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雲遊北京中軸線
作者:杔格
制圖:果栗乘 / 校稿:朝乾 / 編輯:杔格
在空中俯瞰北京城區中心,不出意外的話,會看到一片較為規整對稱的古建築群,這就是著名的北京故宮。
遠眺故宮的最佳觀景點
就是著名的景山萬春亭(圖:圖蟲創意)▼
然而,北京故宮隻是在空中肉眼可見的明顯對稱景觀。包括北京故宮在内,還有另一條更宏觀的對稱景觀在天空中隐約可見。這條神奇景觀帶,便是将故宮南北延長的北京中軸線。
故宮隻是一部分
南北延長範圍更廣
基于多種因素
北京中軸線并非正南正北(圖:Google)▼
北京中軸線,是什麼?
元朝末年,一部關于北京地區著名的地方志書橫空出世,這就是熊夢祥所著的《析津志》。
在《析津志》(清代徐氏鑄學齋抄本)中記載了一個故事:“世皇帝(忽必烈)建都之時,問于劉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麗正門外第三座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将軍,賜以金牌。每元會、聖節及元宵三夕,于樹身懸挂諸色花燈,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
麗正門可以視作正陽門的前身
但元代麗正門的位置并不在正陽門(圖:圖蟲創意)▼
這條記載,很可能是與今日北京中軸線誕生有關的最早一條曆史記錄。當代人可能難以想象,北京中軸線最早原型的基點,竟然是麗正門外的一株大樹,這株大樹還被敕以金牌,封為“獨樹将軍”。每逢三大重要節日,在這三天的夜晚,都要把五顔六色的花燈懸挂在這株大樹上,遠遠望去,高低錯落宛如閃爍亮麗的火龍。
今天的北京中軸線與元大都中軸線之間的關系,雖不完全重合,但繼承關系上可謂是息息相關。這是因為,今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為基礎,而明清北京城是繼承元大都。
部分曆史時期北京城的範圍▼
平時人們談及的中軸線,往往特指南北軸線。元大都的中軸線,并不止南北軸線一處,還有東西軸線。元大都的東西軸線,為和義門到崇仁門的軸線(即今西直門到東直門的軸線)。
元大都較明清北京城更偏北(圖:壹圖網)▼
但是,元大都的南北軸線存在争論。關于其南北軸線之争,當今研究人員大體分為兩派,一派沿用“中心閣址為今之鼓樓”說,另一派則從元大都城市布局的實際出發;同時部分研究人員有元大都存在兩條中軸線或元大都與元大内非同一條中軸線等推斷。
元代的鼓樓(齊政樓)與現在的鼓樓
不一定是同一位置(圖:圖蟲創意)▼
最近幾年,經過王軍、李零等研究人員結合最新考古證據的詳細考證,論斷依據越來越指向後者。即從元大都城市布局的實際出發,其南北中軸線有且隻有一條。
此後朝代更叠,曆經明、清、民國、新中國,最新的北京中軸線在相沿元大都的中軸線基礎上,經過細節性變更以及700多年來不斷的發展演變,其中軸線的範圍已經遠遠不止當年的麗正門到鐘鼓樓的軸線。
廣義的北京中軸線88.8公裡,北抵燕山
也将“雙奧”遺産和大興機場包括在内▼
北京中軸線,如果從根源上探究,更接近于數學以及城市規劃學中的空間布局虛拟概念,但它依然能夠依靠近700多年的具體物質載體呈現出來。2022年底,《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正式發布。
全長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向南經過萬甯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南至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依據規劃,這15處建築及遺存是中軸線遺産構成要素。
北京中軸線涵蓋範圍較廣
但并不是所有遺迹都能夠成為遺産構成要素▼
北京中軸線,對于中國意味着什麼?
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中,對北京中軸線評價道:“大略的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但貫通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八公裡,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産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天壇見證當時的國家禮儀文化(圖:壹圖網)▼
梁思成先生對北京中軸線的此段描述,是“北京中軸線”概念的首次提出,體現了北京中軸線實際存在的物質屬性之宏偉,而在這片結構之下的内核,曆史及現實意義更為深遠。
景山展現了人與自然融合的基本觀念(圖:圖蟲創意)▼
對北京中軸線遺産價值領域有着深入研究的呂舟而言,北京中軸線存在三大遺産價值意義。
一、“能為延續至今或業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北京中軸線是逾7個世紀城市曆史層級不斷累積的結果,建築群嚴謹對稱的規劃和秩序性的景觀形态為城市建設中“以中為尊”傳統觀念的長期實踐提供了獨特的物質見證。
故宮是北京城的中央(圖:圖蟲創意)▼
北京中軸線多元一體的城市空間不僅見證了延續至今的國家禮儀傳統,也見證了業已消逝的城市管理方式。
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山川、神農等諸神的重要場所
(圖:圖蟲創意)▼
二、“是一項展現人類曆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建築、建築或技術整體或景觀的傑出範例”:
北京中軸線以獨具匠心的軸線選址,巧妙因借山形水系,展現出中國傳統人與自然的基本觀念,其規劃格局,謹遵《周禮·考工記》的理想都城規劃範式,又突顯禮儀秩序。
複建後的永定門
左下方是元代燕墩(圖:圖蟲創意)▼
其獨特的文化特征與審美意趣,突出地展現出富于層次同時蘊含對比、變化的整體的城市景觀形态。
太廟是明清兩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圖:圖蟲創意)▼
三、“與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事件或生活傳統、觀念或信仰、藝術和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具體的關聯”:
北京中軸線的選址和基本規劃格局具有極強的構建國家秩序的象征意義,反映出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念和哲學理念。
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圖:圖蟲創意)▼
作為元、明、清及現代中國首都的核心,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而作為一系列改變中國曆史發展走向的重大事件發生地,它更見證了中國社會從封建王朝時代轉變為現代國家的曆史變革。
遺産構成要素并不隻古代遺迹
近現代的天安門廣場建築群也是其一(圖:壹圖網)▼
北京中軸線,新的開端
北京中軸線具有豐富、深厚的曆史文化價值,但如何将其轉化為社會能夠普遍理解的知識,是一個複雜和具有挑戰性的過程。
此外,在文物保護領域,“物質文化遺産有必然消亡性”是一個普遍共識。通過複現一些在城市變遷中湮滅的景觀,或難以在現實中出現的曆史場景,展現不同時代的中軸線,幫助公衆了解中軸線的古今之變,就變得極為緊迫。
由于曆史原因
中軸線的許多古建築已經消失
例如上世紀庚子國變後重建的地安門
(圖:佚名/西德尼·甘博[美])▼
基于文物保護領域的現狀,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相應的數字化文物保護之路,尤其是發達國家,文化遺産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已經非常緊密。與北京中軸線曆史價值及規模體量相當的意大利帕多瓦,便做了一個很好典範。
帕多瓦老城區(圖:壹圖網)▼
意大利帕多瓦的遺産地由8個分布在帕多瓦老城區内的宗教和世俗建築群構成,1302年至1397年,多位藝術家在這裡創作了大量壁畫,堪稱是大體量文化遺産項目。尤其是“西方繪畫之父”喬托在此留下的濕壁畫,堪稱頂級流量,許多人不遠萬裡來到此地,隻為目睹其一眼。
著名的喬托濕壁畫(圖:壹圖網)▼
意大利當地文物保護領域工作者,深知文物古迹每一年都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以及物質文化遺産不可再生的非逆向性,所以及時采用數字化技術将現存文物的數據掃描存檔保留,并制成了360VR遊覽系統。
(圖:Smarthistory)▼
如此一來,既可以存留現階段文物古迹的實況數字檔案,又可以通過公衆展示,讓人們在線上便可直觀了解這一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以及同樣和北京中軸線相似的“活着的古城”帕多瓦。
(圖:Smarthistory)▼
對于北京中軸線這一大體量文化遺産項目,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聯合騰訊公司,給出了中國人自己的數字化新方案——“數字中軸”。
通過綜合運用高清照掃、遊戲引擎技術、雲遊戲等前沿數字技術,打造一個可互動的“數字中軸·小宇宙”産品,高仿真還原中軸線關鍵的場景,讓更多人可以在線上“身臨其境”體驗、感受中軸線的豐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數字中軸·小宇宙”外,整體“數字中軸”在去年11月還上線了官網,這是目前為止,面向全球用戶,有關中軸線闡釋的權威平台。近期,“雲上中軸”2.0也升級上線,未來,官網還将上線“時空艙”4D時空産品,通過數字孿生、雲渲染等數字技術,“時空艙”會再現中國古都的曆史,詳解中軸線的選址和規劃由來,以期讓數字中軸在物理中軸、曆史中軸、思想中軸等多個維度都能做到更加“可見、可感、可體驗、可觸摸 ”。
文化遺産數字化的價值所在,一方面可以通過數字化把全鍊路打通起來從本體到産業,另一方面也用科技創新手段,做出一些新的成就和作品,包括科技考古環節、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本體環節、活化業務環節。
而在未來,圍繞文化遺産IP确權保護,建立有關創作、運用、宣發全鍊路的開發平台。當這個平台向全國的文化遺産開放之時,文化遺産、管理學者和生态企業之間的關系将被打通,讓更多創作者、好企業、好技術通過探元平台分發給相應的文化遺産單位。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下一篇
福費廷業務是什麼意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