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運膜絡法講課(2009-02-05 19:18:41)
學習《蕩運膜絡法講課記錄》
龐明
一、提高認識
(一)蕩運膜絡是練功的深化。全文中有4個“深化”。① 我們現在可以用外面的氣了,已經有了這個基礎,就需要加強運用外氣的本錢──你本身内在的能。所以我們現在練丹田和腰,其實就是把這個功再向前深化一步。②這就把我們過去講的練捧氣貫頂法,内氣外放、外氣内收,練膜絡氣,以及要注意的三個外氣(大自然的混元氣、彌散在身體周圍的自身混元氣、皮膚開張内出外合這個氣)又深化了一步。③今天講的膜絡應該是非常基本的,比上次講的又深化了一層。④這麼複合練比單獨那麼練,效果要好,是深化、細化與展開,氣就更容易練起來。
(二)蕩運膜胳是整體練法。全文中有4個“整體”。① 揉肚臍和揉上腹效果不完全一樣。而在鼓蕩膜絡中它們被結合成一個整體。②膜絡之氣充足了,還要把它前前後後連成一個整體。③練這一圈有四個呼吸共八個内容。這麼一練,就把胸腹的膜絡之氣整合成一個整體了。④我們這樣練和古人單純地揉膜相比,氣更加整合了--不僅使内髒裡面的膜之氣充足了,而且前前後後都連成了一個整體。
(三)蕩運膜絡是高級練法。全文中有多處與之比較。 ①我們又把這個功法化解了一下,這樣更加系統化了,就是今天講的第二步功,其實是等于把上面講的松腰法更加具體。②今天我們講的鼓蕩膜絡就更細緻了,把膜絡之氣,在我們練的能夠和腰結合的基礎上,再把它鼓蕩開。這個膜絡之氣,我們練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練膜絡之氣,内外開合的,那時講膜絡之氣,我們并沒有如何來練強化自身的膜絡之氣。普通練練捧氣貫頂法時,就是内氣外放,外氣内收,膜絡之氣,練外混元,這也是練的軀體混元氣,形神樁練内混元,也是軀體混元氣,但是怎麼樣把膜絡之氣強化起來,沒有細緻講它。③所以我們現在搞的這一套東西,就把佛家的少林基本功,道家的武當、峨嵋、青城派的,集中起來了。今天講的這個鼓蕩膜絡(蕩運膜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集中。④這和抻氣相比,振動的氣更細,範圍更大。
(四)蕩運膜胳是高效練法。全文中有多處提及重要。①膜絡之氣在軀體混元氣當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隻有皮下那層氣很充足了,它才能往裡面滲。②練氣要從膜上練起,練膜要從揉上練起。練膜絡之氣首先要從腹腔入手。③一切膜都是軀體混元氣運行的通路或必經之路,所以單純地練膜,也能夠非常非常深入地練到軀體的深層。④不說别的,真要是把這一層膜(皮下)練好了,也就了不得了。
二、解釋問号(全文有18個問号)
(一)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智能功,為什麼不講它?不是沒想講它,而是沒時間講它。因為智能功這一套東西都是新立起來的,我們前面的理論重點是要在氣功界使氣功愛好者能夠體會到:練氣功可以把重心放在運用外面大自然界混元氣上,把這個運用好了,就可能發揮巨大的威力。這在中國氣功史上是一個新的明确的提法。所以我們這些年一直把這作為重點。千百萬人的實踐證明這是可行的,不僅祛病效果好,而且搞工、農、林、牧、漁增産實驗效果也好。這是一個新東西。如果沒有更多的人這麼做,這個新的氣功學科的改變是完不成的。
(二)我們有了這個基礎(外氣)之後,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那就需要加強自身的鍛煉,首先要強化膜絡之氣。這就好比做買賣,你的本大,你運作的量才大。你體内的氣越充足、越精練,那麼你就越能有效地運用外面的氣。我們現在可以用外面的氣了,已經有了這個基礎,就需要加強運用外氣的本錢──你本身内在的能。
(三)你隻有10元錢的本,能一下子賺100元嗎?賺不了。你隻有買進100元的東西,才能賺幾十塊錢。你隻有10元錢的本,想一下子賺10元,那就做不到,那就是沒本的買賣。所以你要有本。
(四)鼓蕩膜絡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以前講膜絡講得很廣泛:皮膚是膜,粘膜是膜,皮下組織也是膜,肌肉外面的膜,腹膜、胸膜,内髒的膜,細胞的膜,細胞裡面的細胞核也還有膜……人體裡面無處沒有膜。膜是軀體混元氣必不可少的東西。從宏觀來看,從皮膚到皮下組織,以後一層一層到了裡面,一直到了細胞核裡面,這一切膜都是軀體混元氣運行的通路或必經之路,所以單純地練膜,也能夠非常非常深入地練到軀體的深層。我們以前講過,人體裡面各個細胞自身**的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氣都叫做軀體混元氣,所以内髒的細胞膜和細胞核核仁的膜都屬于軀體混元氣,而内髒裡面分泌的那些不是供自身細胞**新陳代謝之用的氣,才叫髒真混元氣。膜絡之氣在軀體混元氣當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
(五)鼓蕩膜絡是不是把每個細胞、細胞核裡面都鼓蕩一下?一開始鼓蕩不到細胞那兒去,所以先鼓蕩皮下組織。……從全身來說,鼓蕩膜絡之氣首先鼓蕩皮下組織這層膜,這裡軀體混元氣最充足。……所以練膜絡之氣首先要從腹腔入手。
(六)《易筋經》中的揉腹是揉肚子的,你說肉下骨上,腹中哪兒有骨頭呢?若說是脊柱上的骨頭,當中的内髒怎麼算呢?所以我們要靈活地看待他們這些理論,千萬别拿現代的知識來摳它。(兩個問号一并回答了)
(七)好多練武術的抻筋拔骨練筋,為什麼功夫出不來?因為沒練筋膜。《易筋經》講了,練筋易而練膜難。……将來你揉腹、揉膜有所體會了,再聯系經絡學說看看經絡問題,可能會有所突破,另外對經絡也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如果我們把這些内容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整理一番,就把古人練膜的内容現代化了,對我們練膜很有意義。
(八)練膜從醫學上有沒有依據?中醫講衛氣。因為衛氣的特征和智能功講的軀體混元氣非常類似,所以我們在《傳統氣功知識綜述》裡面談氣那部分引用《黃帝内經》中關于衛氣的論述最多。“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悍滑利,見開則出,不能入于脈,故循于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四肢……”“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九)武術界講不講這些(練膜絡)?《易筋經》是明朝萬曆年間問世的,它裡面就有膜絡,以後到清朝有些功門也談到膜絡問題,但談氣多,談膜不是非常細。
(十)"血、氣怎麼分辨?盡管中醫有營、衛、氣、血的分辨,但是古人不可能把它們分辨清楚。當然我們現在也沒有把它們弄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在表述的時候初步把它們分開一些。
(十一)這段引文和前面講的不一緻,為什麼還要引它呢?就說明那時侯太極拳已開始注意氣和膜的關系,雖然它不是專門研究這個東西的。
(十二)膜怎麼截?按而得之,一按按到皮下,就得到膜了。武功裡面講到截膜、拿脈、抓筋、閉穴。脈由摸而得之,筋由抓而得之,穴講點穴、閉穴。把膜截住之後,人就昏了。
(十三)太極拳書裡面講閉脈叫拿閉,但沒解釋為什麼叫拿閉。它是不是寫錯了?很多人都忽略了拿脈和閉穴的關系。穴位都在脈上,中醫針灸講:"甯失其穴,勿失其經。"找不準穴位沒關系,隻要找準經脈,氣就好調整了。哪些穴位在什麼地方,其尺寸大小和深度如何,由量而得知。脈需要拿,你要想閉穴,先要拿脈,所以叫拿閉。拿脈和閉穴是結合到一起的。
(十四)前些日子有人說怎麼一練(直腿坐)又練疼了?不知同學們髂前上棘這個地方疼沒疼?沒疼過,将來還得疼。說明氣還沒通到那兒去。腹橫筋膜向四肢轉移的那個地方,體質非常好的可能不疼,但不會都不疼。這一段從五樞、維道到居髎穴,都是筋膜轉換的地方,當松開使不上勁時,它非常不行。一開始肌肉肌腱繃着勁,當它要松開,繃不上勁了,換勁的時候,非得酸疼不行。所以希望同學們還是要抽時間練它,可以換着練。(兩個問号一并回答了)
(十五)怎麼練呢(指第二個呼吸的呼氣)?下颏往回一收一繃勁(就是使勁呡嘴),心口裡面就往上撅。如果我們在做這個呼吸時用意念這麼搞,就把心下這個月芽兒往上帶了,也就把命門那兒的氣往上帶了,慢慢使中氣往上升,氣往下走出現的毛病都好解決了。練精化氣比較難,我們通過這些具體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決它。
(十六)那麼這是不是不專了(指練膜胳)?我們現在這麼練膜,比單純練膜、單純練聚精會神高一個層次。但是往下面還有好多東西,還需繼續練,練速度,練筋、骨、肉,都是軀體混元氣。以前練捧氣貫頂法、形神樁也是練軀體混元氣,但那是從意識練的;現在更深一層,從内裡邊練。
三、體察穴位。全文中有26個穴位(按出現的次序排列)
1.【會陰穴】經穴名。簡稱“會陰”。在中醫針灸學中,會陰穴别名屏翳(yi)、下極、下陰别等,屬任脈。是前陰與後陰當中皮表的一個穴位。男子當肛門與**之間,女子當肛門與**後聯合之間。從氣功性位于子宮頸和子宮頸口,是煉丹道派命功的玄關竅。舊稱之為“陰跷庫”、“地戶穴”、“虛危穴”等。會陰部位是任脈、督脈、沖脈的起始點,經常收縮會陰可避免精氣下洩,又可令此部位不受壓迫,從而保持任督氣機流通,是打通周天的關鍵所在,故古練功者有“天門常開,地戶常閉”之說。69
2.【命門】 ①指命門穴。是督脈上的一個穴位。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前對臍。②練功部位。在臍與命門連線之前2/3、後1/3處,相當于智能功下丹田的位置。是先天腎氣集聚生化的地方。113
3.五樞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帶脈之會。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一說“在帶脈直下二寸”(《針灸集成》)。布有髂腹下神經和旋髂淺、深動、靜脈。主治小腹痛,腰胯痛,帶下,疝氣,及子宮脫垂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4.維道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别名外樞。屬足少陽膽經。是少陽、帶脈之會。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一說“對章門直下七寸”(《針灸集成》)。布有髂腹股溝神經和旋髂淺、深動、靜脈。主治少腹痛,腰胯痛,疝氣,帶下,及子宮脫垂,盆腔炎等。直刺0.5-1寸,或斜刺2-3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5.居髎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陽蹻、足少陽之會。在髋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旋髂淺動、靜脈分支和旋股外側動、靜脈升支。主治腰腿痹痛,月經不調,帶下,疝氣,及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6.【混元竅】亦稱“混元”、“混元靈竅”、“髒真混元竅”、“中宮混元竅”。其位置即智能氣功講的混元位,在中脘内體腔正中稍後。但它又不是一個實在的實體部位,而是和實體兼容的混元氣,即古人所謂“有氣則成竅,無氣則渺茫”。之所以取此位置,是因此處為髒真混元氣集中的地方,又是傳統功法中神氣并練和煉氣化神的玄關竅,且智能功以之為神氣混融的處所。通過意守這一具體部位,凝聚混元氣,使意識和混元氣合一,逐漸可體察到無内無外的混元氣的整體狀态——玄關竅開的景象。 75
7.【膏肓(huang)】 ①經穴名。位于背部,第四胸推棘突下旁開3寸處。②我國古代醫學把心尖脂肪叫膏,心髒和膈膜之間叫肓。認為膏肓之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53
8.胞肓【标準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取法】俯卧位,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髂翼骨膜。皮膚由第一、二、三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内含有豐富的脂肪,纖維組織緻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輪廓。臀肌筋膜發達,它發出纖維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内,所以該層筋膜和肌肉結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離。【功用】補腎強腰,通利二便。【主治病症】 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 2. 消化系統疾病:腸炎,便秘; 3. 其它:坐骨神經痛,腹直肌痙攣,腰背部軟組織疾患。【刺灸法】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臀部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9.肓門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和第一腰動、靜脈後支。主治腹痛,痞塊,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10.肓樞 肓樞穴在肚臍旁開一寸,針灸書上一般寫的是肚臍旁開五分,我們取旁開一寸是因為腎經在肚臍上面旁開一寸、肚臍下面旁開五分。
11.【膻中】膻,音tan(2聲)。①經穴名,屬任脈。位于體前正中線上,平第四助間隙,兩乳頭連線之中點。為心包之募穴,為心氣集聚之處。②人體部位名,指前胸正中,兩乳之間的部位。心肺居其内,為宗氣聚積之處,故亦為氣海,又稱上氣海。188
12. 【脊中】經穴名。位于背部第11、12胸椎棘突之間凹陷中,前正對智能氣功之混元竅。82
13.懸樞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醫心方》名懸極俞。屬督脈。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内側支和腰動脈後支。主治腰痛,腹痛,洩瀉,痢疾,脫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http://baike.baidu.com/view/642663.htm
14.【帶脈】 ①奇經八脈之一。循行路線:約自與第二腰椎等高的季脅部下邊開始,斜向下行到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橫行腰腹,繞身一周。帶脈圍腰一周,猶如束帶,能約束縱行諸脈。②經穴名。屬少陽膽經。足少陽、帶脈之會。位于側腰部,當第十一肋遊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25
15.【章門】經穴名。位于側腹部、腋中線直下,當第十一肋遊離端之際。即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264
16.三陰交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在小腿内側,當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側緣後方。另說:“在内踝上八寸”(《千金要方》):“在内踝上一寸”(《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布有小腿内側皮神經,深層後方為胫神經;并有大隐靜脈,胫後動、靜脈。主治腹痛,腸鳴,腹脹,洩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不孕,難産,遺精,陽萎,遺尿,疝氣,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經衰弱,荨麻疹,神經性皮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孕婦禁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