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從電影母體到電視節目
“紀錄片”、“電視紀錄片”兩個名詞是電影電視發展的産物。
其實,紀錄片本身就是現代電影藝術的母體,在發展過程中才陸續分化出故事片、新聞片、科教片、動畫片等類别,紀錄片也變成一個電影片種,英文為 Film,漢語譯為紀錄影片或紀錄電影。這是電影時代的演化。
電視産生以後,紀錄片在熒幕天地上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又出現了“電視紀錄片”一詞。它既是電影紀錄片新的發展形式,又是電視節目的一個種類。随着專為電影院拍攝的紀錄片越來越少,各種紀錄片主要用于電視播出。
1.2 紀錄片的早期運用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包括一些拍攝自然的紀錄片,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于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于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曆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
圖1.2-1 《工廠的大門》 1895年
圖1.2-2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53年
1.3 國内美食紀錄片現狀
美食紀錄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藝術性和紀實性為一體,具傳遞觀念、傳承文化、提升審美等功能。縱觀中國美食紀錄片的發展,其起步時間較晚。1979年8月12日,中央電視台最早的一個專業性欄目——《為您服務》開播,其中主要内容為飲食烹饪、老年保健等,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的部分。但它隻是飲食類節目的零散傳播,還未形成美食紀錄片的雛形紀錄片中國美食探秘,或者說這是國内美食類紀錄片的最早的意識形态。後期《為您服務》獨立出了《美食走四方》這一闆塊,主要内容是主持人走訪全國各地的美食,在大飽眼福的同時,可以欣賞到各個地方的旅遊美景和民俗文化。節目的本質和如今大紅大紫的《舌尖上的中國》有相似之處。
圖1.3-1 《行走的餐桌》 2012年
21世紀以來,一些獨立紀錄片制作人也陸續推出了一些有質量的美食紀錄片。諸如《舌尖上的中國》、《行走的餐桌》、《中國美食探秘》等紀錄片,雖數量屈指可數紀錄片中國美食探秘,但也是國内美食紀錄片的曙光。
除了大紅大紫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外,《行走的餐桌》算得上是一部接檔《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行走的餐桌》沿大運河去尋找介紹美食,不僅能表現中華美食的曆史厚重感,同時勾畫出了每個城市獨特的精神風貌。有意思的是: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是個波蘭籍女孩,中文名翠花兒。當她以一口流利的中文介紹中國美時,那種“參差感”會很有“喜感”,而國際視角解讀下的中國美,也注定富于趣。
總的來說,國内美食紀錄片還處于發展階段。但自從《舌尖上的中國》大熱後,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在創作美食紀錄片的理念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觀和蛻變
圖1.3-2 《舌尖上的中國》 2012年
二、創作理念2.1靈感來源
2.1.1 美食
2012年央視的美食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大熱,一時之間就《舌尖上的中國》為讨論點的論文作品此起彼伏,以“舌尖上”為主題的各種影片相繼在網絡走紅,但很多都是從一個角度出發,比如單從畫面視角或者是商業視角,缺乏兼而有之的平衡視角。既然美食文化是中國社會亟待傳承和記錄的精神财富,那麼如何用我的手法去記錄傳承這一飲食文化是我所需要做的。 傳承飲食文化詩意性美食記錄片(2):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