魏晉之際,變為“今草”;魏代将隸書去了挑筆,變為“正書”;晉代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 《周易》第二 戰國末期道家學說、陰陽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後稱這三種傳為《逸易》。 《尚書》第三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衆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制作。 《詩經》第四 春秋時詩的主要作用在樂歌;孔子時代,孔子采取斷章取義的方法,用《詩》來讨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後,《詩三百》成為懦家的“六經”之一。 三禮第五 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曆史,或禮述之作。漢代所見的“記”很多,流傳到現在的隻有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後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 《春秋》三傳第六 三傳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特别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三傳解釋經文時,常常不顧上下文穿鑿附會起來;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叙事為主,參考群籍,詳述史事。 四書第七 “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裡的《大學》,本是一篇,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論語》是孔子弟子們所記。《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醜、萬章等共同編定的。 《戰國策》第八 戰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争随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和遊說之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争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 《史記》《漢書》第九 司馬遷早年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迹,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 《漢書》漢班固著,其妹班昭奉漢和帝命令與馬續參考皇家藏書,續寫班固遺作。 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觀點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諸子都出于職業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裡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 辭賦第十一 屈原是我國曆史裡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苟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總題分詠,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後來賦家的風氣。《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以來,班固作《兩都賦》,後張衡仿其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仿作《三都賦》。 詩第十二 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隐,末流隻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 文第十三 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的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戰國時代,遊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記事文也伴随着議論文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盛行辭賦;梁昭明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準;歐陽修和蘇轼以後,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了“話本”;明代八股文盛行。 讀《經典常談》筆記
原句 | 原義 | 教育意義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 做學問要精益求精。 |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凡事都有個開始,但經常不了了之,沒個結果。 | (1)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别的山上面的石頭堅硬,可以用來琢磨玉器。 | (2) |
楚辭經典 | 《經典常談》相關内容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節選自《離騷》) | 他又用了許多神話裡的譬喻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他将懷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情辭凄切,纏綿不已。 |
唐詩經典 | 《經典常談》相關内容 |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七言四句的詩,唐以前沒有,似乎是唐人的創作。這大概是為了當時流行的西城樂調而作;先有調,後有詩。五七絕都能歌唱,七絕歌唱的更多—該是因為聲調曼長,好聽些。作七絕的比作五絕的多得多,本書選得也多。 |
方法提要 | 閱讀任務 |
目的性較強,每次閱讀隻關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閱讀的内容,也可以是感興趣的内容。 | (1)學完《《詩經)二首》以後,小文對《詩經》的表現手法十分感興趣,請你閱讀《《詩經)第四》這一章節,向小文具體說明《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2)小語想要了解屈原的愛國情感,那麼他應該選擇閱讀的内容是()A.《說文解字》第一B.四書第七C.《周易》第二D.辭賦第十一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