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支付牌照售價4億?一場硝煙紛飛的牌照大戰

用一張支付牌照,央行把野草叢生的互聯網支付行業,修剪得幹幹淨淨。所有人都在規則下閃轉騰挪,尋找生存空間。

電商和産業集團一邊渴望這張牌照,來擺脫高昂的手續費和競争者的眼線;一邊看着令人咋舌的價格,掂量着錢包。

第三方支付機構一邊頂着虧損,小心翼翼地維持業務線;一邊走投無路,隻得嫁給電商和産業集團。

牌照,就如央行手中的指揮棒,所有角色在其中,左支右绌,如履薄冰。

如今,一張支付牌照的售價,飙升到4億,一紙千金。眼下,正是一場硝煙紛飛的牌照大戰。

1洛陽紙貴,一紙千金

8月13日,在“裸奔”3個多月後,包括支付寶、銀聯在内的首批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終于重新戴上牌照。

六年前,央行出台《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要求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必須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成為支付機構,接受央行監管。

支付牌照由此誕生,一場大戲,就此開幕。

一時間,各路人馬蜂擁而至。

拿到牌照,成為支付機構,似乎就像加入了遠征的十字軍,前方便是滿地黃金的東方世界。

但因為支付團隊良莠不齊,大家離錢太近,難免生出貪欲來,行業亂象叢生——洗錢、套現、違規操作的新聞,一一上場。

央行忍無可忍。去年下半年,央行一紙通知,宣布一段時期内暫停發放支付牌照。

在此期間,270家支付機構取得牌照,其中3家被點名後已注銷。

最近央行又提出,對未實質開展業務的支付機構,可能不予續牌。這對年内将要面臨續牌的240家支付機構,可謂一次大考。

一邊關閘,一邊截流,央行一夫當關,手起刀落。

供給完全停止,需求不斷高漲,巨大的差壓下,價格飛速增長。

市面上僅存的267張支付牌照,猛然間洛陽紙貴。

與銀行相比,支付機構的手續費率具有明顯優勢,而且有權力給商家優惠。

銀行方面,對餐飲類和一般類的商戶,手續費率分别為1.25%和0.78%;

而支付機構如螞蟻花呗,則向絕大部分小微商戶收取0.6%的費率,支付筆數多的商戶最低能拿到0.2%的費率。

對于一個日營業額萬元的飯店,每月在支付渠道上省下的錢,就能再雇一個服務員。

而對于支付公司來說,大量用戶接受支付後,把錢存放在支付機構,用這些沉澱資金,就能産生大量利益。

支付機構可以任性地把錢存在托管銀行躺着收利息,也可以再買理财産品。

據了解,僅通過消費者在淘寶網上的消費,支付寶每年沉澱資金的年度收益就超過10億元。

除此之外,支付機構手中掌握了大量用戶和消費數據,這些信息可以開拓出新的變現模式。

支付寶根據用戶數據,沉澱出“芝麻信用分”,這就是當年馬雲下的一着大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用大數據進行征信。

所以馬雲說,阿裡是一家數據公司。

曾經的“冤大頭”京東,在收購網銀在線之前,每季度不僅要付給支付寶上億的手續費,用戶信息和交易信息,還直接暴露在競争對手淘寶眼皮底下。

拿到支付牌照後,再也不用寄人籬下,京東金融也風風火火搞起來了,腰闆倍兒挺。

一個京東站起來了,身後還有美團、餓了麼、唯品會,他們錯過了“拍牌”的黃金歲月,如今等待他們的,是一場進退維谷的牌照之戰。

2買家們的躊蹴

事實上,如今大電商們對支付牌照的要求有兩個。

首先,牌照公司需要身家清白,沒有曆史遺留問題。

在13日的第一批續牌中,有9家支付機構的部分業務被終止。其中,易寶支付因為清算違規,被罰逾5000萬元,同時終止在六省一市的銀行卡收單業務。

電商花大價錢買支付的“殼”,為的就是能直接拿來打造閉環支付牌照,把錢收進自己的錢包裡。現在收錢的通道堵上了,還得自己掏錢擦屁股。

這樣的買賣恐怕沒人願意做。

其次,牌照公司要有業務基礎。

一方面是業務數量,要電商買殼後自己去跟各大銀行談判支付牌照,打通接口和網關,其實還是比較費勁的。

此外,現有的客戶資源也是資方所看重的。畢竟從買一個空殼到做大規模,怎麼着也得一年時間,又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第二是業務質量,底層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技術架構,也是電商選購的關鍵。

萬達當初花20億豪購快錢,也是看中了快錢的業務質量。

快錢的底層系統架構、産品的完善性讓萬達能即插即用,次年萬達網絡金融收入就達到44.6億元。

據了解,“限牌令”執行後,支付牌照的價格馬上翻了個倍。

目前,一張經營範圍為全國,業務範圍包括網絡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的“全牌照”,價格4億元起步。

而業務範圍僅為網絡支付的牌照,也能賣到3億元。

央行去年表态“一段時期内”停止發放新牌照,這“一段時期”究竟是多久,正是關節所在。

以唯品會為例,去年其淨營收約為400億元,以0.5%的手續費率計算,每年光是交給支付機構的手續費就達到2億元。

市面上能應付如此龐大體量的殼至少8億元,算上買來以後的開發成本,唯品會用四年時間能回本。

這四年時間中,新牌照會不會放開?

如果放開,一來唯品會可以自己打造支付系統來申請牌照,二來即使還是買殼,成本也将大幅降低。這樣一來,限牌期内買牌就成了虧本買賣。

對垂直電商界的“小巨人”尚且如此,其他電商在這場牌照之戰中更是陷入兩難。

在這場戰役中,牌照就如央行的指揮棒,掌控着一切。

3賣家們的憂思

電商們為牌照焦頭爛額,支付機構的日子也不好過。

2016年4月,央行宣布未來将對支付機構實行按照業務情況分級監管。如果多次出現低評級,将被暫停支付業務,直至注銷牌照。

從8月13日的續牌結果來看,分級監管山雨未來,風已滿樓,已有支付機構由于不合規被縮小業務範圍。

業務範圍是牌照價格的生命線,想把自己賣得更貴,就要有更多“技能包”。

然而,想把“技能包”養肥需要的不僅是錢,弄得不好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北京一家支付機構的主要業務,是發行折扣儲值消費卡,累計發卡量452萬張。但因技術費用投入較大,且實現的收入規模較小,連續兩年虧損超過5000萬元。

2015年底,其累計虧損已超過其實繳貨币資本的50%,存在被責令停止辦理部分或全部支付業務的風險。

支付機構就像踩在跷跷闆中間,每家機構都必須砸錢做好業務質量,又要避免在卧薪嘗膽期間交出太難看的财務報表。

隻有兩個維度都達标的公司,才能保住業務線,艱難地活下來。

但活下來的意義是什麼?

2015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份額中,支付寶占47.5%,财付通占20.0%,前10名共占比達99.2%,其他近90家有互聯網支付業務資質的機構市場份額僅0.8%。

移動支付市場中,支付寶占63.41%,财付通占23.03%,其他30多家有移動電話支付業務資質的機構占比不到1.5%。

壟斷已經形成。

一邊是每年高額的系統維護費用和政策風險,一邊是市場僅剩的殘羹冷炙,對大多數支付機構來說,生存還是滅亡,真的成了一個問題。

一位中介人士坦言:“趁現在價格還可以,能搭車産業集團就很好了,否則今後支付業務許可證能否得到央行續展都不好說。”

趁還沒人老珠黃,趕緊上上妝把自己嫁出去,可能是許多支付機構面前唯一的路。再不上路,也許妝都買不起了。

未來的支付行業,必然去蕪存菁。

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園丁一把火燒了雜草,等待時機宣布春天的到來……

往期深度稿件

歡迎關注金融科技第一深度新媒體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