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說:“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于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結論。”
凱恩斯說的“方法、智力工具與思維技巧”其實指的是一種思維框架,這種思維框架一般是指某個學科的基準理論,而基準理論就是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參照系。學過經濟學的人頭腦中都有一些基準理論(參照系),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學的思維模式”。
那經濟學的基準理論有哪些呢?
第一、阿羅-德布魯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
阿羅-德布魯定理被稱為經濟學的皇冠,是新古典經濟學最重要的基準理論。這個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具有充分預見的能力;市場也是完全的(信息對稱):具有不同物理特征、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的商品,都存在無成本的交易市場;對于每一種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商品”,都存在完全的期貨市場。在這樣一些假設條件下,他們用拓撲學與凸分析方法證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這種均衡就是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态。當我們在分析微觀經濟的市場資源配置問題時,阿羅-德布魯定理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和參照系,就像在分析物理學問題時,我們總是從無摩擦的理想狀态開始一樣。阿羅-德布魯定理被認為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隐喻的數學證明。
第二、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科斯在經濟學家當中絕對是個怪才,以兩篇著名的論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企業的性質》以交易成本概念解釋企業規模,《社會成本問題》主張完善産權界定可解決外部性問題。著名的科斯定理來源于第二篇論文《社會成本問題》,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将這篇文章中的想法,歸納為科斯定理。所謂科斯定理指的是隻要交易成本等于零,法定權利(即産權)的初始配置并不影響效率。換句話說就是隻要交易成本為零,産權清晰界定,就可以解決外部性的問題,私人産本(收益)與社會成本(收益)一緻,達到最優效率,至于産權的歸屬并不重要。産權問題是思考經濟問題的出發點,而科斯定理則是我們思考産權問題的出發點和參照系。
第三、盧卡斯貨币中性理論(Neutrality of Money)
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 Jr.)被認為是經濟學的天才,他引領了理性預期學派。所謂理性預期是指各經濟主體在做出經濟決策之前,會根據掌握的各種信息對與當前決策有關的經濟變量的未來值進行預測,這種預期會影響經濟中所有參與者的行為,并對經濟活動産生重大影響。盧卡斯的貨币中性理論就是基于理性預期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根據理性預期進行的,貨币數量的增加和減少,不影響實際的經濟變量,系統的貨币活動,僅僅影響諸如價格水平、通貨膨脹率等名義變量,而不會影響失業與經濟産出等實際變量。貨币的中性,使得政府的貨币政策失效。當我們思考政府的貨币政策問題時,盧卡斯的貨币中性理論就是思考的出發點和參照系。
第四、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博弈論是現代經濟學最火熱的分之之一,随便翻翻那些頂級經濟學期刊,博弈論模型的論文幾乎到了濫觞的地步,在經濟學者的眼中,博弈論幾乎可以分析所有領域的問題。在博弈論裡面最重要的基準理論莫過于納什均衡了,該理論以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命名。所謂納什均衡是指在包含兩個或以上參與者的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中,假設每個參與者都知道其他參與者的均衡策略的情況下,沒有參與者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策略使自身受益時的一個概念解。即如果每個參與者都選擇了自己的策略,并且沒有玩家可以通過改變策略而其他參與者保持不變而獲益,那麼當前的策略選擇的集合及其相應的結果構成了納什均衡。當我們在思考博弈問題是,納什均衡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參照系。
第五、莫迪尼亞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 theorem)
莫迪尼亞尼-米勒定理也稱MM定理,是由弗蘭克·莫迪利安尼和默頓·米勒兩位經濟學家提出,它是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礎。該定理認為,在不考慮稅,破産成本,資訊不對稱并且假設在效率市場裡面,企業價值不會因為企業融資方式改變而改變。也即是說,不論公司選擇發行股票或者發行債券,或是采用不同的股利政策,都不會影響企業價值。因此莫迪尼亞尼-米勒定理也被稱為資本結構無關定理。當我們思考公司金融領域的問題時莫迪尼亞尼-米勒定理就是我們思考的出發點和參照系。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基準理論都是基于非常不現實的假設建構出來的,當然理論本身描述的也是某種理想的狀态,這種狀态離我們現實很遠。很多人認為這些偏離現實的理論毫無意義,其實不然。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是從最簡單、最理想的理論開始,就如同物理學裡面想要探究物體運動一樣,物理學家都是先假設物體為一個質點,而且在運動過程中不存在摩擦力,這樣來構建基準物理理論,基于這樣的理論再來思考現實的運動。經濟學的基準理論也是一樣的,基準理論告訴我們理想的狀态應該是什麼,這種理想的狀态就是一個參照系,實際的經濟狀況肯定會偏離這種理想的狀況,這個時候我們就找到了實際與理想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沒有這些基準理論,面對複雜的現實,我們可能知道很多的碎片化的經驗,但是根本不知道應該從哪裡着手去理清這些經驗,去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人們批評經濟學理論的原因大多在于把經濟學家建構的理論當成現實了,直接将其應用到現實經濟的分析中,碰的頭破血流,這是對經濟學理論的誤解。經濟現實複雜多變,但其變化不會超出基準理論的範圍,正确的方法應該是将基準理論學紮實,形成完整的思考問題的理論框架,深入理解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再以一種帕累托改進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差距的問題,這才是理論紮根實踐的本質。
這就是凱恩斯說的“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于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結論。”
有話要說...