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對人性美的讴歌 ——再談莫泊桑《項鍊》的主題思想

對人性美的讴歌

——再談莫泊桑《項鍊》的主題思想

【摘 要】:關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項鍊》的主題,中學語文教材參考書的權威評價是諷刺了小資産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這種評價壟斷了文學界、教育界許多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卻歪曲了作品的主題,誤導着廣大學生,影響着一代一代人啊。那麼,到底如何看待這篇小說的主題呢?其實,《項鍊》是一曲對恪守誠信而不向命運屈服的人性美的頌歌。

【關鍵詞】: 莫泊桑 ;瑪蒂爾德 ;虛榮心;人性美; 頌歌; 主題

一、 開篇語

《項鍊》是莫泊桑著名的短篇小說,多年來被我國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現在,新課标教材(必修)(選修)都已經不再選入,可是至今它的主題仍然有探讨的必要。

關于它的主題,“教材提示”一般定位:它辛辣地嘲諷了法國小資産階級婦女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醜陋心理。其實,這種簡單化的階級眼光是狹隘的和片面的,極大地扭曲了人物形象,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從小說開頭至借項鍊,莫泊桑極力渲染主人公瑪蒂爾德對“精美豪華生活“的向往,希望“讨人喜歡、惹人嫉羨、風流誘人、被人追求”——即所謂“虛榮”!我們設想:虛榮心如此之強的她,在丢失“天價”項鍊之後,為什麼沒有選擇逃之夭夭,而是不惜過着如“下層婦女”般的生活償還債務?顯然,小說《項鍊》中那人人不可避免的“虛榮心”是作者巧妙地為突出主題服務,為讴歌人性美服務的啊;人啊人,在自己虛榮心膨脹的時候,是任其肆虐還是抑制克服?是用什麼抑制克服?是以生命的被動還是自覺狀态抑制克服?這麼深厚的意蘊,由瑪蒂爾德的十年艱辛還債向世界讀者給出了漂亮的答案,而“對人性的反思和對人性美的熱情讴歌”才是作品的主題。

二、 回歸文本看主題

人性, 是人人共有、人人必須面對的永恒話題。它與人們的生存現實緊密相關,更與人類追尋美好精神境界密切相關,莫泊桑對此一直深沉思考,《項鍊》這篇小說,可以說是莫泊桑思考的極好結晶!

莫泊桑對人性顯然有着清醒的認識,而且善于藝術地去反映人性美。

《項鍊》以瑪蒂爾德借項鍊出席舞會為分水嶺。此前,瑪蒂爾德總覺得自己生來就佩享受各種精美豪華的生活,因而感到痛苦不絕;此後,她為還項鍊付出了十年艱辛的勞動,變成了貧苦人家的強健勤儉而且耐勞的婦人,卻感到非常的自信充實。

1、瑪蒂爾德卑賤而富有夢想。“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裡。她沒有陪嫁的資産,也沒有什麼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後隻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這樣的姑娘、這樣的身份、這樣的婚姻,渴望過上幸福生活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她對“精美豪華生活”的向往本身的确無可厚非,隻是在莫泊桑的層層鋪渲染之下,蒙上了“虛榮”的色彩。其實,嚴格的來說,瑪蒂爾德的美夢隻能用“向往”,不能用“追求”一詞。她并沒有嫌棄作為小職員的丈夫,并沒有不顧道德、良知的約束直奔“豪華精美”的生活。她隻是熱切的向往,并抓住了一次與這種生活結緣的機會而已。教育部長邀請他們夫婦參加晚會,多好的機會!如同現在一個平民婦女有了上“金光大道”、上春晚的機會啊!平民婦女,有幾個能遇到這樣的機會?

“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興奮的動作舞着,她沉醉在歡樂裡,她滿意于自己的容貌的勝利,滿意于自己的成績的光榮;滿意于那一切阿谀贊歎和那場使得女性認為異常完備而且甜美的凱歌,一種幸福的祥雲包圍着她。所以她什麼都不思慮了。”
  這些神态和心理,其實是形象地描寫了平民在平常的日子裡品嘗到的意外幸福啊!發現了自己生命之美,而且這種美被人們欣賞,被上流社會欣賞,最普世的審美心理啊!瑪蒂爾德内心收獲了巨大的幸福,這與虛榮——“表面上的光彩”有天壤之别啊!

2、在誠信和所謂“虛榮”之間,她堅定地選擇了誠信。她十年如一日地忍受“下層婦女”的生活,賠償丢失項鍊所造成的損失。這足以說明瑪蒂爾德人性的高貴。

心理——“現在應當設法去賠這件寶貝了。”一旦确認項鍊丢了,瑪蒂爾德首先就想到“賠”!條件窘迫?“設法賠”!這裡,沒想到隐瞞、逃避、欺騙、賴賬,連一絲念頭都沒有閃過!多麼令人感動啊。

瑪蒂爾德嘗到了窮人的困窘生活了。此外,突然一下用英雄氣概打定了主意,那筆駭人的債是必須償還的。她預備償還它。

行動——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租了某處屋頂底下的一間閣樓下。她開始做種種家務上的粗硬工作了,完成廚房裡可厭的日常任務了。她挽着籃子走到蔬菜店裡、雜貨店裡和肉店裡去講價錢,去挨罵,極力一個銅元一個銅元地去防護她那點兒可憐的零錢。

他們每月都要收回好些借據,一面另外立幾張新的去展緩日期。

末後,這種生活延長到十年之久。十年之末,他倆居然還清了全部債務,連同高利貸者的利錢以及由利上加利滾成的數目。

這十年是瑪蒂爾德蛻變與升華的過程。可以想見他們的心理變化軌迹:3650天忍受辛酸勞苦的無奈、債務一天天減少的欣慰、對還清債務過舒心日子的期盼、良心得以回歸的開心……

3、成全人的是誠信美德。

在《項鍊》中,導緻瑪蒂爾德命運發生巨大轉折的,是一串價格低廉的假鑽石項鍊。假項鍊看似颠覆了神聖莊嚴的命運,其實催生了瑪蒂爾德的人性張揚。莫泊桑對此大為感慨。他寫道:“要是那時候沒有丢掉那挂項鍊,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事實正是如此。丢項鍊這件小事沒有敗壞瑪蒂爾德,而是成全了她!決定瑪蒂爾德命運的不是項鍊,不是晚會,而是她内心的強大定力,是她潛藏着的人性美。在人生重大考驗像魔鬼一樣突然降臨時,這種人性美頑強地滋長,主宰了她!總之,神聖純潔的人性美與導緻它變化的原因的微不足道形成巨大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撼,讓讀者受到心靈的崇高洗禮。

4、變不幸為幸運,才是人生之大幸

我們不妨進一步拷問心靈。為一挂最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鑽石項鍊,付出了整整十年的辛勞,瑪蒂爾德幸還是不幸呢?用世俗的眼光看,她肯定是不幸的。因為這十年辛勞從道理上講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是冤枉的,可以說是一場大災難。但用超世俗的眼光看,就可以說她是幸運的。丢失項鍊,她忍痛借錢,以極其高昂的價格買了串真鑽石項鍊還給朋友。借錢還債,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這樣一來她被逼上了絕路,卻恰恰被自己的良心逼出了 “英雄氣概”,潛藏于心的人性美煥發出來啦!沒有這場不幸,怎能走出精心編制的生活幻景,從而開始真實地面對嚴酷的生活?

瑪蒂爾德用辛苦的勞動換來了充實健康的生活,找回了真實的自我,活出了自己的尊嚴,淨化了自己曾被“虛榮心”污染的靈魂。所以十年後她敢于坦然面對那位自己以前因貧窮一想起就自慚形穢的貴婦人,并主動與之打招呼。她不再有因貧窮而備受傷害的虛榮心,她不再因沒有華麗的外包裝而感到低人一等。她的心靈舒展了,自由了。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變化是“不幸”帶給她的。可以說,她的“不幸”轉化成了她的“大幸”。她丢失了項鍊,卻找回了健康的生活,贖回了高貴的靈魂。

在人生的棋局上,沒有絕對的幸與不幸,“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幸與不幸常常是相對的而且是相互轉化的。而這種轉化的關鍵取決于有無人性美。瑪蒂爾德是位普通人,是位愛美的普通人,在丢失項鍊之際,多少慌亂、痛苦、自責都沒有讓她迷失自我,她沒有欺騙,沒有逃逸,沒有賴賬,做人的底線保住了,她有人性啊。在這個前提下,她僅僅是想着還項鍊,什麼嚴重後果都不計!

變不幸為幸運,才是大幸啊!

5、磨難是心靈蛻變升華的助推力

相隔十年,同一個瑪蒂爾德,社會地位和物質生存境況沒有實質的變化,然而她的精神面貌、心理感覺卻有了本質的區别:十年前的她痛苦不堪,羞于見人;十年後的她坦然平靜,頗有自豪感。原因何在?就因為她的價值觀念變了,生活态度變了。十年前,她僅僅生活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時時處處以上流社會的價值标準看自己,越看越痛苦,越覺得自己沒法活;十年來,她漸漸剔除着虛浮的渣滓,抛棄了以往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态度,因而活得坦然自信,幸福充實。

看來,同樣的生活境遇,用不同的價值觀念去衡量就可以導緻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存感受。幸福是一種内心體驗,人生的幸福與否,常常并不決定于金錢與物質等外在因素,更決定于價值觀念、生活态度等精神方面的内在因素。換句話說,人生幸福的前提,是要具有領悟人生意義的健康而高貴的靈魂。瑪蒂爾德換了一種價值觀,也就換了一種人生态度。她具有了一顆健康而高貴的靈魂,也就獲得了一種靠得住的幸福。她的幸福來自内心,她自己感到幸福,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性之美,諸如真誠,寬容,慈悲,博愛,都源于本性的那種善良,源于内心的那種高貴氣質。人性之美,就要體現人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真正的人性美不是一時一事的體現,而是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展現出來的。人性美往往在某些關鍵時刻、重大考驗面前才更集中地展示出來。

可以說,往往有磨難,有考驗,有逆境,才能使潛藏的人性砥砺出光輝來。莫泊桑讴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性,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雖然設置了特定的社會背景,卻依然主要以抒寫最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托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創作中,他一直在尋找着對人性、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批判,表達了他張揚人性之美的願望。可以說莫泊桑的《項鍊》把人性美表現得更加酣暢淋漓,它完全是一種接近原始而又古老淳樸的人性之美。正是深悟人生真谛,莫泊桑設計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逐層展示出人的心理變化,最後塗抹出人性最亮麗的色彩。

從決定“設法賠”的那一刻起,瑪蒂爾德不計賠項鍊會給自己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艱辛十年,終于求得良心的踏實!“設法賠”前面應該看作是鋪墊,是為瑪蒂爾德的轉變提供契機,有力地襯托人生重大轉變;後面才是主體,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瑪蒂爾德的種種艱辛,反映出感人的堅韌、誠信和勤勞的美德,這才是高潮,才是小說的重點,才是反映主題的關鍵!

從瑪蒂爾德的前後鮮明對比中,我們看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如此說來,<項鍊>”諷刺了小資産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這樣的主題牽強附會,泯滅人性,是極不可取的。

6、偶然蘊含着必然

我們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賞析,偶然的因素,一般僅僅是提供契機而已。 瑪蒂爾德人生中有一連串偶然事件的發生,環與環之間戲劇性地相連,尤其是“參加舞會-借項鍊-丢項鍊”這幾個偶然事件,恰恰是“還項鍊 ”這個必然結果的鋪墊,是在為展示瑪蒂爾德内心世界而蓄勢;按小說結構講,“參加舞會-借項鍊-丢項鍊”是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水到渠成地凸起了“還項鍊 ”這個高潮。瑪蒂爾德的人生循此發生了一個重大轉折,由“在上層社會的虛幻中陶醉”回到大地上,在以實實在在的勞動實現普通人的人生價值中體驗幸福。而這個轉折的驅動力,就是誠信善良勤勞的美德。

事件的偶然性反映出人性美的必然性——為誠實守信而不向命運屈服! 于是瑪蒂爾德的命運就這樣被決定了。正如作家史鐵生所說,偶然——你說不清它,但是得承認它。而現在,從瑪蒂爾德的人生轉折中感悟到,我們應該以美好的人性去直面某一個偶然事件。細想每個人的人生,誰的路上不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偶然呢?
瑪蒂爾德以誠信和勤勞最終掙脫了虛榮心的枷鎖,譜寫了人性美之歌。

三、結束語

對《項鍊》主題的探究,常說常新。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流行的階級評判标準、政治評判标準、道德評判标準大行其道。“文學是人學”這個真谛被颠覆了, 至今依然沒有真正登上文學評論和語文教學的殿堂。應該強調,讴歌人性美的文學作品會永遠綻放着燦爛的光芒!我們的文學評論、中學語文教學隻有真正地從“人”的角度解讀一篇文學名作,才能真正解讀作品深厚的底蘊,才能引領讀者、學生接受文學的滋養和美德的熏陶,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參考文獻:

1、寂寞求真的《莫泊桑《項鍊》主題探讨》

2、中學語文教材參考資料

2013-6-12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